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拓前海:为何港府热、港人冷?

2021-10-29 12:10评论关闭Views: 61

qianhai

“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及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距离纲要出台仅仅半年,最近中央接连推出多个重磅政策,在“十四五”宣讲团来港炒热气氛后,金融上既有“跨境理财通”和“南向债券通”落实,而简称“前海方案”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这个对两地影响深远的文件亦一同面世。

可惜,不必讳言,香港不少人仍对“前海方案”不以为然,时至今日对前海居然还不甚了解,甚而对前海发展前景不感乐观。为何如此?有关方面又有何对策?

 

“一国两制”制度差异 前海发展成效未彰

最直观的解释,乃源于“一国两制”的差异,香港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习惯自由经济、市场主导,不习惯内地的计划经济、规划发展。前者的经济模式,乃是“小政府,大市场”,虽不等于政府全没参与,但政府角色倾向被动,发展动力主要“由下而上”,来自商界、民间的自发投入。无疑,这是香港过去的成功之道,即使近年“积极不干预”及“小政府、大市场”渐受质疑,尤其在“中国模式”大获成功后,世界各地亦正反思政府应否更多介入,不过,这仍无改港人对市场主导、政府仅应从旁协助的根深蒂固认许。始终,改变既定一套成功思维并不容易,港人对规划方案不自在、不投入,甚而质疑能否行得通,实是正常不过,也是重新适应必经过程。

更重要是,前海过往发展难如人意、成效未彰,更不利于摆平人们心中质疑声音。事实上,早于2009年,港深已就前海发展签订合作意向书,把该区域命名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规划2010年获国务院批复,2011年全面启动开建,2012年印发了产业准入目录,以金融为首涵盖了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公共服务六大领域共计112条产业目。这个定位为“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合作区,最新数据显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多达1.15万家,注册资本亦达1.2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实际利用港资占前海实际利用外资的92.4%,数字不可谓不亮丽。

可是,开建至今已10年时间,前海无疑没有弄出什么实际成绩。纵然区内孕育一些成功案例,但整体发展步伐实跟期望目标存有不小落差,莫说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小区了,对深港经济和香港与内地之间合作,也看不到产生了多大拉动作用。甚至乎,真正踏足过前海的港人寥寥无几,随便进行街头访问,相信绝大多数人连前海坐落何处,以至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前往都不晓得。试问,没有广泛的、具说服力的实证成果,又怎样令人认同前海发展大有可为?由商界到民间又怎会踊跃投资前海、进驻前海?

 

横琴成功经验 值得前海思考

相比“前海方案”,同时发布的“横琴方案”,则不可相提并论,因后者近年已获长足发展。横琴发展无疑比前海早,2004年已提出创建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2008年底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划建设珠海横琴等合作区域后,时隔1个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考察澳门期间宣布,中央决定同意开发横琴,并将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澳门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需要,同时《横琴总体发展规划》马上出台,至年底横琴新区成为与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并立的国家级新区。

经过约10年发展,横琴已经独当一面,莘莘学子每天到澳门大学新校区上课,到访区内主题乐园的各地游客亦川流不息;可以说,横琴已是一个制成品,不似前海还犹如空中楼阁。

一来,前海虽然依托香港,香港的经济体积又比澳门大,理论上前海好应发展更好才是;不过,横琴不是依托澳门简单,而是很大程度形同拨予澳门,以租借方式直接将部分横琴土地交给澳门管辖,所以澳门和横琴可以更好对接、更能协同发展。

刚公布的“横琴方案”,还提出珠海横琴新区结合澳门组建合作区管委会并采用“双首长制”,这绝对是“一国两制”先行先试新示范点,此外,信息对接方面也取得突破,除个别具有极端色彩的政治网站外,区内互联网服务毋须“翻墙”都可照常浏览在澳门可接收的网页。

反观,关于“前海方案”,当局则强调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任务,其一是统筹研究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管理体制问题,统筹发挥行政区和合作区两种体制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香港及前海能否像澳门及横琴般,合作得水乳交融,制度上无缝衔接,正是两者间的重大差异,亦影响到两区的发展步伐。

二来,除了行政制度层面,前海的发展模式亦跟横琴不同。如前所述,横琴的两大发展成果——校区与园区,皆适合“由上而下”的模式。毕竟,大学建成启用后,学生自自然然会入学,而乐园竣工开幕后,游客同样会鱼贯前来,两者均可透过基建及供应,来拉动需求及人流。不过,前海的发展则较被动,只能透过优惠政策及税款等等,来吸引投资者和创业家前来发展;此外,进来后并不那么保证有毕业证书、并不那么保证尽兴而归,前海只是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并且容许港人觊觎里面机遇,究竟商家们能否取得盈利及可持续经营,终归端视各自的造化。前海市场是由零打造,在缺乏规模效应、既定需求下,尤其不似横琴校区需求稳定、园区客源信心,开荒难度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在大家犹豫不去、开荒牛不足之下,固然亦难快速起步。

有见及此,前海要提速前进,最重要是赶快做出成绩,让各界看到成果,解除港人对前海规划的质疑目光,只要发展进入轨道,一切便易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方案对症下药 三招可解困境

“前海方案”的改革开放措施,正正针对了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其一,是大大扩展了前海合作间的发展空间。坊间把焦点放在面积扩大,即整个区域从14.92平方公里增至120.46平方公里,增幅多达7倍,现时全区相当于1.5个港岛大小,这固然是一大突破。

除了量的层面,质的方面亦不容小觑,因扩区把许多已发展地区都纳入其中,包括宝安机场及周边片区、蛇口码头及南山片区、宝安中心及大铲湾片区、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换言之,前海再非一块处女地,而是具备了成熟的现代服务业基建及产业,其发展不再是开荒牛或由无到有,而是可以在原来的发展基础上更上层楼。这样的话,各界就毋须犹豫不决,而应积极思考怎样透过前海扩区,亦即在前海优惠政策扩大面积的利好环境下,积极进驻前海、用好前海、继而发展好前海。

其二,是探讨建设铁路到前海与洪水桥连接起来。其实,早于数年前的《铁路发展策略2014》,已提及兴建连接前海与洪水桥的跨境支线,不过当年政府认为时机未成熟,仅透露洪水桥铁路站在规划期间已预留地底空间,惟称要留意前海发展情况再研究其可行性。无论如何,提高香港与前海之间的人流物流可达性,肯定有利于两地加强合作,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连怎样去前海都搞不懂的状态。况且,香港新界西北人口愈来愈多,居民不得不每天承受长途跋涉到市区上班之苦,若然前海与新界西北的铁路落成,则由经济到民生问题皆可迎刃而解,一石二鸟。

其三,政府尚可在促进香港与前海合作上扮演更积极角色。特首林郑月娥于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已提出,政府除了要扮演“服务提供商”和“监管者”,亦要负起“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香港始终作为“一国两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港府诚可继续坚持市场主导,但不论“积极不干预”抑或“小政府、大市场”,均不代表官方因此无可作为、不应作为;好像完善两地交通基建配套,正是“促成者”的应有之义,就如营造低税、法治的营商环境般。另外,加强向社会各界宣传前海,并带领香港市民认识前海、走进前海,也是身为“推广者”的重要工作。放眼世界,各地政府亦正制订产业政策、支持本地企业,墨守成规肯定不合时宜。

随着两地经济、民生交流日趋频繁,不少港人已经每日两边走,跨境上班、上学、以至退休的需求与日俱长。现在,中央把前海发展为第二个香港,目的不是取代香港,而是要突破香港各方各面的发展樽颈,为香港人度身订造出未来发展出路。透过完善政策,因势利导地发展前海,玉成港版的前海美事,试问大家岂不乐见其事?岂不应该更加投入参与?

 

文: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