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的多重庞大效益

2021-12-02 13:57评论关闭Views: 73

xianggangyiqing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10月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究竟她会否连任、多做特首五年,目前尚未可知,惟无论如何,林郑没把余下时间视作“夕阳政府”,反而是继续积极作为、规划长远。最受各界关注的新界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便为一项长约20年的庞大项目,有利回应香港方方面面需要,对未来经济社会民生发展举足轻重。

 

岂止商住简单 亦利两地融合

北部都会区在许多范围均可望发挥一石二鸟之效。

其一,北部都会区是个商住项目,既可提供大量住宅房屋,又会兴建新的创科中心。众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对任何一块土地都须物尽其用,把个中效益挖到最深、发扬至大。

北部都会区便一石二鸟回应了居住和经济的需要,两者发展且可相得益彰。新界北远离市区,居民出行上班或嫌长途跋涉;故此,该区设计是自给自足,鼓励市民就地就业。整个北部都会区建成之后,连同原有的居民在内,未来将有90万单位、可供250万人居住;而配合创科中心落成启用,区内就业岗位将由现时的11.6万个,大增至65万个。以全港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约36%衡量,北部都会区的职位空缺相当于区内人口的26%,数字实在难以言低。

过往,好像屯门、大埔、将军澳等新市镇或卫星城市,发展时都曾标榜实行原区就业,故区内除了住宅还有工业村。可是,似北部都会区般,可以提供如斯规模的就业需求,特别是涉及15万个创科相关职位,两者诚不能够相提并论。因此,有声音质疑,北部都会区恐怕重蹈覆辙?在规划层面,有关比较无疑引喻失义。

其二,北部都会区的原区就业设计,亦可一石二鸟理顺南北交通流量。早上上班方向不再纯粹由北向南,夜晚下班方向亦不纯粹由南向北,故铁路、马路的人多车多挤塞问题,都可望一并纾解。

北部都会区的构想一出,外界有人批评,这会不会令新界北的交通塞上加塞。毕竟,近年政府锐意发展新界北,由元朗到北区都新落成了不少住宅,惟另一边厢,运输载力却难以大增,例如马路仍主要靠东西向的屯门公路、以及南北向的吐露港公路,而屯马线(前称西铁线)和东铁线又难以加密班次和添加车次。此所以,当北部都会区计划把更多人口迁入,马上引起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邻避”反弹。

不过,以上份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误解。如前所述,北部都会区鼓励原区就业,因此早上北向南的交通压力不单未必大增,更可能反过来方便了原本的居民原区上班,亦即早上北向南的人流车流可望减少,至于夜晚下班的情况亦然。而更重要是,施政报告也提出要优化新界北的交通基建,例如会延长北环线铁路,在罗湖和落马州兴建新铁路站,以至透过新建港深西部铁路把洪水桥和深圳前海连接起来。凡此种种,皆从增加供应着手,致力满足区内交通需要。

 

多元布局经济民生 一招回应多个老需要

其三,北部都会区不单有益香港创科发展,亦有益香港融入国家及大湾区的发展。两地交通既可透过北部都会区及伴随基建更好连接,彼此的人员交流和讯息交流亦可同步优化。事实上,北部都会区除了鼓励原区就业,也方便港人特别是港青北上就业,包括到深圳及前海发展;与此同时,内地人创科人员南下工作,亦较到科学园、数码港之类便捷得多。

“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进深圳前海等粤港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以及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施政报告提出新建的新田创科城,就坐落在北部都会区,与邻近的河套港深创科园,两地合共面积多约150公顷,两者势可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群聚效应,并与毗连的深圳及前海构成更大的协同作用。

结合香港所需与国家所长,乃香港贡献国家的应有之义,过程里香港亦可分享发展红利。发展创科无疑是未来大势所向,以香港的优良基础条件,根本不能够兼不应该落后;深圳目前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创科中心,港深之间的强强联手、合作发展,试问岂不顺理成章?而政府进一步因势利导,岂不是合理之至吗?

其四,香港借力北部都会区发展创科,也可摆脱一直为人诟病的经济不够多元窘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其实未算太过单一,惟金融所直接创造的高技术职位始终有限,而贸易所涉职位又不够高阶,何况两者均不够针对满足青年需要。反之,创科则是令香港经济更上层楼、更适合青年向上流动的理想台阶。

北部都会区还可打造“南金融、北创科”的格局。香港经济重心侧重南面的维港两岸,除了带来交通挤塞问题,还不利于整个城市的规划。所以,打造第二个CBD,特别是远离维港两岸的,一直是一个发展共识;现在,乘着建设大湾区的东风,把新一个CBD订于深圳河两岸、以至在深圳湾两岸,既可优化香港的本地布局,站于整个大湾区的视角上望,更可扩大港深的CBD面积与容量。某程度言,北部都会区的地理优势,较诸明日大屿且有过之无不及。

 

爱国者治港落实 为反而反阻力大减

接下来的关键是,计划虽好,总要有效执行。林郑坦言,迟到任期届满前最后一份报告才提出上述发展策略,大前提是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选制后,特区管治有了双重保障,否则在前两年推出构想,结果恐怕焦头烂额、难以落实。

事实上,香港过去不乏发展蓝图,可惜往往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正是政治上阻力巨大,反对派经常为反而反,亦令香港发展一直裹足难前,以至不进则退,明显落后于其他邻近城市。其反对理据,往往是甲方案不好,为何不用乙方案?问题是,他们所提的乙方案,往往比甲方案更难执行,甚至违反法律及《基本法》等规定。最经典的,莫如政改要求“公民提名”,此议便违反了《基本法》须由提名委员会提名的要求。在土地发展上,反对派亦会强调丙方案比甲方案好,甚而提出应由丙方案取而代之,把甲方案完全推倒。不过,在香港土地严重短缺之窘下,开拓土地诚应多管齐下,否则就难回应满足市民居住需要。譬如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为何不能两者同时发展?反对派的为反而反,正是透过明知不可而为之,以及引领舆论跌入二择一谬误等等,来恶意拖累特区政府的施政,进而令各项经济社会民生问题不断恶化,藉此累积民间怨气从而壮大反对派自身力量……不必讳言,现时港人面对的居住难题,正是反对派的阻挠恶果,导致政府许多利民纾困措施都难以贯彻。

幸而,在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选制后,反中乱港者不能再进入特区管治架构,上述把戏已难再有戏唱。施政报告的补篇指出,单计立法会已通过的条例草案,2020至21年度便大增至46条,比2017至2020年度平均只有20多条倍增,而所批出的工程和非工程项目拨款,亦从此前年均的2000亿元左右,增加至3220亿元。正如林郑所言,随着香港真正踏上“一国两制”正轨,三场选举并先后顺利进行,在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下,政府施政效率料必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民生发展亦必因而进一步提速,重新将真正的“香港速度”发扬光大。

 

未来可增100万单位 “细挤贵”均可纾缓

北部都会区、以及明日大屿的落实障碍既已扫清,同一道理,其余增加土地房屋的措施亦见快马加鞭。施政报告表示,已为未来10年觅得约350公顷土地兴建公营房屋,并争取为未来10年准备约170公顷土地兴建私营房屋,连同其他正在推进或策划的项目,如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等等,即使未计算私人发展商和市建局本身的建屋,已可提供多达100万个单位应市。统计处资料显示,相对现时全港单位总数不足300万伙,可见上述供应量不可谓不惊人,势可大大纾缓港人住得细、住得挤、住得贵的老问题——当房屋供应增多,人均居住面积必然同步增加;更多新发展区落成,亦可把人口从稠密的市区分散到其他市郊;而在供求理论下,供应增加可望抵销甚至逆转价格上行压力,甚至不排除会拉动楼价掉头向下。

说到底,办法总比困难多。香港过去经历不少困难,现在则已迎来由乱入治、由治及兴的转折点与契机。北部都会区乃是关系香港未来不可多得的上上良策,可望一招回应解决香港方方面面的需要;接下来,就是各界如何同心协力,去支持配合这个发展策略的落实。共建广厦千万间,把香港打造为国际创科中心,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并分享个中红利,试问何乐而不为?谁又不乐见其成?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