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峰会能否重振香港金融地位?
11月2日,一场近年来规格罕见的“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在香港举行,峰会汇聚了超过200位来自全球约120家的金融机构大佬,其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海外,40名属于集团主席和行政总裁层级,包括摩根士丹利董事长James Gorman、瑞银集团董事长Colm Kelleher、高盛董事长David Solomon、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兼董事会主席金立群、摩根大通总裁Daniel Pinto、贝莱德总裁Rob Kapito及汇丰集团行政总裁祈耀年等等。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近三年来,香港首次举行大型线下金融会议,被普遍认为这是香港在最近取消部分疫情限制后,向世界发出“打开门做生意”的强烈信号。
“我们过去是,现在是,未来将继续是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之一,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峰会上信心喊话,“对香港来说,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香港已踏上复常之路,并形容这场峰会是“香港重返舞台峰会”。
李家超强调,在“一国两制”原则下,香港与内地无缝接轨,优势独特,过去虽然经历过跌宕起伏,但总能从危机中复苏过来,发展更胜从前,呼吁大家把握先机,捷足先登。
自2019年疫情爆发以来,香港一直采取较为严格的入境防疫措施,直到今年9月下旬才取消入境者必须在酒店集中隔离的要求,改为三天健康监测。
这导致海外投资者入境香港时不得不经历复杂的手续和漫长的隔离,冲淡了他们赴港从事商业活动的意愿。同时,严格的疫情管控也冲击了香港赖以维生的服务业和金融业,加之地缘政治紧张、通胀高企、全球经济疲弱等因素的叠加影响,香港经济近年遭遇重挫。
港府10月31日发布的估算显示,香港今年7月至9月GDP同比重挫4.5%。降幅远大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8%,也弱于第二季度的萎缩1.3%。这是香港连续第三季度萎缩,也是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
之后,经济学家纷纷下调了对香港2022年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高盛集团10月31日晚间称,由于第三季度经济低迷程度超出预期,预计香港今年全年的GDP将萎缩3.2%,大于先前预测的萎缩1.4%。
花旗集团11月1日也以经济形势恶化为由,将香港全年经济增速预测从之前预计的增长0.3%下调至萎缩2.6%。花旗经济学家写道,由于复苏“仍然遥不可见”、资本外流、房价加速下跌以及对中国内地经济增长和通关前景的悲观情绪,未来几个季度可能会形势艰难——“即使本地防疫限制进一步放松也是如此”。
疫情和地缘政治困扰着香港的发展,却成就了南边同区的竞争对手——新加坡,因其在地缘政治上一向比较超然的地位,新加坡在疫情期间反而获得额外的好处。今年英国智库Z/Yen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新加坡超过香港,跃居全球第三,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
在全球首次公开募股(IPO)大幅降温之际,香港在亚洲IPO市场的比重也跌至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彭博整理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香港的IPO规模仅为77.5亿美元,同比下降78%,占整个亚洲地区的7%,为1999年(6%)以来最低份额。
香港的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也急剧放缓。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数据,香港资产管理规模2021年仅增长了2%,远低于上年的21%。在较高端市场,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管理规模下滑6%至10.6万亿港元。德勤的《2021年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排名报告》显示,从财富管理规模的增速来看,2010年到2016年香港都快于新加坡,但在2017年到2020年之间开始放缓,增速只有3.2%,而新加坡同期对比增速达到5.7%。2020年,新加坡财富管理规模以10.5%的速度领先香港的7%。
香港惠理集团联席主席谢清海9月份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公司正在“跟着资金走”,计划招聘员工并将一些投资组合经理和投资分析师调派到新加坡。
过去两年香港流失了14万劳动人口,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今年7月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受访者称,在香港雇用和留任外籍人士“极其困难”。
随着利率上升以及部分居民的离开,香港这个全球最难负担的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高盛预测住宅市场两年内将下降30%,而彭博行业研究表示写字楼空置率明年可能创新高。根据美联物业,在香港的中央商务区,亿万富豪李嘉诚的长江中心空置率已飙升至21%。世邦魏理仕的数据显示,甲级写字楼的空置面积三年来增加了两倍,创出历史新高。
毫无疑问,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疫情冲击背景下,香港对跨国公司和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受到影响。但也显然,新一届港府已正视这些问题,正在采取措施让香港重拾竞争力,此次金融峰会就是港府为之做出的努力之一。
重回正轨不易
香港正在努力说服全世界,香港仍然是亚洲金融的首选之地。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0月9日发表网志,特别对比了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业,并列出了一些客观数据,以便外界对香港金融市场现况能有更准确的理解:
1、香港金融服务市场有着显著的规模优势,其经济贡献在2020年达760亿美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3%,规模是新加坡的1.5倍。
2、以去年数字计,港股市值超过42万亿、合共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分别比新加坡高出7倍及2.7倍;港股去年全年总成交额为41万亿港元,为历年新高,与新加坡仅1.9万亿港元相比,高出超过20倍。
3、在外汇方面,香港是全球主要美元交易中心之一及境外人民币最大枢纽。至去年底,香港的人民币总存款额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约60%,全球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有75%在港进行。
4、香港是亚洲领先的债券枢纽,以发行量计,是亚洲(除日本外)第三大债券市场,仅次于内地和韩国。香港也是亚洲区内最具规模安排国际债券及内地离岸债券发行的中心,占区内发行额的34%,规模比新加坡多6倍。
5、香港去年绿色及可持续国际债券发行额便有313亿美元,占亚洲市场三分之一,安排发行量亦居亚洲首位;而绿色及可持续债券及贷款融资总额较2020年增加四倍,达到566亿美元,为亚洲之冠。
6、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市场在区内也占有领导地位,截至去年底在港管理的资产达到4.5万亿美元,当中的三分之二是境外资金。香港也是亚洲区内最大的对冲基金中心和第二大的私募基金中心(仅次于内地)。现时在港的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1800亿美元,比新加坡高四倍。此外,去年香港银行业的资产总额超过26万亿港元,创多年来的新高。
陈茂波表示,这些数字的铺陈,在讨论如何补短板的同时,能客观掌握香港的优势。香港一直在竞争中发展与成长,毋须妄自菲薄,也不用回避不足,香港有与内地和国际互联互通的优势,相信机遇大于挑战。
在这次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李家超再次向金融巨头们强调香港的优势,“香港依然是全球唯一汇聚国际化优势和中国优势的城市”。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Mary Callahan Erdoes在峰会前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香港仍是金融界的一支劲旅,是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的“超级联系人”,东方还没有一个城市像香港一样,能作为中国内地对外的门户,“香港从未离开过,它不应该对自己如此苛刻”。
Erdoes认为,正是这种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通过众多的跨境投资计划,让摩根大通能够在中国建立起强大的资产管理业务。“毫无疑问,中国内地市场是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财富管理平台之一。”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通过事先录影的方式也在峰会上表示,香港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市场,“在国家开放的道路上会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建议投资者,阅读太多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反而会影响对中国的真正理解,要直接观察中央政府的实际举措,他更直截了当地表明:不要和中国内地和香港对赌。
依托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这是香港和新加坡最大的区别,连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也曾表示,羡慕香港依托中国内地的地理位置。
这种区位优势是多方面的,比如内地公司更倾向于在香港上市,重视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也常将亚太区域总部放在香港等等,而且,现在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可能比前十年更为重要,因为中美博弈之下,大量中概股或将回流港股。
不过同时,优势伴生的代价也已经显现,在这次峰会筹备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少戏剧化插曲。
先是个别人权组织及美国国会议员将峰会政治化,多名原定与会的嘉宾临时退出,美国《华尔街日报》亦推出评论文章,形容出席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的美国人成为香港重振声誉的工具。
对此,香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特别发信予《华尔街日报》,批评文章立心不良、严重偏颇,是对峰会出席者的侮辱。他说,虽然文章妖魔化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但活动取得巨大成功,有超过200名国际和地区领袖出席。
黑石首席财务官Michael Chae在峰会上说,大国之间形成的地缘政治局势是世界面临的一个越来越大的风险。他说:“让我感到担忧的是世界各地紧张局势加剧的可能性,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稳定。”
在回答峰会主持人“什么让他们失眠?”的提问时,瑞银董事长Colm Kelleher的回答很有趣。他说,核电站泄漏,大家都在逃跑,一只鸡悠闲散步,别人问为什么不跑;它说,我只是鸡,我懂什么核泄漏。Colm Kelleher说,他就像那只鸡,通胀和地缘冲突都不是他能掌控,担忧也没有办法,“我们在等待疫情结束以及中国重新开放。看一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峰会召开前,香港放宽了部分防疫措施。李家超上月在施政报告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包括签证、税收和印花税优惠,以及从“未来基金”拨出300亿港元,成立“共同投资基金”,以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等等。
象征香港对外恢复常态的多项大型国际活动也在接连展开,金融科技周率先于10月31日打响,已停办3年的香港国际七人制橄榄球赛也于11月4日开幕,包括特首李家超、财政司长陈茂波、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律政司司长林定国、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及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在内的多名港府高层连日入场支持香港球队。
李家超其后更在社交平台表示,赛事成功举办,数万人欢聚一堂,“这证明了香港已经重返国际舞台。香港迎来了新的篇章,东方之珠比从前更闪更亮。”
“机会和时机,就在这里,就在香港,”李家超说,“这正是你们一直在等待的时刻。去抓住它。奋力向前,不要落后。”
作者:马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