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司15局”又增设副司长,李家超的架构重组背后有何考量?

2022-07-14 15:21评论关闭Views: 147

lijiachao

李家超在香港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中当选,并获中央委任为新一届香港特首。选举很忙,就任更忙,即使候任期间,李家超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中之一就是完成组班;今届情况相对特殊,因李家超未上任前,已跟现任政府一起筹备架构重组,不单把原来的三司十三局改为三司十五局,还于司长之下、局长之上增设副司长一职。李家超政纲强调,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乃四大核心政策的首位;透过架构重组一役,显见他对提升管治能力、增强统筹执行高度重视,好让政府更好制订各项经济及民生政策。

事实上,各界对现行政府架构一直意见不少。譬如,房屋作为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民生议题,运输及房屋局之设却把房屋与运输混为一谈,这岂不会令局方决策难以聚焦?设立文化局乃是众所期望,惟多年来一直只闻楼梯响;另一方面,也有意见指一个只管文化的政策局,独立出来又会否格调太高,难跟主责房屋以至主责财库、商经的政策局相提并论。甚至乎,天文台为何无法摆脱历史因素,仍费解地居然隶属商经局?凡此种种的问题,都在新改组里一一解决。

房屋局独立出来,局方固然更能集中精力,解决香港居住相关的老大难问题;与此同时,运输及物流局也独立出来,旗下有民航处、路政署、海事处、运输署,亦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的成立,既体现了港府对文化加强重视,也同时把对体育、旅游的关注升格,对香港的文化体育发展,及巩固和强化作为东方之珠旅游都会的形象亦有帮助。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变化,就是将环境局扩大为环境及生态局。毕竟,环境局过去旗下只有一个环境保护署,扩大后则从原来的食物及卫生局拨入了渔农自然护理署、食物环境卫生署、政府化验所、以及前述的天文台,部门规模可谓各政策局中膨胀最大的一个,而剥离食物、渔农等范畴的医务卫生局则可专责医疗及卫生事宜。况且,环保作为方兴未艾的产业,环境及生态局可望引领香港进一步大展拳脚。创新科技局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亦反映了该局在推动创科应用及结合再工业化政策的新任务。

 

架构重组“三司十五局” 有利推动产业政策

以下逐一分析各个政策局对香港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影响。

香港作为媲美纽约、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兼为亚洲和国家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相关配套已非常成熟,包括政策局的配置亦然。金管局直接隶属财政司司长,商经局和财库局的布局维持不变,并不代表新政府不再重视,而是本来就无“为变而变”的必要。尤其是,由政府支持、又不属政府的金融发展局于2013年成立,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推动金融发展,征询业界并提出意见,可发挥的作用亦跟当局相辅相成,既满足了香港金融发展需要,兼拥有更大的弹性和空间。事实上,社会各界没有声音要求改组金融相关政策部门,原因正在现行配置已够完善。

贸易、航运方面,为了促使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进一步融入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运输及物流局的任务无疑极之巨大,不单要完善香港境内的交通,还要更好对接香港与内地的网络。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以至最近莲塘香园围口岸的通车,都为两地人、物往来打开方便大门;然而,两地尚不能满足于此,完善“大湾区生活圈”尚有很多工作可做。其中“北部都会区”怎样在交通层面贯通“两湾一河”和“双城三圈”的布局?南北向之间口岸既要加多加强,东西向的境内外联系亦宜进一步强化。另外“明日大屿愿景”的空间布置,亦可视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怎样把香港及这个中部人工岛,与珠三角更好连接起来?单计以上两个已知的大型工程,已见运输及物流局如何任重道远,尚未计及其他计划或未来新发展。

旅游作为香港第三大支柱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或不及金融和贸易,但却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低技术工种。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纵是一个“三合一”的政策局,但对比之前没有一个局以旅游挂名,重视程度肯定更高。外界反而质疑,旅游事务署从商务及经济局重置到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是否意味旅游的商业成分降低、文化成分提高?是否意味政府不以产业视之?这其实是“鸡先蛋先”问题。毕竟,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足,又怎能吸引旅客及赚取外汇?同一道理也见诸文化和体育两者,要促进产业的健康及持续成长,必须从根本入手提高质素、做好顶层设计方成。

“没有创科,就没有未来”。创新及科技局于2015年成立,绝对是顺应时势的必然之举。其实,创科与许多经济民生环节息息相关,例如:由电子病历到网上预约门诊及后续长期跟进,由数码学习到利用VR、AR、元宇宙等多元教学,由订购场所、门券到发展NFT、虚拟货币等等,都可涉及创科的运用,创科足迹可谓遍及各个政策局。问题是,以上许多层面,亦涉及再工业化,即除了软件方面,也有硬件生产。疫情下,理大最近研发出利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技术”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只需唾液、每次花费10港币便可于5分钟内完成检测;相关技术若要普及,便须工业支持。香港发展创科的一大樽颈,正是没有强大的工业产业支撑,以致许多意念不能转化为实物。大湾区固然是香港的创科成果工业化后盾,但如何促进两地合作无缝衔接?其中,推动本地再工业化发展,特别与其他大湾区城市更好优势互补,对香港和对整个区域也是好事。

政策局的重组,既有利于产业发展布局,亦未忽视归根究柢的人才培训。香港青年的教育水平高,又创意无限,可惜过去一段时间,部分港青却走了歪路,不惜从事害港违法勾当,缺乏应有的爱国爱港精神。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的重组,便强调要制订和推动更全面的青年政策及措施,引导新一代走上正轨。其与教育局的分工,一是集中在传统正规的学校层面,一是在课余时间做好全人教育,包括全面准确地认识国家,亲身体验国家最新发展。这一块工作过去基本从缺,更好装备港青搭上内地高速发展快车,为香港培育更多有条件、有能力配合国家发展的人力,青年政策同样任重道远。

 

副司长任务为本 扩大问责加强管治

副司长之设表面上不及政策局重组重要,但相关岗位仍可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必须认清,副司长的职级属于司长之下、局长之上,故认为副司长的重要性不及新的政策局,恐怕大错特错。其次,副司长工作多以任务为本,初步建议统筹“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愿景”,以及跨局议题例如国家安全、气候变化、人力政策等,提供更高层次的协调。可见,每个项目均兹事体大,由实际操作到政治层面都难度十级,且是未必有既定样板可循的新措,对行政手腕和政治智慧都要求极高。其三,副司长之设等于扩大问责制度,特首可以委派更多心仪人才加入政府,以确保本身政策理念更好落实。最初问责团队只有司长和局长,出现了空降问责高官和原来公务员团队工作不协调之毛病,故后来增设了副局长和政治助理,而现在进一步加设副司长,都旨在加强问责班子的行政能力,确保上行下效的“尚同”执行。此外,副司长亦为一个人才阶梯,为补足香港政治人才提供多条新的蹊径。

公务员“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文化一直为人诟病。李家超在政纲的第一部分,便强调要提升管治能力及增强统筹执行,增强政府团队文化,以“我和我们”的精神处理问题,不分你我,积极互补,领导官员要发挥领导才能,实践积极的领导角色,及早介入解决问题,并提出首度引入“关键绩效指标(KPI)”,为指定的工作订下目标,又要求各部门检视运作方式、行政程序、及相关法例,以减省不必要或重复的环节,提升施政效率,与时并进。相关理念,跟李家超的“以结果为目标”、缔造执行型和实践型政府的施政原则一脉相承。

 

“以结果为目标” 形成执行型、实践型政府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公布的《202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在“政府效率”长年名列榜首,成绩固然令人鼓舞,但李家超并没满足于此;尤其是,榜内关于“政府决定能有效地执行”的副指标,香港排名多在十名以外,反映李家超的政纲绝非无的放矢。

始终,再好的政策,倘无法落实,只属楼中楼阁。香港要挖尽经济发展潜力,政府施政效率也要同步挖尽,不论是为营商环境尽量拆墙松绑,抑或是在监管方面确保公平、有效竞争,以至为具潜力的产业加添动力、为人才库的供给注入正能量,今时今日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角色诚愈来愈重。

李家超领导的新政府新班子即将上台,社会各界均对他的施政新风乐见其成,亦对香港由治及兴、重新出发充满期待。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