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撤离中国是一个伪命题

2023-11-21 15:00评论关闭Views: 85

meiyuan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在这些言论背后,既有外资流向的一些阶段性变化,也有地缘政治博弈的影子。但若站在历史的纵深来看,或许不难发现另外一个解释,那就是中国经济实力和改革开放初期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伊始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跨国企业的资金流向在中国呈现出一些新变化的根源。

在经过了原始积累之后,大量的中国企业依托创新驱动,在国际市场上和老牌跨国企业“掰手腕”的能力越来越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大手笔对外投资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在这一全新的叙事体系下,炒作“外资撤离中国”可谓是别有用心。

事实远胜于雄辩,这一炒作完全经不起数据的推敲。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的前三个季度,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虽然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4%,但从体量来看依然有9199.7亿元之巨。就外资数量而言,前三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从美国苹果公司,到德国宝马,再到日本松下,外企纷纷加力中国投资,不断拓展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可以说,看好中国市场依然是当前绝大多数跨国企业的普遍共识。

 

 

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坚如磐石

从制度环境来看,外资看好中国的一个大背景,是中国已经确立并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国策,那就是对外开放。2023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

中共十大八以来,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随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进入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共二十大报告也再次明确,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诚意有目共睹,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宣布,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持续推进“规则对接更好”的开放和“包容共享更强”的开放。

给外资来华兴业营造更加稳定的预期,一直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坚持提供的“公共产品”。为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高质量营商环境,近年来中国政府聚焦外资企业的诉求和期盼,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2019年10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平等对待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2022年11月,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发布,外商投资允许范围进一步扩大。

整体来看,随着一系列围绕降低外资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压缩负面清单,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的新政策不断出台,中国制度性开放水平与日俱增。目前,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扩容、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等举措,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了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在农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国正以奔跑者的姿态持续发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可以说,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的地位,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的市场规则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高能级开放平台,不断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以开放促进合作,推动各国各方共享深化国际合作机遇,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最鲜明的时代内核。

 

 

小部分国家主导的“脱钩断链”违背市场规律

受地缘政治博弈影响,个别西方国家近年来带着有色眼镜和赤裸裸的“双标”来看待中国发展成就的言行愈发离谱。这种言行集中体现在外交和经济两个领域。比如,把中国外交部门拿事实反击对我涉疆、涉港和涉台污蔑造谣的外交行为,视为中国外交官不遵守标准外交惯例的“战狼外交”,把武汉抗疫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件”类比,甚至把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如北斗、5G网络、AI服务等)污蔑为是为了便于对这些国家进行监视,散布谣言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触中国官员、接受中国资助的疫苗和医疗用品、使用中国贷款和中国技术会削弱这些国家的主权以混淆视听。

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美欧关系有走近的迹象,欧洲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地区,出现了与冷战类似的“铁幕”。欧盟的“全球门户”战略和美国“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的合作对接,使得旨在将欧洲与亚洲连接起来的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着部分西方国家人为干预的巨大挑战。对于在全球不同国家进行资源配置的跨国企业来说,这种非市场化因素的存在,或许正在成为这些企业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配置最优化抉择的最大阻碍。

作为全球的三大区域性生产中心,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位置无需赘言。但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部分国家无视自身经济社会治理赤字,忽视基于比较优势而自发形成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人为干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以政治力量来推动本国产业链“纵向压缩,横向整合”。一些政客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污名化中国,试图通过大搞意识形态老把戏,以“看得见的手”来粗暴干涉市场经济,令不少跨国企业苦不堪言。

以芯片产业为例,全球主要芯片产地是美国硅谷、韩国和中国台湾。考虑到芯片在数字时代的极端重要性,美国政府试图出台多项措施调整芯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2022年2月7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America Competes Act of 2022》(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该法案明确给半导体行业总金额520亿美元拨款和补贴,用于提升美国芯片产业竞争力。为了应对美国这一行政干预可能会给全球芯片产业布局造成的影响,2022年2月11日,《欧盟芯片法案》也随之针锋相对地出炉,欧盟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抵制美国帮助本国半导体行业加强研究和支持劳动者福利的举动,这显然与市场经济所标榜的自由竞争之精神相悖。

目前美国在芯片行业(包括设计、制造、封装等)拥有47%的全球份额。为了巩固这一优势,美国曾以“稳定芯片供应链”为名多次向三星等韩国半导体企业施压,要求其向美国“自愿”提交包括库存量等敏感信息在内的公司资料,以及制造工厂回流美国,以“帮助”美国疏通半导体供应链。此外,为了主导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国际话语权,美国还提议组建“CHIP4联盟”。从进展来看,拜登政府日前已向韩国方面提出了这一提议,若该联盟正式成立,则将涵盖美国英特尔、高通,韩国三星,日本东芝以及中国台湾的联发科和台积电等涉及设计、制造、封测企业的重量级大厂,组成“全球半导体最强联盟”。

但实际上,人为干扰某一产业的全球分工格局,预期的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样以芯片产业为例,从生产过程来看,芯片制造具有集成度高的特点,需要多种原材料和零部件,导致其高度依赖全球分工。具体来说,芯片制造需要以氖气等为代表的“电子特气”和以“钯”为代表“惰性金属”等关键原材料。目前,乌克兰氖气供应占全球市场的份额高达70%,美国氖气的90%进口自乌克兰。而俄罗斯是全球钯金属的主要产地(占全球总储量的40%),俄罗斯向美国出口的钯占美国内市场供应量35%,除非生产工艺或原材料产地发生根本性变化,否则基于市场力量而形成的全球分工很难被逆转。

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由于各国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所以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切入全球分工,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生产优势最大化,消费者也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商品。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大量的全球跨国企业正是基于该原则,在全球组织生产和销售活动,这一商业模式也被形象地称为“全球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市场的分工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这一引擎上的一个“零部件”,就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拥有14亿消费人口的中国。

 

 

中国大市场机遇不容有失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之事实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毫无疑问正在成为全球跨国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考虑到地缘政治博弈对经济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的前景难言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去年年底表示,2023年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2023年7月,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3.5%下降至3.0%。同样在这份报告中,IMF对中国2023年的实际GDP增速预测值是5.2%,远远高于同期美国的1.8%和欧元区的0.9%。

对比来看,中国经济强有力的韧性和高水平开放的巨大市场,正在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繁荣提供宝贵的新动能。外资企业也正在用实际行动,对这一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投下“信任票”。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外资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近三年来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呈现明显的递增态势,2020年为1443.7亿美元,2021年为1734.8亿美元,2022年为1891.3亿美元。这充分说明,高水平开放市场为全球企业所提供的机遇正在日益引起重视。

外商投资企业看好中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非常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增长潜力和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版图中的重要角色。这一判断依据来自于不断优化的基础设施、成熟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以及便捷的投资保障服务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2022年,中国人均GDP为85698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741美元,已经达到了世界银行对经济体收入分组标准(2019年版)中高收入经济体的下限。如果再结合远未结束的城市化进程和正在稳步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消费市场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对任何一家跨国企业来说,都很难确保其不会怦然心动。

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已经成长为“买全球”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高质量消费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人在全球共吸纳了近1万亿人民币的奢侈品消费,中国国内内市场占全球总市场的46%。中国政府也非常欢迎各国朋友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大量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大市场中尝到了甜头。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高达2.1万亿人民币。因此,完全可以说,珍惜中国大市场的机遇和赢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很可能是任何一家跨国企业都绕不开的议题。

 

作者:肖宇 系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