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搞活夜市”的难度与出路

2023-09-21 09:39评论关闭Views: 86

xianggangyiqing

9月14日,香港政府启动为期半年的“香港夜缤纷”活动,推动多家大型企业和商场举办一系列夜市活动,全力发展夜经济。这些活动能否刺激香港经济复苏,成为近日热门话题。

香港过去是个“不夜城”,今日夜市却渐褪色。影响所及,就连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网志撰文指,要在短期内把香港夜市“搞活搞旺”,行政长官李家超亦在施政报告咨询会上,在响应经济前景时强调特别要搞活夜市。为何香港的“夜市经济”变得黯淡?要重新振作又该如何入手?

 

夜市今非昔比 国际疫后新常态

先厘清一点:夜市不再兴旺,不独香港如是,而属疫后普遍新常态。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早前委托全球最大信用卡公司VISA进行研究,透过比较22个城市于疫情前后的周一至日消费变化,在撇除网上交易后,发现疫后周中晚间消费明显减少。分析指,疫情期间的两个生活模式改变,影响似乎持续至今:一是在家工作变得普及,由于上班族毋须外出办公,故下班后亦毋须在外用膳;二是外卖平台也变普及,在外卖成本减及渐成习惯的基础上,“宅经济”的兴起正好跟“夜市”此消彼长。事实上,跟香港同样五光十色的东京,研究显示疫后晚市同样萎缩,反而午市则见增长。所以,香港夜市之所以失色,或是非战之罪,情况举世皆然。

问题是,一方面坊间既没看到,除香港外许多城市其实皆呈疫后新常态,以致有点妄自菲薄;另方面,作为另一疫后新常态,对上一期文章《通关半年结 跨境流大变》已指,新一轮港人北上热潮正在形成,舆论现时便常炒作“深热港冷”——正当深圳夜夜笙歌,以致港人蜂拥消费,港方却嫌夜阑人静,由街道到商店均门可罗雀。

其实,归根究底,香港夜市风光不再只是病症,背后潜藏的乃是香港竞争力长期不进则退,现在连旅游及零售消费业都垂垂老矣。特别是,三年疫情通关不顺,多少掩藏了香港问题;现在可以自由跨境,配以报复式消费及出游浪潮,香港便仿如在水退时裸泳般。换言之,搞活夜市只是治标,治本之道还在于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包括在零售消费的吸引力上多加把劲。

 

 

深圳夜市旺爆 香港不进则退

且拿深圳来对比香港。港人北上为何蔚然成风?因为深圳最近几年,尤其食肆方面,增量提质的发展堪称一日千里,完全把香港这个“美食天堂”比下去。

先谈质。不必讳言,过去内地食品质素及安全为人诟病,且莫说地沟油了,人造假鸡蛋、三聚氰胺毒奶等的负面新闻,均大大挫损港人以至内地人的信心。时至今日俱往矣,随着内地不断发展,港人非但不再担忧,还大赞内地食品质素好;如果说内地人来港消费模式转变,香港人北上消费同样转变,包括不仅觊觎内地物价比香港便宜,也不是到罗湖城之类按摩桑拿,而是深入各大美轮美奂的新潮商场吃喝玩乐,完全体验从供给侧层面打造的消费升级版。量的方面,北上无疑愈来愈多采多姿,港人既可品嗜大江南北美食,单计茶饮选择也十分多元化,不再局限屈指可数的少量品牌。

深圳之成功,正好反衬了香港之失败。何出此言?受累成本高涨,香港在吃喝玩乐等供应上的数量与质素,均呈每下愈况之窘,疫情三年更令问题进一步恶化。以食肆为例,经营成本主要有三:食材、工资、租金。香港食材来自进口,对价格没有话语权。工资方面,受到最低工资政策影响,行业青黄不接问题亦趋严重,加上疫下劳动人口减少,由洗碗工到服务员皆见招聘困难,相关蓝领工作的时薪已渐追贴基层白领。至于租金,众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由住宅到商铺皆供不应求,所以租金一直高企,不过随着疫情肆虐,加上旅客减少,最近租金回落显著,但长远走势仍待观察。凡此种种,都令香港在先天经营方面陷入劣势,过往尚可以质致胜,惟当深圳不断进步,香港美食已不那么美。况且,高成本也限制了创业及冒险精神,以致香港供应数量亦远不及深圳种类繁多,特别是新菜式和新品牌的开发与引入;疫下坐困香港三年之久,港人对留港用膳更易生厌,因此才会报复式出游及北上,继而导致香港夜市倍感冷清。

所以说,香港夜市变得昏暗,只属病症;真正病源,乃是成本高企下,竞争力被拉低了。如何是好?搞活夜市,或是治标之举;倘要真正治本,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症下药,在供应链及经营成本方面,为夜市以至市场经营缔造更有利的环境。

 

 

由商场到市集 增加商铺供应

一是增加商铺供应。

商场作为商铺的主要来源,遗憾的是过去好长时间,香港都严重缺乏相关新增供应,以致三个分别坐落大围、将军澳,以及尖沙咀的新大型商场落成启用,前两者甚至作为区内唯一的大型商场,市民仿如久旱逢春,竟现万人空巷场景,而后者的临海新颖艺术性格调,也俨如香港以至内的潮流指标。

恰似内地的地摊文化,市集亦为一个供应来源。香港市集与地摊的最大不同,乃多栖身于商场之内,由商场善用闲置空间,让青年人创业摆卖,商品多是有新派的或富特色的手作——换言之,这无疑凸显了只要增加供应,就可降低经营门坎及拓阔货品多元化。为了推动疫后复常,港府的“开心香港”活动亦有在各区设置市集,某程度等同于官方认许及支持市集发展。最近就连启德邮轮码头,也划出闲置空间供市集用途,目标客户是邮轮旅客。展望将来进一步令市集普及,特别是在新增供应有限的基础上,见缝插针般争取增加商铺供应,诚可体现港人灵活多变的一面。

当然,更根本的办法,乃重新审视香港的都市规划,由住宅区到商业区,以至工业区等,都要考虑增加商铺供应,这可以是一座座的独立商场,亦可以是邮轮码头加入商铺的混合模式般,在住宅区和工业区想方设法开拓供应。这绝对需要政策上的拆墙松绑,好像市集一样,只要赋予市民和市场更大弹性,数量更多兼质素更高的供应就会诞生,其中经营成本自可降低、香港整体竞争力亦必会提高。

 

由高才到基层 增加劳动供应

二是增加劳动供应。

疫下香港人口减少,乃是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这既包括港人移居别处,也包括来港工作和读书的人离港回乡,而且疫下结婚率和出生率下跌,亦加剧了长远人口金字塔倒置的问题。庆幸的是,最新香港人口迎来反弹,这主要是无法如常通关,此前锐减的流动人口终于回升所致:查疫情最高峰时,暂住香港一个月至三个月的永久性居民,从疫前常态的20多万,一度跌至只剩7.84万;惟到2023年中,数字已反弹至近25万,即较疫前还要多。受此带动,连同非永久性居民在内的常住居民,香港整体人口也恢复至749.8万,跟疫前的752万仅距2.2万。

然而,人口反弹却未扭转香港所面临的老龄化和少子化挑战。一方面香港60岁以上人口不断增加,另方面结婚率虽见回升,但出生率尚未重返疫前。所以,统计处最新人口推算,预测未来香港的壮年人口及劳动参与率,势将拾级而下,15至64岁的人口比例料从现在的68%,降至2046年的57%,至于同期劳动参与率,亦从57.2%降至51.6%。

有见及此,港府已积极推出措施“抢人才”,既放宽了“高才通”之类高技术人员的移入限制,又透过特别输入劳工计划放宽基层外劳来港。过去,内地来港的单程证人士,乃是香港人口最重要新增来源,惟自疫情前不单已有减少迹象,其学历提高及变得年轻,某程度是件好事,但也影响到基层劳工的供应,以致近年零售业和餐饮业等均招聘困难——单靠特别输入劳工计划,是否足够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所谓的特别计划,在成功初试水温之后,诚有需要研究提升为恒常计划。另外,今年以来各类输入人才计划,已收到逾10万宗申请,乃每年输入3.5万名人才目标的3倍;相关优越成绩,会否份属疫下三年积累的结果,将来会否见顶回落后劲不劲?有关方面诚须密切注视,若然情势有变则要果断作出调整。

再次重申,香港夜市是否兴旺,归根究底是一个竞争力的反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知治标地搞旺夜市,而不治本解决上述因供应不够而量跌质降的问题,实无助于解决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所在。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