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背景下的德国外交走向值得关注

2022-06-29 16:36评论关闭Views: 126

afuhan1

德国新任总理朔尔茨日前出访日本,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印太地区局势、俄乌战争以及加强两国战略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会谈。朔尔茨将日本作为上任后出访的首个亚洲国家,以及访问期间展现出异常热络的德日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分析人士从朔尔茨的这次访日之行中观察到德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动向,包括德国对华政策的某些微妙变化。人们注意到,德国前几任总理上任后首访的亚洲国家往往都是中国,而朔尔茨的前任默克尔总理在任期间共访华达12次之多,访问日本仅6次。虽然仅凭一次出访就推断一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未免太过轻率。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德国新政府上台后内政外交出现某些调整,已是不争的事实。

德国新政府明显强化了与美国的关系。拜登政府一改特朗普总统不顾盟国利益的单边主义,大力加强与欧洲盟国的关系,得到了德国的欢迎。作为美国在欧洲的头号盟国,德国自二战以来一直将对美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基石。美国带领西方对前苏联发起的半个世纪的冷战,以西方大获全胜而告终,而德国的统一正是归功于冷战的胜利。因此,德国对美国始终怀有“感恩之心”。

冷战后,德国对美国的霸道行径颇有微词,有时甚至提出公开批评,德美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不时出现分歧,经济利益上甚至发生矛盾冲突,但德美间的联盟关系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德国在军事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同属一个阵营,两国关系的这一基本面始终没有改变,而俄乌战争的爆发使这一基本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过去,人们曾认为德国及欧洲与美国的矛盾不断加深,因而希望通过发展对华关系来制衡美国对欧洲的控制。这种现象在特定时间及特定问题上确实存在,但我们不应过高估计欧美之间的矛盾,欧美的一致性是主要的,矛盾是次要的,这是由当今国际格局的现实所决定的。与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相比,欧洲与中国的矛盾和竞争在程度上有着很大区别,但面对中国的不断强盛,欧美在遏制中国崛起的问题上是一致的。

朔尔茨访日期间的一些表态,也透露出对美国构建遏制中国“统一战线”的回应。朔尔茨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抵御任何改变南海和东海现状的行为达成共识,这明显是针对中国的表态。诚然,德国在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是德国最大的海外市场,但必须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德经贸关系的互补性有所下降,竞争性不断上升。拖延中国的发展、阻止中国成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是德国和美国的共同利益。因此,欧美对遏制中国的一致性近年来进一步凸显。

而俄乌战争的爆发对德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起到了催发作用,并影响到其对华政策的走向。谁也没有想到,俄乌战争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在改变着世界格局。西方出现一面倒痛打俄罗斯的局面,也许出乎普京总统的预想。俄乌战争正在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着与普京战略意图相反的方向演变,这无疑与美国政治精英们的巧妙操作密切相关。

美国和西方通过冷战,战胜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彻底终结了苏联在军事、政治上对西方构成的威胁。但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军事上依然是美国和西方的最大对手。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使美国和西方面临两个大国的竞争。在美国看来,中国是比俄罗斯更危险的对手,中国对美国的威胁是全方位的,不仅在经济、科技上呈超越美国的势头,而且向世界呈现了一整套比美国和西方更成功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系,中国近年来还在军事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加快了军事实力的超越速度。

消除俄罗斯的军事威胁,遏制中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被美国和整个西方视为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并由此形成了共同利益。美欧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矛盾,但与俄中的战略抗衡远高于欧美间的内部矛盾。很明显,美国策动俄乌战争,欧洲是最大受害者,欧洲理应加紧劝和灭火才符合其利益,但事实恰恰相反,欧洲紧跟美国援乌打俄,使战火不断延烧。这似乎违背常理,但却符合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的竞争格局。

对美欧而言,俄对乌动武为西方提供了一个全力回击俄罗斯,使其永远不得“翻身”的良机。美国和西方似已下定决心,将乌克兰作为战争代理人,把俄乌战争一直打到完全消除俄罗斯的威胁为止。在西方看来,当拖垮俄罗斯后,遏制中国就会变得容易得多。而弱化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符合包括德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利益的。正是出于这样的政治盘算,德国新政府没有保持像默克尔时代那样的对华关系“热度”,而是强化对中国的防范。在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方面,德国近来也作出了重大调整,由开始时不向乌提供武器装备到提供轻型武器,日前又宣布向乌提供重型武器。由此,德国的军援达到了与西方主要国家相同的水平。

 

作者:胡后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