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复苏势稳 通关如虎添翼
自6月中起,香港再没录得新冠肺炎本地确诊;在“清零”前提下,经济复苏也愈来愈稳固。尤其配合消费券刺激,食肆近乎复常营业,商场店铺人山人海,都令百业重新兴旺起来。若然两地顺利恢复通关,向好市道势必如虎添翼,并有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就业零售虽改善 更上层楼要靠内地
香港第三季经济增长纵然不及第二季,GDP升幅由此前的7.6%回落至5.4%;然而,这很大程度只是基数效应问题,毕竟去年第二季是疫情最高峰时。综合其他经济数据分析,当可更全面地反映香港最新经济状况。
首先是失业率,最新8至10月的数字回落至4.3%,创出疫情以来的最低,失业人口亦从26万的高位,大减至最新17万左右。当然,这跟疫前失业率仅约3%,失业人口只有12万余还有很大差距,但毫无疑问,劳动市场情况正在显著改善之中。
其次是零售销货统计,最新9月份的销货价值和数量,均连续8个月录得按年增长。当中,消费券对推动额外消费的作用明显,在代表日常消费的超级市场销货减少的同时,耐用品的消费则录大涨,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奢侈品销情亦异常地好。
需求比供应更快增长,物价自然水涨船高。不似美欧通胀水平已告失控,香港整体CPI升幅仍甚温和,10月份只升1.7%,剔除所有政府一次性纾困措施的基本通胀率更只有1.1%。需求大增的影响,诚反映在个别消费品,例如衣履涨价6%,反映基本消费以外的消费意欲十分强劲,整体物价则受惠供应充裕而涨幅不高。
然而,归根究底,香港只是一个细小的外向型经济体,单靠本地力量肯定不成。所以,香港的眼界绝对不能局限于香港之内,我们的内循环应该是放眼整个中国,以至整个大中华市场,最少也应扩阔到粤港澳大湾区;当然,稳定外循环仍很重要,但权衡之下到底没有内地市场那么关键。
就外贸表现看,查现时香港出口货值,最大目的地乃是内地,占比高约60%,远远抛离第二位美国的约6%,第三、四、五位的台湾、印度、日本已分别低占2%至3%。进口方面,来自内地的占比同样最多,几达半壁江山。随着内地同样贯彻“清零”、经济一样稳步复苏,香港对内地的出口首10月大增逾30%,反观对美国的增长则不足20%,对英国更微增不足2%,可见内地对港贸易的重要程度。
旅客方面更不消说。虽说港人消费能力已渐恢复,但旅游相关需求依然冷封。与疫情前及黑暴前相比,内地客最喜欢来港血拼的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销货总值,便从每月约莫60亿元(港币,下同)急降一半至现时30亿元。故此,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的失业情况,仍较此前严重得多,最新分别为6.4%、5.8%和7.7%,虽较最恶劣时分别录得的8.2%、9.5%、14.7%好转,但依旧是本港失业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所以,现时香港的经济复苏虽值欣喜,但细察之下却并不全面,个别行业斯人独憔悴,相关行业且一直对港经济和就业贡献良多。若果迟迟未能跟内地通关,香港经济都难言重返昔日水平,市民亦难言可以全面受惠。
“清零”保障内循环 “与病毒共存”欲速不达
可见,“清零”是确保香港内循环运作如常、摆脱严厉抗疫措施的必然出路;与同样“清零”的内地恢复通关,让香港无缝紧扣中国的更大内循环,实乃争取经济更进一步复常的第一选择。
毕竟,事实证明,“与病毒共存”并非经济复常的答案,结果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最终恐须回复封城封关之类遏止病毒扩散,更莫说,过程里还势导致大量人民染病甚至病殁,陷入可悲的、名副其实的“放乱收死”之窘。
为何西方社会急于“与病毒共存”?说白了就是经济撑不住了。如前文述,美欧等地陷入通胀漩涡,美国CPI已连续多月企于5%以上,最新且升穿6%创出30年最高,而英国数字也升逾4%创10年最高;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彼岸所面对的供应链问题,追本溯源乃是基于劳工不足,由运输业到食品业等,都因为疫下封锁措施,而令外劳减少继而供不应求,现在通胀飙升仅仅滞后反映供应链卡塞的后果。
注意,这种供不应求不似上述香港情况,因香港是由需求大增带动,西方则由供应不足引起,故后者属于恶性通胀一类。滞胀二字愈来愈受外界关注,底因正是需求带动的通胀往往配合经济增长,而供应拖累的通胀则经济不见水涨船高。
“与病毒共存”容许重新接纳外劳,以及重新接纳旅客,但病毒必然亦会伴随而来。西方近日确诊宗数急升,正是人员交叉流动而导致人民交叉感染的结果;为了保障人民健康,特别是避免劳工因为染病缺勤,重新封城封关乃是唯一办法。也就是说,以为“与病毒共存”,能够解决劳工不足问题,绝对是个严重误判,因为贸然通关变相为病毒打开大门,“美欧病夫”增多到底亦只会恶化而非改善劳动不足顽疾。其中,疫苗虽能减轻重症和死亡的比率,但对减轻尤其是变种病毒的传播则作用较少,以为接种率高就可肆无忌惮,无疑又是一个严重误判。
当然,西方或许只是不得不选择“与病毒共存”,因为彼方根本无能力、无条件实现“清零”,亦即“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过分高举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令西方人普遍不喜欢受口罩拘束,也普遍不喜欢遵守社交距离要求,所以当地一直无法好好“清零”。有鉴于此,政治宣传工具唯有文过饰非,企图把“与病毒共存”描绘为好事,甚至是疫下唯一答案,但实质上这是“与病毒共亡”,由经济到人民皆恐不幸陪葬……
香港必须避免重蹈西方覆辙,首先要继续做好“清零”工作,毋让本地经济再受病毒感染,其次是于“清零”基础上与同样“清零”的内地,结成安全互通的“清零气泡”。毫无疑问,这是彻彻底底、最为稳妥地推动经济社会复常的办法,亦必胜过“与病毒共亡”的劣策。
有序通关 效益最大化
香港与内地的全面通关指日可待,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有序推行,继而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
首先,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而非一下子全面通关,肯定是较稳妥的疫下管理办法。由初期实施配额制,先行先试容许较有需要人士通关,到引入熔断机制,万一出现确诊个案就待重新“清零”才恢复,以至完善“安心出行”、引入“香港健康码”等追踪工具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另外,由于上述“小通关”属于试验性质,到确保一切运行畅顺就可实现“大通关”或“全通关”,所以在行政方面应尽量精简。让恩恤和商务需要者先行通关,审查机制就不宜过于繁复,毕竟涉及机制的适用时间料不太长,最多不逾数月,故没有必要就此浪费太多政府资源及时间,包括去查核有关的恩恤与商务资格,也不宜为过关人士带来过多的不便。此外,对于不仅一次性过关,而是频繁地几乎每天跨境上班上学的,专门另设配额容许多次通行,亦是减省行政浪费的有效选择。以上,是为优先解决两地近乎封关后,最具逼切的跨境经济社会民生往来需要。
到了“全通关”,两地旅客就可恢复往来了。统计处数据显示,在疫情前和黑暴前,每年经各个陆路管制站离港的香港居民超过7000万人次,平均每日有近20万,这本已是个天文数字,也反映港人北上需要何其之多。南向方面,此前每年来港的内地客人次亦有4000至5000万人次,即日均涉约10多万人;内地客在港的消费金额,过夜与不过夜合共涉约2000亿元,对比今年首10月全港零售销货总额的约2600亿元,亦足说明内地客对港消费市场的重要程度。若然恢复内地这条旅客活水,单此一招的提振作用必倍多于消费券之类——重要的是,这既不涉公帑及纳税人的开支,旅客来港消费亦是利人利己、皆大欢喜的互赢交易。
抗疫之王道,肯定就是“清零”,香港已有效实现了,并使经济稳步复苏;接下来,就是与内地结成“清零气泡”,而非选择“与病毒共存”的地方结泡,如此方可争取最大程度的重新通关,并为市民及市民争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复常。说到底,香港本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及积极融入大湾区的建设;如果说,疫情令经济出现洗牌,包括加速了科网化发展,东西发展亦势此起彼落,然则香港因此更能集中融入国家内循环体系,包括融入内地经济及创科发展,亦算是经济洗牌的一部分,也必令香港经济及结构更上层楼。
文: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