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难解的困境:被平均出来的亮丽数据

2022-02-11 12:03评论关闭Views: 61

panxitang1

这次年关堪称“几家欢乐几家愁”,因为根据人力资源公司调查,有近1/4台湾企业不会发放年终奖金,不同行业之间的金额差异也非常大,可见一般庶民老百姓的年关将并不好过。

令这个年关更难熬的,是物价上涨的压力,庶民可谓有苦难言。近期通货膨胀趋于严重,使得台湾长期以来低物价与低薪资所形成的恶性循环,显得更难解。2021年11月的台湾消费物价指数(CPI)较2020年同期上涨了2.84%,创下9年来新高。尤其过年不可少的肉类、海鲜和水果,消费者都深感价格的上涨。更惨的是,同月生产者物价指数年增率高达14.19%,体现出消费物价仍有进一步上涨的压力。

此外,台方公布的2021年11月消费信心指数,6项指数中有5项都偏向悲观,特别是对庶民影响较大的“岛内经济景气”“物价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大众的看法都持续恶化,显示大多数人并不看好台湾经济。

为何会如此呢?原因很简单,台湾已经成为“二元经济体”,由繁荣的高科技制造业和停滞的平庸服务业所共同组成,若只看被高科技制造业带高的经济“平均数据”,无法了解底层庶民生活的痛苦与无奈。人力资源业者的调查也体现出,2022年台湾的军公教将调薪4%,台当局也呼吁民间企业响应加薪,但只有4成的企业会加薪,预期调幅也只有3.1%,若计算被通货膨胀侵蚀掉的部分,多数民间企业2022年的实质薪资应该是下降的。

台湾的低薪资与低物价的问题存在已久,而且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多数民众由于低薪资,对物价非常敏感,而且对任何商品与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不论其原因是否合理,多表反对。在此种社会氛围下,民间业者不但不敢轻易涨价,而且竞相压低成本,包括人力成本,以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与服务。然而,节约人力成本必将使薪资上涨不易,形成低薪资,因此低薪资与低物价二者之间,产生了恶性循环。

在低薪资与低物价的形成过程中,台当局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由于所得分配趋于恶化,M型社会逐渐成形,台当局为了照顾弱势族群,对于公共事业(如水电油气、交通运输)的费率、大中小学的学费,及劳健保收费等都不敢轻易调高。又在基层劳动者为低薪资所困的情况下,台当局对军公教的待遇也不敢轻易调整,以避免引来“自肥”的批评。

有些专家建议,台当局应借本次军公教调薪之机,解除对油电水和劳健保、教育等长期遭压抑的基础设施价格之管制,适当调涨以达合理价格,让民间的薪资被动调涨;同时以“移转支付”补贴弱势族群。只要维持相当程度的竞争,民间物价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不可能涨得过高。然而,尽管此政策建议的方向正确,实施的时机也至为重要。例如财经专业者都赞成的“证券交易所得税”近年在两度闯关下都铩羽而归,皆因推动的时机不合适。目前新冠疫情肆虐,受冲击较大的多属于低薪资的服务行业,所得分配不均也正在扩大,这些正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庶民们,一时之间恐难承受任何物价进一步的上涨。

通货膨胀现在是全球性的问题,台湾也许看起来相对没那么严重,但仍不能小视。台当局主计处日前表示,台湾的人均所得2021年可望达32000美元,并可望在2025年超越韩国,但人们仍对这些数字的真正内涵存疑。因为虽然台湾2021年经济稳定成长,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创下32%的新高,台股的表现也相当亮眼,但产业的高毛率其实集中在少数高科技厂商,许多内需型的服务业则受困疫情而损失惨重,更遑论一般市面上的小店摊商。

易言之,台湾人均所得的亮丽表现,完全是“平均出来的”。然而,高获利的企业家和股市投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受困于平凡生活中的多数人,薪资或收入则不见增加。根据台当局主计处的统计,台湾的贫富差距2020年已扩大到6.18倍,为8年来最高。另根据瑞士信贷集团的《2021年全球财富报告》,台湾的基尼系数高达0.708,超过日本的0.644,与韩国的0.676,可见台湾的贫富差距更为严重。在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情况下,台当局炫耀人均所得升高,未免虚假浮夸。
作者:潘锡堂 系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