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会议六大新表述,深刻影响大趋势

2021-12-31 15:19评论关闭Views: 42

sjd1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对明年经济做出全面部署。从召开时间看,是近年来最早的一次,这在一定程度是上显示了稳增长的迫切性。在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之下,今年经济会议的许多新提法、新表述,具有浓厚的纠偏止争、正本清源的意味,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

比如,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重视经济“量的合理增长”;改革与政策调整要注重“先立后破”,注意预案和衔接;提出“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投资对冲经济下行、支撑未来战略增长基点;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对共同富裕、资本、碳中和碳排放、防范化解风险等重大问题廓清理论,平息争拗;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澄清整顿对资本污名化、妖魔化;提出“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释放开放诚意,回击“闭关锁国”误解等。

 

(一)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重视经济“量的合理增长”。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非新提法,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兴国之要”。但今年会议着重突出这一点,绝不是空泛的老生常谈。

纵向对比,最近几年的经济会议,除2018年曾提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已有多年未涉及该表述。而今年论述得更详细,意涵也更丰富,分量要重得多。一是重申“基本路线”,继续确立为总遵循、主基调,不能动摇;二是强调聚精会神贯彻执行,不能心有旁骛、分散精力;三是在强调“质”的同时,也强调“量”。

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但一些地方和部门将此作为经济下滑的托辞借口。实际上,中高速增长,需在质与量之间实现平衡,这非但不是降低经济工作的要求,而是提出更高挑战。保持一定的规模与速度,是提升民生福祉、支撑大国地位的必需。

过去几年,为了提质增效,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反垄断、节制资本、化解金融风险等重点,宏观调控在划红线、亮红灯、做减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这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整顿覆盖面广,譬如针对一些企业疯狂盲目扩张“买买买”,房地产企业高杠杆、高周转,互联网平台野蛮生长,海南人工填海、祁连山违规开矿、秦岭占山违建、鄱阳湖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案件等……

这些整顿举措,令风险隐患短期集中释放,某种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速。但如若不及时处置,从长远看必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更大杀伤。

但是,在做减法、亮红灯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做加法、开绿灯,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护航保驾,在制度层面加强优质供给。若只偏重减法、红灯,造成企业束手缚脚、畏首畏尾,抑制活力、窒息创新、冷却市场,这就违背了清理整顿的初衷。

发展是第一要务。整顿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如果将整顿本身当成目的,而忽视了建设,综合国力的增长势必受影响。因此,今年经济会议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建设”的核心主题和统领地位,聚精会神搞建设,这为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二)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对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正本清源,纠偏止争。

今年的经济会议,在内容上与以往很大不同的一点,是以大篇幅专门列出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五个方面涉及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都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

“认识”是廓清理论方向,“把握”则是部署实际工作。如果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就无法真正实现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这些重大问题,有的引发较大范围讨论,有的在贯彻执行中出现偏差。譬如,借共同富裕之名进行道德绑架、舆论批斗;翻查旧账,炒作“原罪”,动辄对民企喊打喊杀,乱扣帽子;在减碳工作中,机械理解,加码施压,操之过急,从以往为了GDP放任高能耗,转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减碳不惜牺牲发展。

这些问题,混淆了视听,扰乱了思想,影响建设发展大局。中央此次透过五个“正确认识”,有的放矢,一锤定音,正本清源,止争纠偏,十分及时和必要。

对于共同富裕,强调首先要做大做好“蛋糕”,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分好“蛋糕”。这就明确了,共同富裕绝不能重蹈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老路,也不是运动式的劫富济贫、打土豪分田地。

在未来的共富过程中,首要的也在于让民企稳定经营,这才是财富的有源之水。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旗帜鲜明保护合法产权,鼓励创造财富,慎防借共富之由收割财富,才能稳定社会预期与信心。

对于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这无疑是对之前一些盲目激进减碳的行为明确说“不”,坚决杜绝运动式的减碳大跃进。

 

(三)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对资本污名化、妖魔化。

在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中,资本问题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经济会议强调:“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既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也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资本固然不是万能良药,但也绝非洪水猛兽。不能因为资本运作中出现了某些问题,就对资本肆意污名化、妖魔化,煽动情绪,喊打喊杀。

长此以往,只会令各路资本望而却步,裹足不前,这无异于自毁长城。经济会议为资本正名,保护投资信心和积极性,对于稳增长而言,尤其重要。

再如,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的一些头部企业盲目扩张,引发风险堆积,甚至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在处置过程中,要防止此类企业绑架公共利益,但也要慎防简单地直接引爆。

因为这些企业往往连着上下游数千家企业和数以万计的消费者用户,如果直接爆雷,玉石俱焚,将严重影响行业生态和社会稳定。因此,对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济会议要求“精准拆弹”,切中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

 

(四)首提“先立后破”,注意预案和衔接。

经济会议强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这是“先立后破”理念首次出现在经济会议的文本中,纳入了经济工作的大逻辑与方法论。

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稳字当头的压力进一步凸显,这对宏调与监管的精细化、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先立后破”,正是着眼于此。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从18.3%、7.9%、4.9%逐步下降,四季度继续放缓也是大概率事件。

除了去年分季度基数波动较大、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房地产等领域金融风险集中释放等因素之外,一些行业和地方粗放施策、急躁发力,也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一提到整顿,就一刀切,全面叫停喊cut;而讲到支持,又大水漫灌、撒胡椒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与低效消耗。比如以“碳中和碳达峰”为理由,强行拉闸限电;以“房住不炒”为借口,对房地产供需两端通杀;乱用生态环境红线,对企业休克式停工停产;为推进去杠杆,就对所有信贷无差别收紧。

这种冒进式的急功近利,实际上是一种懒政怠政,将中长期目标短期化,将指导性意见加码为硬性规定,但又打着“坚决贯彻”的旗号来推卸责任。对企业的合理融资需要、对消费者的刚性需求,造成严重“误伤”。

未立先破,缺乏系统衔接,无预警、无预案、无缓冲,为了解决问题,却制造了新的甚至是更严重的问题,适得其反。不仅干扰了市场的良性运行,也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甚至引发公众焦虑恐慌,不利于稳预期、稳信心。

因此,今年经济会议的多项部署,都贯穿了“先立后破”的稳健思维。譬如,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关于房地产,要求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

而且会议还强调,“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可以说,中央已看到了相关问题的严重性。

任何决策和措施,若没有系统有序的执行落实来适配,把经念歪了,调控就成了“空调”,改革异变为“负改革”。经济稳字当头,“先立后破”,应成为稳中求进的新常态。

 

(五)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冲经济下行,支撑未来战略增长基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此前,中央财办负责人已多次透露此口径,如今上升到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主轴之一。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通过基建投资拉动增长,即是立足当下,缓解需求收缩、对冲经济下行、增强公众信心和预期;又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换挡升级;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历史关头,适度超前推进基建,下先手棋,抢占制高点,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可谓一箭三雕。

基建是稳投资和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发挥托底作用。但如今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非简单复制每逢经济不景气就重启基建工具箱的传统模式,而是有着新意涵。提取关键词的话,需正确理解“适度”“超前”“基建”三者。

当下要超前推动的基建,不是传统的铁路、公路、机场等“铁公机”,而应着眼未来,推动“新基建”,特别是5G网络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新基建与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紧密联系,其产业增值是传统基建无法比拟的。比如5G网络与城市道路建设协同推进,将带动未来无人驾驶、车联网、智能交通、数字工厂、智慧城市等连锁发展,极大扩展新经济场景,夯实经济基础。有了新基建的硬件支撑,科技创新与业态创新,特别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才有可能大规模“变现”。

中国在以往历次科技革命中都只能作为跟跑者、追赶者,而面对新一轮变革,不能再输在起跑线,而且要争当领跑者。除了新基建,一些传统基建也需要科技赋能,特别是加强海绵城市、韧性城市、里子工程、重大生态涵养工程建设,并预留衔接未来技术的端口通道及改造升级空间,储备潜力。

同时,需要精确把握“适度”这一不可或缺的前缀。一是慎防规模导向、速度崇拜的老路,防止造成过热、过剩;二是充分尊重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理性评估未来技术与产业前沿,进行可持续的科学规划,避免过度脱节,造成低效、无效的大白象工程。

 

(六)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回击“闭关锁国”。

今年经济会议提出“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此之前的大多数高层场合,比如7月份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其提法都是“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今次增写了“主动”二字。文本的细微变化,体现了中国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的诚意与定力。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塑再造,不断刷新经济全球化进程。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是贯穿及引领这一大趋势的主线。包括大幅消减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涉及市场准入、技术、环保、知识产权、监管、反垄断等各方面的规则标准。

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最重要的就是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高透明度、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负面清单、跨境数据流动、金融资本流通、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并且在对标的过程中,积极争取话语权,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变革。

这与经济工作会议的另一个关键词“制度型开放”密不可分。这一表述在2018年经济会议首次提出。以往中国的开放主要是一种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制度型开放则重在规则、管理、标准的开放。

今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CPTPP被认为代表了当今国际贸易领域最系统、最全面、标准最高的规则体系,很多方面超越WTO。

中国此举就是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实际行动,以自我加压,倒逼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并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面对世纪疫情、历史变局等不确定风险,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被一些戴着“中国威胁论”滤镜的势力,曲解为闭关锁国;另外也有一些人因为对中国缺乏足够了解而引发误读。

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显示了中国参与及维护全球化、坚持多边主义的鲜明立场,且姿态更为积极进取,回击了“闭关锁国”杂音。

 

作者:马浩亮 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