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如何重构产业战略和市场战略?

2022-02-11 12:37评论关闭Views: 10

eb

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持续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等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上升,中国逐步成为全球生产能力最大国。与此同时,巨大的产能得到国际大市场和国内市场发展的支撑。特别是,1970年代末以后中国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长期保持良好关系,出口持续增长,弥补了国内需求的相对不足。这样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成就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10年后,中国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GDP)大国。

但是,上述发展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从生产侧看,赶超阶段的学习效应带来的TFP上升近年已明显放慢,少子化则导致劳动力投入减速。许多实证分析表明,近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投入;从需求侧看,低增长的发达国市场已难以同步吸收中国出口增长,贸易摩擦增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政府决定: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说,双循环战略是促进中国经济安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必须重构产业战略和市场战略。产业战略上,须通过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市场战略上,在以更高标准、更广范围融入全球市场(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同时,须重点扩大内需,促进国内超大市场的健全发展。具体而言,要有的放矢,实施有效的三大市场战略。

国内市场的战略目标是:扩大内需,建设层次丰富但一体化的世界最大市场。重点任务是要缓和少子老龄化趋势、持续增加国民收入。

发达国家市场的战略目标是:稳定发展经贸关系,通过在高标准市场的竞争,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重点任务是要增进相互理解,共建经贸新规则,构建可持续的互惠关系。

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战略目标是:巩固与东盟(ASEAN)、主要资源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国的政经关系,逐步开拓新市场。该市场虽不稳定,但成长迅速。其中,ASEAN已跃升为近年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今后的重点任务是要支援各国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构建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全球性经济大国需有全球级城市群作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作为生产、流通、信息、金融、科教等各种网络的中心枢纽城市以及以其为核心的城市群,将发挥更大作用。目前,从功能、规模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已经形成代表中国的三大全球级城市群。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9市2特别行政区,其GDP规模在三大城市群中列第二,面积(5.6万平方公里)和人口规模(约7000万人)均列第三。但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湾区之地位特别重要。这是因为:

(1)大湾区是中国科技产业最活跃、明星企业(腾讯、华为等)集聚的城市群。大湾区的企业、人才、技术、金融市场对提升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必不可少。

(2)在中国,大湾区是金融、会计、法律等高级服务业最发达,和发达国家经贸交流历史最长的城市群。今后中国需稳定发展与发达国家经贸关系,大湾区仍是主力军。

(3)大湾区在地理位置和移民交流上,相比长三角和京津冀,与东南亚等亚非拉国家关系更近。在今后中国开拓新兴市场过程中,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4)大湾区的广东是中国最大规模的人口净迁入省,为全国提供了最多的新就业岗位,为增加落后地区居民收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做出了显著贡献。也为全国培养了大规模的产业技术人才,已经并将继续促进国内人、财、物循环流动、共同发展。
应当指出,今后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以下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1)大湾区没有绝对的核心城市,区内主要城市须相互尊重、齐心协作。

(2)大湾区在产业、金融、研发、文教等领域,需通过和另外两大城市群的竞争强化特色。

(3)大湾区是全国年轻人最集中的地区,各城市要重视改善居住和育儿环境。使大湾区成为年轻人安居乐业、人口稳定增长的样板地区,为本地区和中国全体的内需市场的扩大做贡献。

(4)各级政府要尊重大湾区中港澳的特殊性,发挥大湾区在稳定和深化中国的国际循环、改善国内循环中的枢纽和示范作用。
作者:戴二彪 系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