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科发展应如何对症下药?

2023-06-19 10:51评论关闭Views: 20

renlianshibie

掌握创科,就是掌握未来;香港的未来,也关系创科。港府一直重视创科发展,多年来的施政报告都有专门篇章谈及创科,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亦然,历年来对创科的投放金额数百千亿计。遗憾的是,香港创科发展,却如扶不起的阿斗,虽不是毫无寸进,但就缺乏突破性亮点。跟金融、贸易等传统行业比较,创科产业由GDP到就业的贡献,皆远远不如。究竟原因何在?又应如何对症下药?

政府高度重视 历年投放巨大

回顾过去,香港之重视创科,断非短短近年之事。

第一任特首董建华继首份施政报告提出,要激励新科技行业之后,翌年已在制定策略推动经济增长的章节,把创新与科技的放到第一位置,其中创新及科技基金便早于1999年成立。

至2009年,时任特首曾荫权高举六大优势产业,创科便为其中之一,而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把科技创新提升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港再次启动成立创新及科技局也提上议程。

只是好事好磨,这个政策局迟至2015年,方由时任特首梁振英成立;期间,施政报告关于创科篇幅,变得愈来愈长,由之前只涉一两段落,扩至普遍涉约二十段落,逐步形成推动官产学研合作、再工业化、智慧城市、扶助初创等发展方向。

林郑月娥就任特首后,首份施政报告且提出循八大方面加强创科发展,涵盖资源、人才、基金、基建、法规、数据、采购、教育,四年间投放超过1300亿元(港币,下同)巨款。1300亿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位市民投资了约1.8万元,亦够支付全港6年的综援开支。

现任特首李家超,固然也十分重视创科,施政报告里的创科地位,已提升至仅次金融之后,他亦提出四大发展方向,分别是完善创科生态圈、壮大创科人才库、建设智慧香港、及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去年底出笼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并在四大发展方向下提出八大重点策略。

可以看到,港府支持创科发展,堪称不遗余力;而且,香港发展创科的基础良好,既有一流的学府与人才,网速与覆盖也站世界前列,加上是个国际都会,由资金流到信息流都自由流动——换言之,香港创科既有环境配套,又有政策东风,好应如鱼得水、一帆风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发展了那么长时间、投入了那么多资源,香港还未发展成为“新一个硅谷”?

甚至乎,不必讳言兼众所周知,创科发展程度竟连深圳也有所不及?不是看扁深圳,而是香港确实令人大跌眼镜。其中,由落马州河套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到北部都会区的国际创科新城,香港更似是借力深圳,而非引领牵头深圳发展。事实上,中央早在涵盖2016年至2020年的“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香港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及后涵盖2021年至2025年的“十四五”规划,更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也就是说,在中央的规划中,对于香港发展创科的态度既是支持,也是任务。现在香港的落后于人,无疑是大失所望兼大失所托。

香港创科病在哪里?各界有个一致共识,就是市场化不够。至于何谓市场化不够?讨论则嫌语焉不长。

 

市场化供给侧:舆论力、金融力、企业家不足

首先,从供给侧看,即香港的创科成果市场化不足。这未必是指创科成品,而是其他配套方面。去年,笔者撰文《香港要学Theranos?!》,便以这家美国创科企业为例子,说明了香港至少在两个方面严重不足。

先简单交代何谓Theranos,这是一家声称透过“几滴血”便可进行疾病筛查及全面健康检测的公司,市值一度高达90亿美元;然而,美国法院去年裁定,其创始人Elizabeth Holmes(霍姆斯)欺诈罪和串谋罪等共四项控罪罪成。姑勿论Theranos最终由天堂跌入地狱,它始终曾风光过,并为世人包括香港带来启示:

一,与美国比较,香港严重缺乏“舆论力”。当时,外媒纷纷把霍姆斯吹捧为神人一样,尤其是她创立公司时年仅20岁,又在斯坦福大学念书,完全是个“美国梦”的代表,其风头甚或媲美智能手机的“教主”乔布斯,及电动车的“火箭人”马斯克。然而,香港却没有这种“神化”现象,就连首富李嘉诚的光环近年也渐衰退;早年的“星之子”陈易希,既没被神化到如斯地步,后来他真投身创科行业,曝光率却少之又少。

二,与美国比较,香港严重缺乏“金融力”。在“造神”的助力下,大量资金涌进Theranos,就如特斯拉股价之前火箭上升一样;须留意,当时Theranos尚未广泛推出市场,也莫说有任何生意或收入了,但也足以造就天价市值,包括得到众多名人注资,连美国前国务卿也加入其董事局。香港虽为国际金融中心,但这主要见诸股票市场,未上市企业的融资则不见得特别容易。

三,与美国比较,香港严重缺乏“企业家精神”。霍姆斯、乔布斯、马斯克等,都是不折不扣的企业家,且都具有科研头脑。可是,香港的科研人才,则多是不折不扣的科学家,不单乐于保留“书卷气”,且还有点不屑“铜臭味”。对比美国既硬销产品,更硬销神人,两者均充满魅力,香港相关公关宣传则截然不同,产品既嫌过于实用、不够前卫,人员本身亦嫌太过书呆子。

所谓市场化,就是在官产学研四者之中,在科研成果出来后高举市场力量,其余角色既须功成身退,又或转而扮演市场角色。不论由学者抑或官员推销,较诸熟悉市场的真正推销员,必然事倍功半。

 

市场化需求侧:本地市场小 两地文化隔阂

其次,从需求侧看,香港市场实在不足养大以至养活养大一只只独角兽。毕竟,这里人口只有700多万,既不能跟内地的13亿人比,也难跟整个英语世界相提并论。

或曰,华语世界不也一体化吗?只怪东西文化交汇的香港文化过于独特,众所周知这跟内地文化差异甚大,由词语的运用到审美观皆然,不是简单一个中文接口便可通行全国,否则透过翻译或AI软件已够打破许多地域隔阂了。常云,香港是“引进来”攻入内地市场的一个踏板,惟港人对内地的了解是否很深?港青亟须认识内地,本身既是香港相关定位的一大讽刺,也严重窒碍由青年主导的创科发展。

必须厘清一点:创科发展跟金融、贸易大不相同。金融市场自有一套“共通语言”,财务报告上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报表等等,早有国际统一的定义与计算,这无关文化差异。投资者来港买股,只消看看个股的盈利表现、市盈率多寡等等,已可得出结论。同一道理,来港上市挂牌的,只要给出相关资料便成,香港监管要求也跟国际接轨。至于贸易,香港自开埠以来已是转口港,历史因素也奠定了稳健的生意基础,供应链和需求链早就根深蒂固,进出口商已懂得自动前来。随着区内竞争加剧,香港生意诚有流失,但烂船还有三斤钉,加上内地出入口需求亦大,“食老本”仍够养活香港。事实上,香港从事贸易的就业人口比例最高,最新共涉约38万人,反观金融则约23万人。

 

创科不仅B2C 走出香港特色道路

创科涉及许多范围,譬如生物科技便无文化隔阂,但有鉴世上许多跨国巨擘,皆是从事B2C业务,如果香港无法好好进军内地市场,相关发展难免受到局限。所以,预算案彷佛终于明白问题所在,集中提及几个发展范畴,包括数字化经济、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以及生命科技、人工智能、微电子研发、新型工业化,以及推动“智方便”和发展智慧城市等;凡此种种,皆非觊觎传统消费市场,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巧妙避过文化差异问题,而是直接循B2B、G2C、G2G等入手。的确,香港未必要育成新一批BAT(Baidu百度、Alibaba阿里巴巴、Tencent腾讯),毋须面对两地广大人群,发展创科不是仅仅B2B一路。

说到底,世上许多地方均希望成为新的硅谷,然而世上却从来只有一个硅谷。香港要发展创科,亦可走出本身特色道路,特别是发挥好自己优势、把发展缺点掩藏起来。创科目标至少有四:推动经济、创造就业、贡献国家、造福市民。评价创科发展时,若仅着眼于独角兽数目,实嫌有失偏颇,过于向钱看;如果创科发展,能够为下一代提供大量高增值、有前景的职位,又可配合国家发展策略,可改善港人本身生活,又何乐而不为?

无论如何,内地作为香港的经济增长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亦为历史所向,香港到底需要多多增长对内地的认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更多亲访内地,到更多接触内地的APP,相关基础知识对香港挖掘内地机遇、开拓内地庞大市场,始终受用不已——假如有幸诞生新的独角兽,相信无人会抗拒。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