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设北部都会区的四大意义、难点与原则

2021-12-02 14:48评论关闭Views: 44

xianggangyiqing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月前发表了她作为第五任特首任内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与以往不同,这份施政报告不仅放眼香港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而且还对香港未来的区域发展进行了全新布局与规划,不仅在香港引起热烈讨论,也在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引起广泛热议。虽然香港社会有弹有赞,但赞扬者占绝大多数,认为林郑月娥高瞻远瞩,具有长远眼光,所谓的批评者主要指该份施政报告没有顾及到市民眼前的福利,没有缓解时下市民的困难。

香港回归即将届满25周年,自回归以来,历届行政长官也都发表了多份施政报告,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譬如,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其施政报告中,就曾为解决住房问题提出了从善如流的“八万五”计划,也曾为香港的经济转型提出了科学园计划、数码港计划;曾荫权任内也提出了助推香港经济转型的“六大优势产业”,包括医疗、教育、检测及认证、创新科技、创意文化及环保;梁振英任内为了寻求香港金融业多元化发展之路,专门成立了香港金融发展委员会,为了推动香港科技产业发展及港深科技合作,专门成立了香港创新及科技局,等等。

林郑月娥的前四份施政报告都聚焦具体的社会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项目,虽然去年为应对疫情、缓解民困、恢复经济着墨良多,但总体上属于常规动作,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今年,林郑月娥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所展现出来的格局之宽广,手笔之宏伟,眼光之长远,令人刮目相看,其中所阐述的香港北部都市区和科技创新园区发展远景受到香港社会与大湾区官民的一致好评,有评论认为,这对香港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是一份有关香港未来发展的纲领性奠基之作,其重大意义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突破了香港以往重南轻北的发展思路。一直以来,香港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维港两岸,而整个新界地区特别是与深圳接壤的新界北地区则荒芜一片,坟场、垃圾场、废旧物品堆放场、旧车拆卸场等污染行业和厌恶性设施全部都安排在那,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发展。按照最新的施政报告安排,未来,香港的北部地区将重点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并形成一个能够容纳250万人居住的北部都会区,这张蓝图一旦实现,香港将会形成南金融北创科的崭新发展格局,香港整整1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发展将变得更加均衡、更加合理。

第二,对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中央支持香港和澳门发展的重大举措,只有整个大湾区9+2个城市互联互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往来便捷,并最终实现一体化发展,才能彼此之间相得益彰,产生巨大的协同发展效应,从而大家才能分享发展成果。

北部都会区将会成为香港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操作平台。

对于香港和澳门来说,要融入到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之中,不仅要减少现有关口的诸多限制,譬如,全面实施一地两检,更为重要的是两地交通要无缝衔接,产业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流、物流、资金流要畅通无阻。可以说,如果没有香港北部地区的大发展,所谓的香港融入大区湾一体化发展,即使不沦为纸上谈兵也会大打折扣。香港北部都会区将会成为香港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操作平台。

第三,切中矛盾日渐突出的香港房屋问题要害。近二十多年来,香港的房屋问题矛盾日益突出,房价居高不下,超过一半的香港市民买不起自己的产权房屋,㓥房、棺材房比比皆是,住房已成香港社会的焦点问题。如果北部都会区按计划落成,加之港府之前推出的大屿山填海计划,那么,困扰香港社会和市民的住房问题有望在二十年左右时间得到彻底解决。

第四,香港经济将获得至少二十年澎湃发展动力。近年来,香港经济后继乏力,虽然也不时在启动一些建设项目,但总体上不能够形成对整个香港经济的促动作用。在现在荒芜的新界北区,无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还是扩容港深创新科技产业合作园区,都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据专业人士预测,如果整个北部都会区建设落成,将要投入数以万亿计港元资金。显然,庞大的资金持续投入必然会给后继乏力的香港经济提供新的动力源泉,至少二十年内香港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

 

建设北部都会区面临四大难点

 

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蓝图是非常美好的,它不仅是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及其本届政府的杰作,然而,必须充分估计到,要从蓝图最终变为现实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来看,至少存在如下四大问题需要着手研究解决,否则,有可能让整个北部都会区建设陷入困境。

第一,土地释放问题。要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政府首先必须对整个北部地区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把生地改造为熟地,然后,才能进行产业布局和开展市政建设。据悉,香港新界北部地区的土地业权分散,产权复杂,既有香港工商界企业持有的大片土地,也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新界村民所拥有的小块农耕地和住宅用地,而且不少土地业主已经离开香港移民国外或者定居海外,也有的业主已经不在人世,加之土地业主的要价普遍不低,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带来巨大难题和负担。特区政府必须充分意识到,如果土地业权的统筹问题不能够顺利得到解决,那么整个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就无法启动。因此,如何让有关土地业主将他们手中的土地释放出来,这是特区政府面临的最急迫也是最棘手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资金筹措问题。正如专业人士所分析的那样,香港北部都会区一旦启动必然要持续投入数以万亿计港元的资金,庞大的资金需求显然是特区政府无法承受的,尤其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冲击香港各行各业,特区政府开支骤增,财政储备大幅缩减,目前,特区政府的财力只能够维持香港正常的财政开支以及应急之需,加之“明日大屿山计划”以及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填海工程总投资将超过七千亿港元,因此,香港要启动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资金问题将不可避免成为一个大难题,这需要特区政府下很大功夫。

第三,生态保育问题。香港的生态保育工作一直受到外界的赞扬,香港社会对生态保育也近乎苛刻,并对生态保育区域划了很多红线,其中就包括香港北部地区的很多地域。可以肯定,发展北部都会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北部的部分生态保育区域,这就要求特区政府必须提前向香港市民作好解释工作,并与立法会和有关环保团体作好沟通,通过修改部分生态保育法令法规,令北部都会区建设能够有效规避有可能出现的生态保育法律诉讼。如果北部都会区建设没有解决好生态保育问题,一旦涉及相关的司法诉讼,那么就可能陷入旷日持久的官司之中。

第四,衔接深圳问题。北部都会区建设作为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与平台,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弹自唱,而且也不允许香港一厢情愿为所欲为,譬如,都会区东北部的落马州与新田一带要与深圳共建创新科技园、西北部的洪水桥要与深圳前海进行无缝交通衔接、罗湖等口岸的一地两检安排等事宜,都必须与深圳方面共商共量,共同推进。过去一直以来,香港都习惯耕耘自家一亩三分地,即使与深圳谈合作,也只是个别点对点的项目,还从来没有与深圳展开全方位、大规模的都会区建设合作,这对香港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需要香港有大湾区思维、双赢和多赢思维、分工合作思维,这些都是以前所缺乏的,需要香港转变思维。

 

北部都会区建设须把握四大原则

作为香港史无前例的一项宏伟规划,北部都会区建设涉及面广、周期长、问题多、起点高,而香港从来没有做过长期发展规划的经验,因此,在整个北部都会区建设过程中,统筹兼顾,把握好以下四项原则十分重要。

第一,必须要有前瞻性。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面积多达300平方公里,而且建设周期长达二十年之久,这里将来不仅要居住多达250万人口,而且还包括与深圳共同建设的创新科技产业园区,以及西部洪水桥与前海无缝衔接的区域,因此,北部都会区必须作好充分规划,全面统筹,要放眼未来二十年之后香港以及大湾区发展的需要。

北部都会区建设已经不单是香港的事情,将会涉及整个大湾区协同发展。

譬如,科技产业发展事关香港未来产业转型与升级,暂时来看,香港虽然人均GDP仍然高于深圳,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科技创新产业存在明显短板,而试图依靠香港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这一短板难上加难,深圳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地,后发优势不可限量,因此,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今后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内如何借力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的优势,以促进香港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并助力实现经济转型。这需要北部都会区建设在规划之初就必须高瞻远瞩,放眼未来。

再譬如,香港与深圳相连接的罗湖、皇岗、落马州、文锦渡等陆路口岸目前仍是两地两检,通关效率不高,而且,除了皇岗口岸做到了24小时通关,其他口岸通关时间较短,交通配套设施也很不完备,一直为人诟病。香港将来要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当中,就必须打破陆路关口所带来的各种限制和不便,这就要求香港积极主动作为,利用北部都会区建设的契机,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之下,超前规划陆路通关口岸的建设。

第二、保持开放性。显而易见,北部都会区建设不能够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必须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和人才参与其中,这样不仅会极大开拓北部都会区建设的思路,而且许多建设难题也将会因为全球各路精英和知名企业的到来迎刃而解。譬如,北部都会区建设的资金难题,接照规划,如果整个都会区要高标准建设成功,未来二十年将要投资数以万亿港元的资金,试图主要依靠港府资金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而政府如果能够打开视野,制订一系列开放性政策,吸引和鼓励国际企业和人才加入到都会区建设中来,那么,各路资金将滚滚而来;同样,香港要发展创新科技产业,人才不足,但只要港府制订足够开放的吸引人才政策,创新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将不是难题。

第三、坚持包容性。时至今日,与以往不同,北部都会区建设已经不单纯是香港自己的事情,将会涉及整个大湾区协同发展,特别是与深圳的联系将十分密切,因此,在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香港必须与深圳乃至大湾区各地区多沟通、多商量,以往香港在事关两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许多排他性做法必须作出改变和调整,譬如,以往香港可以完全不顾深圳人的感受把垃圾填埋场、坟场、车辆拆卸厂等厌恶性设施安排在港深边境区域,这种我行我素的自私做法如果不改变,通过北部都会区建设以期达到融入到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的目的恐难达到。因此,香港必须调整心态,多听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各地政府和企业的意见,甚至也要包容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在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之后达成共识,让整个北部都会区建设真正成为一个海纳百川的新型现代化科技新城。

第四、实现多元性。按照目前特区政府的解读,北部都会区建设将使得香港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一个南金融北科创的比翼齐飞的格局。然而必须指出,如今的香港金融产业主要集中在香港岛上,其他服务业也主要集中在维港两岸,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产业就永远呆在港岛和现有的区域不再转移。深圳是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兴金融业态和创新金融产品的高地,加之前海也是中国科技服务、创新金融服务、现代产业集成服务的新兴重地,因此,作为直接与深圳相连接的北部都会区也必然会受到深圳产业的辐射,不仅会成为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而且也会成为新兴金融业和现代高端服务业栖息的重要场所,有鉴于此,香港不应该人为地将所有的金融业和服务业集中于南部传统金融区,而必须顺应产业流动规律,将北部都会区打造成为一个包括创新科技、现代金融、高端服务业等多元产业在内的综合都会区。

 

作者:颜安生 系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