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香港股市:独憔悴,谷底等曙光

2024-01-12 14:11评论关闭Views: 9

 

2023年12月29日,港股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天港股变动不大,在人民币走强与沪深股市靠稳支撑下,恒生指数险守万七关收官,收市报17047点,升3点,主板成交752亿元(港币,下同)。至此,恒指2023年全年累计下跌2734点,跌幅达13.8%,港股总市值31万亿元,按年蒸发4.6万亿元,以年度计则是连续4年下跌,累计跌11142点或39%。以2018年1月所创历史收市新高33154点计,6年累计下跌48.6%。同时,港股创下自恒生指数1969年成立以来,首次录得连续下跌4年的历史纪录,也是恒指制订以来首次跑输全球主要股市。

2023年的香港股市,可以用“黯然”来作结。

 

 

港股“独憔悴” 黯然“四连跌”

港股2023年的“黯然”还在于,它是在一片亮眼成绩单中“失色”。2023年,港股跑输环球大市,几乎成为“众人皆升我独跌”的寥寥疲弱股市之一。环视全球主要市场、其他资产类别的回报,即使美联储大幅加息,美股走势仍由年头升至年尾,道指及纳指更创出历史新高,黄金价格亦近历史高位,虚拟资产比特币更大升一倍重回四万多美元。回顾全年表现,道指累升13.6%、标指累升24.5%、纳指大升44.2%;日经则累升28.5%、台湾加权指数累升26.6%。相比较下,跌幅达13.8%的港股可谓“独憔悴”——港股在2023年1月见全年高位22700点后就反覆下跌。恒指首季录得618点或3.1%升幅,接下来的三季均向下,其中第二季跌7.3%,为今年最大单季跌幅,今年第四季恒指累跌4.3%。恒指年内跌穿16000点,最低见15972点,跌幅高达3成。

“连跌四年”——这是大部分港媒用来形容2023年香港股市的另一个关键词。疫情复常之后的香港股市,没有承载住市场年初期盼的“终见曙光”,不论是新股上市、指数价位及成交等,都令人颇为失望。

交投量方面,港股持续下跌令总市值减少,交投量也持续萎缩,由2022年日均成交金额1249亿元跌至2023年1056亿元。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台湾地区及印度等地股市屡创新高,港股成为亚太主要股票市场中表现最差。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公布数据,截至11月底,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为3.989万亿美元,超越了香港的3.984万亿美元总市值,成为全球第七大股市,排于纽交所、纳斯达克、上海、泛欧、日本及深交所之后。

新股上市方面,12月12日,会计师行德勤发布《202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新股市场的表现回顾及其2024年展望》,据德勤的统计及预估,2023年全年香港新股市场公开招股(IPO)集资总额为458亿元,共有65只新股上市,分别按年跌54%及23%。在2018年、2019年,港交所在全球IPO市场的排名均是第一。但此后港股IPO走向低迷。2022年,港交所的名次降至第四,全年港股IPO募资额仅有2021年的三分之一。2023年全年IPO集资额,是继2001年的257亿元以来的22年低位。德勤料以集资额计,香港今年全年于全球交易所排第6,港交所IPO排名继2021年、2022年跌出全球前三之后,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全球第六位。前五位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集资额为2144 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集资额为1640 亿元)、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集资额为916亿元)、纽约证券交易所(集资额为795亿元)及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集资额为487亿元)。

2023年以来,港股成交惨淡,也造成本地券商经营困难。港媒统计报道,年内共有32家券商停业,过去三年已有逾100家券商结束营业。香港证监会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香港持牌机构及持牌人士分别为3236家及45014人,与2022年同期相比减少38家机构与570人。

 

 

港股劣势成因多 多方位寻出路

综合分析港股市场,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资金都来自全球。虽然随着与内地互联互通的不断深化,内地南下资金的分量在逐年加重,但目前港股市场仍受外资主导。香港作为小型外向型经济体,港股市场缺乏本地“在岸”资金长期护盘,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冲击,这也是近四年来全球局势震荡导致港股疲弱不堪的原因。

2023年,环球金融市场表现向好但香港股市表现令人失望,与中美角力、美国加息,以及内地经济不似预期等等“内忧外患”有关。内地在今年经济复甦之中表现出一定波动性,加上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亦导致投资者对投资市场表现出更为审慎的情绪。外围方面,美联储延续2022年以来的加息周期,2023年累计加息4次,紧缩环球资金的流动性。同时,中美关系前景未明朗,对国际投资者而言,中美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投资中国资产的障碍。加上美息持续高企,削弱股市吸引力。尽管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外资未敢贸然入市,令港股估值、走势持续低迷。

业内认为,2023年以来,港股市场承压,面临流动性不足、估值过低、融资难三重难题,香港资本市场必须正视。其中有多重因素影响,包括美联储激进加息背景下,新兴市场的流动性皆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同时香港的货币政策也跟随收紧,导致港股流动性变差的情况相对明显;中国经济正处在巩固复甦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市场预期和实际经济恢复的步伐存在一定的不匹配,进而影响市场对资产的预期和估值;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港股市场本身存有结构性问题。

改善港股市场流动性及扩大资金来源,是2023年港府和港交所的为港股寻求的出路。

流动性、估值、融资功能环环相扣。港股市场需要提高市场流动性及开放性,提高国际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了解和参与度,做好各方之间的连接。据港交所官网数据,2023年前11个月的日均成交额为1056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下跌。其中11月当月的日均成交额为956亿港元。从个股来看,流动性不足的压力更加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9日收盘,有822只个股年内日均成交额不足10万港元,有76只个股年内日均成交额甚至在1万港元以下。在成交额持续下滑、个股流动性两极分化的背后,港股市场正陷入”流动性越差—估值越低—融资效应越差”的恶性循环。为扭转这一局面,2023年8月29日,在提振流动性的民意呼声中,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用以全面检视影响香港股市流动性的因素,并向行政长官李家超提交改善建议。

在2023年度《施政报告》中,李家超宣布将港股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13%调回至2021年8月前的0.1%。基于小组的建议,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还将探索收窄股票买卖价差、港交所降低市场资讯征费、促进海外发行人上市、便利上市人回购股份、维持恶劣天气下交易、优化交易机制和拓展市场推广,落实GEM的改革等。

业内认为,《施政报告》中披露的港股流动性治理措施只算“小修小补”。特区政府仍需要为香港股票市场注入动力。

为搞活港股,2023年,港交所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序幕,互联互通扩容,冀提升市场潜力。港交所推出“18C章”,放宽“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要求,吸引未有盈利但前景良好的“硬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同时,港交所GEM(香港创业板)上市改革已啓动,新的“简化转板机制”于2024年1月1日生效。

2023年,港交所3月宣布,符合条件的在港主要上市外国公司股票,将被纳入“港股通”股票标的,以吸引外国公司来港上市。5月,“北向互换通”启动,便利国际投资者交易内地利率互换产品;6月,港交所再强化港股“双柜台”买卖,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24只股份同时以港元和人民币交易。9月26日,港交所发布GEM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拟重新引入2018年废除的GEM上市公司转主板机制、专门为从事大量研发活动的高增长企业引入新的上市财务资格测试、缩短GEM(香港创业板)公司控股股东IPO后的禁售期等。

11月17日,港股印花税正式下调。11月22日,港交所首次公开招股结算平台FINI正式启用,港股从IPO定价至发行由五个工作日(T+5)大幅缩短至两个工作日(T+2),提升了香港新股上市的效率。11月30日,港交所就极端天气维持开市展开咨询,建议在恶劣天气下向所有投资者如常开放其证券和衍生品市场,包括沪深港通南向及北向服务、衍生品假日交易和盘后交易。这一建议若顺利落地,将促进港股市场的运作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同步,更好地确保全球投资者能继续管理其投资组合和相应的风险。有利增强港股的竞争力,推进互联互通的运作。

此外,港交所宣布换将,原本被寄予开拓港股国际市场重任的行政总裁欧冠升将不连任,现任港交所联席营运总监陈翊庭——被外界解读为有丰富经验且更能把握国家政策和香港优势——将自2024年5月24日起接棒欧冠升,成为港交所下一任CEO,也是交易所首位女CEO。客观上,地缘政治与高息环境非香港所能左右,但面对新环境新形势,港交所领导层要有愿景和策略,市场期待港交所高层换人可以带来新气象,提振投资信心,擦亮金融中心的招牌。

另外,港股市场“硬件”升级也在加速。2023年,从推出沪深港通交易结算加速平台HKEX Synapse,到实施无纸化证券市场制度,再到启用新股结算平台FINI以及开发综合基金平台,港交所推出了多项数字化举措,降低交易成本、优化交易程序。在优化市场生态方面,港交所亦频频出手,加速劣质股出清。Wind数据显示,去年全年58家港股退市,其中44家公司被港交所强制摘牌,显示出其净化市场生态的决心。

另一方面,港股流动性萎缩,与欧美资金撤出息息相关。香港具领先的国际化历史,在香港股市的外国投资者中,欧美投资者占47.6%。因此在现时国际形势背景下,吸引欧美以外的资金输入“新血”,是特区政府与港交所寻求的解决之道。内地企业已逐渐成为港股IPO市场的重要角色,而近年来,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东盟经济发展良好,形成一定的财富积蓄,东南亚、中东等成为资本增长热土。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新市场,吸引增量资本,成为业内共识。

2023年2月,香港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签署13份合作备忘录或意向书,涉及金融、商务等领域;7月,香港与东盟三国签署共33份合作备忘录或协议,包括金融、投资、商贸等领域。在2023年,港交所分别与沙特交易所、印尼证券交易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并于2023年9月及11月,将两个交易所依次纳入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使得在沙特和印尼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可在港交所申请第二上市。

2023年11月29日,亚洲首个追踪沙特股票市场的交易所买卖基金“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在港交所挂牌,并获得沙特主权基金——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以锚定投资者(Anchor Investor)身份背书,切实加深了香港与中东的联系。12月还有两笔重磅投资官宣——卡塔尔投资局拟以近16亿港元认购金蝶国际股票;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向蔚来追加22亿美元投资。值得注意的是,中东大型主权基金规模约4万亿美元,通过香港投资中国市场的规模只占其中的1%至2%,还具很大的提升空间。

业内认为,多项港股改革措施已在2023年陆续落地,新兴市场及新资金也在逐步打开。即使不能立刻见效,但待市场信心回稳后,必然有助港股向前发展。香港必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在新的现实条件制约下,寻找新出路。

 

 

展望2024 低位或见曙光

宏观来说,当前影响港股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与一年前并无二致,首先是美国货币政策,即美联储何时、以什么节奏启动降息;其次是中国经济复苏动力,尤其是房地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前景;第三是中美关系在美国大选及多地区的选举之年将有何起伏。

对于2024 年港股走势,外围息率环境及内地经济表现将会是两大关键因素。在外围方面,随着通胀的缓步回落,美债息跟随回落将会成为主线。另一方面, 2024年的地缘政治风险不可小觑。台湾地区、美国、俄罗斯均要举行选举,印度和南韩国会也要改选。尤其民进党一旦再连任,相信两岸关系只会进一步紧张。美国大选年,相信各候选人会大打“中国牌”,渲染中国威胁论来讨好选民,不能排除令刚缓和的中美关系随时出现变量,继而影响港股再起波澜。而内地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仍不足,内地房地产表现料疲弱,以及企业盈利有下调压力。但结合现时内地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决心,未来内地经济亦有机会出现回稳局面。

整体而言,首先,港股估值已跌至较低水平,随着预期A股可望回升,港股将渐见曙光。换句话说,港股已跌至够低,情况一般来说很难再差。业内认为港股的下跌受到西方全方位的做淡影响,而以真实的实体经济情况和可计算和预计的投资回报率来看,港股不少个股的估值都已经跌到过去近20年来最低的位置,只要实体经济没大变化,最终总会价值回归。

同时,港股IPO市场预计也将回暖。普华永道和德勤都判断,预计2024年香港会有80只新股上市,集资额达1000亿港元。并有望重新成为全球首3大集资市场。德勤预计,随着美国加息周期结束,资金将会回流亚洲,增加市场流动性并改善估值。伴随港交所已推出的多个资本市场新制度、改革及市场推广,加上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致力改善市场流动性,香港新股市场应该会很快再次变得活跃和强劲。

其次,是信心问题。市场普遍认为,目前投资者并非没有资金。根据银行系统存款的指数增长判断,投资者仍有额外存款和储蓄,港股市场资金仍然充裕,投资者却步只是信心问题,观望心态为主。实际上,一个地区的金融中心地位,并不是基于一年的表现就能轻易界定,香港目前面临一些困难也很难说就代表香港长期衰落。香港多年来的积累和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香港的金融体系具有先天的全球化优势,资金、人才自由流动。这些优势不会短期内消失。香港市场要有强大的信心可以克服暂时的困难。而如何让投资者建立信心,则是香港将要好好完成的命题。

香港的历史优势在于“一国两制”,未来,香港要保持国际化,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让存量资本有所作为;同时,吸引增量资本,开拓新兴市场。当然,改善流动性,重塑市场吸引力,非一朝一夕之功。港股市场改革会是持续的过程。香港这次金融的低迷现象,既有中国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干扰,但香港在应对时如何更好地未雨绸缪,做好防御措施,也是需要思考的。

 

 

作者:王小垣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