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实力果然是硬道理
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4日访美,于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峰会,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第30次非正式会议。
这一次习拜会和APEC会议跟过往的相比,明显地有一点不同,就是会前的氛围。美方较中方积极且有着较高的期待,这在中方领导人出席稍早前在印度举行的G20峰会后尤其明显。其实在经济及气候等问题上,中美双方互有所求,真正的关键是在安全议题及国际局势上,美方的关注与期待明显高于中方。
具体地看,主要又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地缘政治。美国启动俄乌战争显然失算,原来动机是想以乌战消耗俄罗斯后,再倾全力对付中国,未料美国低估了俄罗斯,高估了乌克兰和整个西方,俄乌之战竟形成了僵局,甚至难以为继;低估、高估之外,更错估了中东局势的稳定,巴以冲突突然爆发,让美国立即陷于首尾难以兼顾的窘境。对美国而言,西太平洋尤其台海局势能否维持稳定,自然是它当下最高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全球战略格局的变化,与基辛格齐名的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其名著《大棋盘》中,警告美国千万要避免俄罗斯、伊朗与中国的战略靠近与结合,若真如此,将成为美国的战略大噩梦。何曾想到,一场俄乌战争加上一场巴以冲突,无巧不巧地,似乎就正是把全球战略格局推向这个方向,因此,稳住中国,缓和及改善近年来与中国持续紧张中的双方关系,自然变得相当重要与迫切。
在这次习拜峰会中,习近平主席指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应该是中美共同努力的方向。习近平主席更进一步提出了中美关系的五根支柱,作为双方共同努力的新的愿景:(一)共同树立正确认知;(二)共同有效管控分歧;(三)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四)共同承担大国责任;(五)共同促进人文交流。习近平主席也深入阐述了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指出美方应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并强调中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
回顾以往,一贯以来,中方对美国及中美关系的态度始终都是友好的、积极的。习近平主席一直对美国提出中美双方共同致力于“新型大国关系”的期许,期勉中美两个大国彼此要“不冲突,不对抗”,应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事实证明,中方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与原则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可惜且遗憾的是,近年来的中美关系并不理想,特别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对中国开始启动一连串的贸易战、投资战、科技战,继任的拜登甚至进一步搞脱钩断链,企图全面打击中国,这样的形势自然逼得中国也不得不作出必要的反击,中美关系因此面临了空前的紧张,处于前所未见的低潮。然而,现实的发展终于让美国认知到对华战略施压并未奏效,甚至还往往适得其反。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最近在《美国权力的根源》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中美之间的竞争并非‘零和博弈’”,又说,“美国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要参与者”,……美国也认识到,对中国的战略打压,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因此,他说“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是美国必须拥有的能力和面对的现实。”
沙利文显然是看到了现实,“现实”是(1)美国承认了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战略打压”,但“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现实”也是(2)“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要参与者”,因此(3)“美国必须拥有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的能力”。相当程度上,中美关系从近年来的紧张与低潮,转变为当前美国似乎刻意地希望能缓和紧张,一方面固然是(前文提到的)当前正在变化中的国际局势,另一方面何尝又不跟美国感受与认知到的现实有关。
现实,既体现在美国施全力打击中国科技尤其是华为却徒劳无功,也表现在近年来长足进展的中国硬实力(特别是在西太平洋针对美方的“反介入”与“区域拒阻”能力)及软实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来的体制优点,及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提出的主张及推展的行动)等等之上。
当然,也必须看到,现实是相对的,面对中国在各种实力上的长足进步的同时,美国也必然同时感受到它自己在许多方面的相对弱化或不足。这些应该都是中美关系开始出现缓和的深层次原因,说到底,实力果真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作者:石齐平 系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