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后,中德关系何去何从

2021-10-29 12:16评论关闭Views: 117

zhongde

今年9月份,德国大选尘埃落定。很多迹象表明,即将组阁的“交通灯”新政府(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会采取比默克尔时代更为强硬的对华立场。

根据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的一项研究,几乎所有的德国党派目前都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写道:“(批评)焦点是地缘政治挑战、市场准入条件以及人权状况”。这位研究员还指出:“基民盟/基社盟主要强调中国所代表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挑战,而绿党关注的,既有人权状况,又有气候对话的必要性。”

在德国新政府里,绿党不容小觑,它与自民党的紧密合作,将对社民党产生钳制作用。多年来,德国是欧盟的领头羊之一,其政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盟外交政策导向,新政府将如何影响欧盟对华策略,值得关注。

回首默克尔时代,其对华政策较为冷静、理性、中正、保守,体现了默克尔其人的务实和包容风格。基民盟/基社盟一向重视国家经济,在意企业利益,但未来的德国政府,左倾作派初露端倪,更愿意在理念上做文章。

不容乐观的,还有美国对此事的关注。

美国鼓动欧洲盟友们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已有年头,但欧洲人自有考量,默克尔领导的德国亦未言听计从。

那么,由社民党领导的德国新政府,会让美国失望还是惊喜?这要看德国和欧盟今后的经济政策和外交防务。面对德国新局面,拜登似乎还有些头晕,美国媒体却已额手相庆,借机大声排华,如《纽约时报》的评论:“德国对华态度,多年来一直在通过贸易调整政策。但中国在国内压制异见,在国外秀肌肉的做法,令人对此策略产生怀疑”。

今夏,德国总理默克尔与美国总统拜登会晤,曾双双表示“将继续站在一起,保卫我们在北约东侧的盟友免受俄罗斯侵略。” 鉴于中德密切的贸易关系,默克尔希望避免出现德国或欧盟被迫选边站的局面,且坚持认为在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等问题上,有必要与中国继续合作。不过,虽然在“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问题上分歧很大,在与中国之间的劳工权利丶贸易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上亦有歧见,在美的默克尔还是诉了回衷肠:“我认为,我们与中国打交道的基础,应建立在美国和德国的共同价值观之上。”这句话或如一粒安心丸,让拜登睡了个好觉。但一觉醒来,发现德国新政府面目全非,基民盟/基社盟黯然退场,拜登大惊,忍不住说了句“我要倒霉了”。

16年的风云际会,德国默克尔时代不平凡,但也留下后患,比如难民潮,比如党内无强有力的接班人。9月份大选时,奥拉夫•舒尔茨(社民党)和阿明•拉舍特(基民盟/基社盟)作为主要候选人,都曾表示将在很大程度上继续默克尔的外交政策。在中德关系上,德国新政府必须在不久的将来作出一些决定,包括如何定位华为在德国5G网络上的作用,如何应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抵制者等。在商贸方面,供应链的安全、全球技术标准以及德国公司在华市场的地位等问题,也将是德国新政府的当务之急。

其实,大选后中德关系何去何从,目前真难定论。德国政治的风向标将指往何方,德国新政府是否将继续默克尔的外交政策,与欧盟今后的走向息息相关,而明年法国大选,倘若右翼势力获胜,欧盟会出现左右交攻的复杂局面。此外,未来美国对欧盟的经济意义,彼此间的防务部署等策略,也必将影响到对华态度和相关政策。

全球地缘政治的棋局诡谲多变,如今一触即发,产生多米诺效应的事件也不在少数。中德关系牵扯着欧盟与中国、美国与欧盟等诸多关系的网络,不可能一成不变,也无法自扫门前雪,静观其变吧。

 

作者:常晖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