《东方财经》第1603期:供给侧改革,政府须准确定位

2016-06-29 14:30评论关闭Views: 48

自中共去年底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内地媒体展开了连篇累牍的报导,各级官员更是一呼百应,开口闭口不离“供给侧改革”的话题,对中共决策层开出的这一最新经济治理药方纷纷表达坚决贯彻落实的政治姿态。中国这样的大国,任何新政策的推行都很不容易,对如此一项重大政策,进行全国上下的动员自是必不可少。但是,“供给侧改革”不是政治口号,而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理论,在贯彻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学的规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

中共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近年来的事实说明,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来以低成本高污染為特徵的粗獷型发展路径已经难以为继,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架马车”也缺乏动力。面对新的挑战,只有从供给侧下手实施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理解供给侧改革的要义,其实也不难。以中国人的消费变化作為最简单的例子:去年,中国赴外旅游人数达1.2亿,境外消费高达1.5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内地游客在境外的购物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购买奢侈品为主转向购买日用消费品,连马桶盖和感冒药都要到国外去买。事实说明,中国经济在“供给侧”方面出现了突出问题:中国人自己都不能信任本国的產品;中国企业的產品无法满足本国人的消费要求。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经济在供给侧方面出现的问题,是长期歷史积累的结果,并不是靠中央一纸命令就可轻易消除的。各级官员虽然口口声声都拥护中央的决策,殊不知供给侧改革对官员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改变、对官员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将是前所未有的。其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口号,几年前早就提出;“必须生產适销对路的产品”,也一直是中国官方对企业提出的要求。这些经济生活中最浅显的“普世价值”,為何在中国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於中国的体制改革不彻底、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准确。以產能过剩為例,出现產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对投资活动的过多干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直接参与重大投资专案。由於政府的介入,失败的、无效的投资专案和“政绩工程”在中国比比皆是,地方政府之间“拼投资、拼增速”的现象十分普遍。

对于政府应该管好的事情,在中国却缺乏应有的监管。中国的消费者之所以不信任本国產品而热衷外国商品,就是因為政府部门对產品品质的监管不到位,不时发生的產品安全事故给消费者造成了购买心理障碍。发生在青岛和哈尔滨的“天价虾”和“天价鱼”丑闻,则是服务產品供给侧“顽症”的典型案例,其背后根源就是政府部门的监管没有到位,管理机制也没有理顺。中国宣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二十多年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不该出现的这类乱象在中国却依然司空见惯,足以说明中国改革任务的艰巨和复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各级政府不啻是一次“自我革命”。供给侧改革不是要让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是要求官员彻底改变思维方式,要求政府对自己的职责进行精准定位;要继续限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政府要在市场监管、政策引导、保护竞争以及提供公平的基础公共服务、营造平等的经商及消费环境等方面真正发挥好作用。

本期总编:胡后法

注:本刊独家稿件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刊专有,如需转载,请载明出处。

>>>点击查看:本期目录

深度财经报道,精准预测,独家解析,尽在《东方财经》,欢迎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东方财经二维码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