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财赤:有多严重?如何应对?

2023-12-29 15:23评论关闭Views: 8

 

新一份香港财政预算案明年2月底发表。即使还有不少时间,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已预告说,今年财政赤字或增至超过1000亿元(港币,下同),还已率先采取措施削赤,要求各决策局及部门未来两年分别最少减省1%开支。究竟香港财赤有多严重?港府又应如何妥善应对?

 

财盈多财赤少 国际上不夸张

必先厘清,香港财赤是否十分严重?众所周知,香港财盈远较财赤普遍得多,除了1998年至2003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综观回归以来的26个财政年度,只有7次出现财赤,其余19次皆是财盈。其中,即便如2008年的金融海啸,也没有动摇香港保持财盈。换言之,坊间对财赤深表忧虑,也许仅仅源于少见多怪。事实上,2020/21年度的疫情最严峻时,修订预算后该年的财赤规模高达2576亿元,创出历史新高,且较1998年至2003年的五年累积数字还要多;不过,若以相当于GDP的比率衡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该年的财赤率仅为5.48%,跟2001/02年度最高峰时的4.88%其实相去不远。

环顾世界,香港财赤也不见得特别夸张。新冠病毒不单肆虐香港,香港期内所录的5.48%财赤率已极之轻微,毕竟各地政府都不得不因此税收锐减及逆周期刺激经济,譬如美国和英国同期财赤率都超过10%,倍高于香港,另外新加坡亦高达近8%。而且,香港翌年很快恢复至近1%的财盈,表现远优于其它地方,美国财赤不减反增扩至11.35%,英国也仅收窄至7.72%,而法、德亦分别录得5%和3%财赤。即使今年香港重新陷入财赤,千亿规模也仅相当于GDP约3%,而据IMF预估美国和英国则仍录得8.76%和4.77%。

由是观之,香港财赤问题并没那么恐怖,何况展望未来,香港已料恢复财政平衡,而美英等地则仍未回复疫前水平——两国疫前财赤率普遍徘徊2%至3%左右,但IMF估计至2028年,英国仍将录约3.5%财赤,美国则仍高逾7%。

 

 

削赤很重要 投资更重要

话说回来,香港财赤不能放任持续,一来这非财政健康的应有之义,二来《基本法》也要求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事实上,疫下的逆周期措施,已令香港财政储备从最高约11600亿元,大幅萎缩35%至去年的7630亿元,亦从相当于GDP的40.8%降至25%,库房规模料在新的千亿赤字下再度缩小。有谓积谷防饥,当经济变差,肯定要开仓济民,当经济好转,就好应该重新丰富储备,以准备下一个经济低谷来袭。尤其是,世局在变,外围经济恐陷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泥淖,香港更须尽快恢复财盈,否则就恐缺乏弹药应对。

港府应对财赤的办法,除了如文首所指般,要求各决策局及部门各减1%开支,还会透过发债来应付未来财政开支。

毕竟,所谓各减1%开支,按每年公共开支或政府开支约5700亿元衡量,即仅涉57亿元,这对千亿财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也不足以抵销3%的财赤率。再加上,随着人口老化,医疗、社福之类开支势必有增无减,而相对地香港又须鼓励生育,譬如每名新生婴儿可获2万元津贴,以疫前每年出生人口有4至5万人,又涉额外8亿至10亿元开支。于此基础上,香港发展要向前进,就不能墨守成规一味紧缩,必须进一步加大投资方成,包括投资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的北部都会区,以至中部人工岛的填海。可是,如何解决相关资金需要?花光库房里剩余的约7000亿元,诚非上策,也莫说可能构成不低的心理冲击。发债的好处,非但可解决资金需要,还可变相重新恢复财盈,姑勿论当中多少属于财技性质。

发债的坏处,当然也须认真看待。首先是债息,在低息环境告终的情况下,现在才增加发债是否不明智了?疫情最高峰时,各地央行纷纷放宽货币政策,香港10年期政府债券孳息率,一度低至不足0.5厘;随着美联储把基准利率从近零调高到5.25厘至5.5厘,港债孳息也水涨船高升至4厘附近。由此看来,香港大幅举债确是错过了最佳时机。然而,港债孳息的低水时间并不太长,仅得2020年的短短一年里低于1厘,查此前十年都徘徊于1厘至2厘之间。现在息率纵仍偏高,但与相关更长时期的基准,而非短短一年的超低息环境比较,目前息率只高了2厘左右。2厘是个什么概念?今年初发表预算案时,陈茂波已预告未来5年将每年发债650亿元,若以4厘计算即每年涉及26亿元债息,而所谓额外多付了的2厘则每年涉13亿元。十多廿亿元或非一个小数目,但投资不能计出不计入,债息某程度只是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如果相关投资未来回报可观,包括录得2%或4%以上的回报率,或令公帑每年多赚数十亿元,相关额外债息开支就毫不足虑。

 

 

发债非最好 不发更不好

何况,再次环顾世界,如果说香港财赤远低于其他地方,那么债务水平更存在着天壤之别。截至今年初,香港未偿还债券总额只相当于GDP的4%,即使5年后的负债率仍将低于10%。相对地,英国疫下负债率已突破了100%,IMF展望未来几年都不会回落至100%以下,至于美国,既然债务上限不断提高,负债率现已企稳120%水平之上,之后亦料朝130%关口发展。至于日本和意大利,更是恶名昭彰,高企于250%和140%左右。正正由于香港一直轻装上路,才赋予了今日的财政弹性,既可于市差时增加投放,又可在有需要时增加负债。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美欧等地之所以长年债台高筑,高负债本身亦为罪魁祸首。事实上,扣除债息计算的基础财赤,近十年来若撇除疫下三年不计,英国其实偶录财盈,即使财赤也仅相当于GDP的1%左右,美国同期财赤率则介乎1%至3%:而展望未来5年,英国基础财赤率亦只有1%至2%,美国甚至可望收窄至3%。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地的基础财赤问题没想象中坏,但另一方面则凸显出高负债及高债息对公共财政的蚕食效果,甚至可以说相关高财赤问题有很大程度是因此引起。毫无疑问,这对香港有警示作用,不宜沦为高财赤、高负债的一群。

总结下来,一方面香港必须尽快结束财赤,愈快愈好,另方面即使要举债,也要维持在可控水平;目前看来,陈茂波已给出不错的计划,故接下来的预算案亦令人期待。其中,会不会更进一步地开源节流?

 

 

开源宜自然为之 节流忌因小失大

先由政府本身做好榜样,由各决策局及部门减1%开支,诚产生了带头示范效果;其中,可以节省的政府开支都要节省,亦为善用资源、对纳税人负责的应有之义。始终,无人希望加税或开征新税项,就连早几年加征的股票印花税,都在社会压力下重新调低了,销售税之类更是长期不获支持,说明节流无疑较开源获市民认许,且有利于香港维持简单低税的形象。

不过,这不代表不能开源,最佳的开源办法其实是税款的自然增加,包括因为经济好转、失业改善而推高利得税和薪俸税,此外股市、楼市的成交回升,亦有利推高印花税和地价收入,其中重新调低股票印花税便冀“因减得加”,透过刺激成交量来反过来提高税收。这也再次凸显投资的重要性。香港经济表现愈好,财赤自然迎刃而解;反之,如果一味只知紧缩,以致经济反弹乏力,甚而长远升级的动力不足,结构性财赤问题才最棘手。所以,如何做好投资、做对投资,才是根本地摆脱财赤,并长远地香港经济更上层楼的不二法门。

管理财政有如经营生意,既不能因小小的债息付出而因小失大,亦不能畏首畏尾过分保守不知进取。投资北部都会区和中区人工岛,既有利于加大经济发展,亦有助于增建房屋改善民生,相关工作迟早要做,而且早做早享受,一来科网发展必须争分夺秒,二来劏房住户也急须上楼。难度要等下一个经济周期来临,债息回落之后才再投资?过去,香港还不够“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何解小小的负债增加及债息上调,就不惜使香港发展一再停滞不前、以至不进则退?

当然,有些投资是不须花费巨款的。例如,承接全球经济重心东移,香港加强与东盟、中东两地的联系,亦为推动经济向上继而改善财政健康的必由方向。中东油元丰富,由鼓励当地资金来港投资,到吸引当地企业来港上市,都必然会大大刺激股市交投,并带旺周边如家族办公室等金融及专业服务等。东盟的经济实力亦在加强,更多旅客得以来港,或更多货品经香港转口,皆可推高经常帐收益和创造就业机会。相关投资主要涉及人力、时间,硬件投资相对较小,所涉金额不会太多,亦有利巩固提升香港的国际都会地位,各界一定乐见其成。

至于各决策局和部门各减1%,有鉴公务员内部以至社会各界均没太大反对声音,证明这是众望所归的一个节流办法。毕竟,香港政府效率之高虽已名列世界前茅,但始终还存在着改善空间,特别是进一步利用创科来提高效率。日前广东省公布《“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其中突破性联通两地的“湾事通”平台,包括与香港“智方便”政府服务平台对接互认,不但有助推动市民更踊跃地使用“智方便”,受惠普及性提高,还可倒逼“智方便”加快加大的拓展,例如引入更多服务到平台之中,从而令政府服务进一步数字化和高效化。

距离明年2月的预算案发表,尚有不短时间。其实对比周期性的财赤,因老龄化和少子化所衍生的结构性财赤,才更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趁今日的财赤危机,坊间有了削赤共识,有关方面不妨大刀阔斧,提早拆除迟早必爆的计时炸弹;如前所述,方法未必是加税开源,而应集中在增投资开源,亦不宜是减福利节流,而应集中减省不必要开支,包括透过提高政府效率来节省政府开支。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