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奥运扬威 体育投资收成

2021-08-23 11:12评论关闭Views: 19

xianggangdaibiaotuan

今届东京奥运里,中国香港队表现异常出色,共收获1金2银3铜,单单一届的成绩并已超越了过去历届所累积的1金1银1铜总和。

 

个人努力岂能抹杀 政府支持事半功倍

有人或质疑,今次成功是否侥幸,包括是受惠于新冠肺炎疫情,其他比赛选手或因曾经染疫而受后遗症影响,以至因接种疫苗的副作用而表现失准?

的确,今届赛事不少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爆冷结果不时出现;可是,上述说法只属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的阴谋论。而更重要是,对于好大程度上“跟对手比拼”的赛事,港队或可受惠对手忽然不济,但对于一定程度地“跟自己比拼”的赛事,就断不可能因此得益;例如获得两枚银牌的泳手何诗蓓,她在游泳比赛便三日内两破自己及亚洲的最快纪录,这断非一句“对手受疫情拖累”便可解释。

况且,赢得金牌的剑击选手张家朗,于八强赛由一度落后6分之多,最后连环反胜世界排名第一的对手晋级继而夺金,当中除涉实力上的较量,心理较量的成份也十分之高。

成功非侥幸,不是人人可以在奥运场上夺牌,连同杜凯琹、苏慧音、李皓晴在乒乓球团体赛夺得铜牌,刘慕裳在空手道个人形赛事夺得铜牌,李慧诗在单车争先赛夺得铜牌,她们一路的披荆斩棘,其超凡实力绝对毋庸置疑。

除了获奖运动员值得关注,大家也不能忽视今届港队获得奥运入场券也非常之多,共有46位选手参与38项赛事,创下有史以来最好成绩。

港队奥运扬威的更佳解释,第一肯定不能抹杀运动员本身的努力,坚持到底、逆境自强等等,皆为一直固有的香港精神;至于第二点,港府过去对体育发展的支持与投资,现在也卒之进入了收成期。过去,香港对体育的投放极不足够,所以早期运动员的成功,特别是1996年李丽珊为香港赢来首枚奥运金牌,可以说绝大部分归功于她本身的努力;时至今日,运动员的努力当然亦非常重要,但有了政府的背后助力,一切无疑变得事半功倍。

 
由15年前不足半亿 体院每年拨款增至6亿

港府何时开始重视体育,继而开始投资体育?施政报告无疑是一大指标。查历年来的施政报告,体育过往不是报告重点,一来鲜少把体育独立成章,二来提及篇幅也一段起、两段止。个中转折点,发生2008年举行北京奥运之后,其中香港有幸成功协办了马术赛事,加上2009年香港主办了东亚运动会,这是香港首次主办大型国际级体育盛事,所以在翌年的施政报告,关于体育的段落就增至三段了。那时候,“盛事化、精英化、普及化”,正式成为论及体育政策时不可缺少的三个词汇。

早于2003年10月,负责协助政府执行精英体育培训系统的香港体育学院(体院)已经成立,但迟至一年之后即2004年,才终于收到政府拨款正式运作;其前身香港赛马会成立的银禧体育中心,由1982年运行至1994年方与香港康体发展局合并。变身官办的体院,运作首年的总收入不足1亿元(港币,下同),其中政府拨款只占4590万元,其余则仍依赖香港赛马会精英运动员基金,以及商务收入、捐款赞助等等来支撑。

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当局趁机斥资18亿元重建开始老化的体院设施,包括新建了一所多用途体育馆,为精英运动员提供更先进、更完善的世界级训练设施。到2012年,政府更成立总值高达70亿元的精英运动员发展基金,作为体院稳定的财政来源;2018/19年度政府再向基金注资60亿元,以致现时基金每年向体院拨出的金额已逾6亿。

综合来看,由最初不足半亿,到现在翻了几番到6亿,足以反映政府如何在近几年大力支持体育发展。

 
照顾运动员生计 毋须担心“运动无饭食”

不单在培训上支持运动员,港府也照顾到运动员的生计需要。毕竟,香港是一座经济城市,“运动无饭食”的实际问题倘未解决,就难吸引人才投入其中,家长也不易容许孩子发展体育事业。

体育精英化必须包括体育事业化,故此必须确保运动员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又是源于北京奥运契机,自2007/08年度,政府增拨更多资源作为改善对运动员的直接经济支持,为备战及参与大型运动会的精英运动员提供一个更稳定的经济环境。现时相关直接财政资助共分6种,分别是精英训练资助、残疾人精英训练资助、体育训练资助、残疾人体育训练资助、个别精英运动员资助计划,以及赛马会世界锦标赛奖励计划。

其中,最高水平的全职精英运动员,每月便可获得38840元的直接财政资助;以2019年香港就业收入中位数17100元看,上述待遇绝对不差,并足够跻身于全港最高收入首两成人的水平。根据体院上年度的年报资料,共有789名运动员正在领取精英训练资助,总涉9200万元,里面当然包括少不了前文提过的奖牌级运动员;而全部6项的资助总额则达1.3亿元,更有多达1080位运动员受惠。事实上,查体院每年支出,有近80%花在精英运动员培训系统,包括对精英运动员的直接财政资助,另外20%是用于体院本身的营运。

香港对运动员的支持,尚不限于作为运动员的阶段。1996年奥运李丽珊为香港赢来首块金牌,当时社会也开始关注到运动员的生计,同年香港运动员基金便成立了,旨在为现役及退役运动员提供教育进修经费,退役运动员在进修的同时亦可获得生活资助。该基金起初只有1300万元,其中800万元由政府拨款,到上个财政年度预算案增拨了2.5亿元。运动员可获的教育资助最高每年可达7万元,退役后亦最多有4万元。至于在2015年成立的精英运动员优秀表现嘉许计划,更为已退役运动员提供最多接近100万元的现金奖励(每月资助4万余元,为期24个月)。

有了上述资助,又照顾到退役后的安排,运动员既不用担心运动生涯完结,家长也毋须阻止孩子去当运动员了。

 
启德体育城万众期待 盛事化、精英化、普及化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港府对精英运动员的支持,尚不限于单单一座体院。同样是北京奥运前后,当局已有兴建启德体育园的构想,作为香港近数十年来最重要的提供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总成本预算高达300亿元。尽管项目一波三折,包括曾有争议应否设于启德市中心,因为该地块足够容纳9万人口,以至担心项目费用高昂,会否沦为“大白象”等等;无论如何,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决定拍板兴建,并于2019年正式动工,预计可于2023年即两年之后落成启用。相信目睹今届港队奥运骄人成绩,上述质疑启德体育园的声音肯定大大减低。

体育发展的盛事化、精英化、普及化,三者绝对相辅相成。每次奥运,都吸引更多人投身运动事业,继而透过培训成为精英运动员;等而下之的运动盛事,亦可产生类近作用,而启德体育园正是一个盛事舞台,让更多大型运动活动得以落户香港,不单令本地运动员争胜提供更佳条件,还令盛事化、精英化、普及化的功能相得益彰。

耗资11亿元兴建、于2014年开放的香港单车馆,便已举办过多场国际一级赛事,包括2017年世界单车场地锦标赛。这个场馆是因应香港单车手黄金宝于2006年亚运赢得2枚金牌,当局承诺加大在港单车基建而建。这对后来单车手李慧诗于2014年亚运为港再夺2枚金牌,往后成绩更愈来愈好,其培训作用实在功不可没。现在,单车成为香港热门运动之一,由青年到一家大小都爱好单车,凡此种种,都体现了盛事化、精英化、普及化所缔造的良性循环。

时至今日,奥运往往不再关乎运动员的个人天赋,受惠科学尤其运动科学的发展,后天培训的重要性愈来愈高,运动装备如游泳项目的“鲨鱼衣”等,也愈发凸显出政府背后的力量。有人甚至说,奥运已非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竞争,而是国与国的运动科学的竞争。此语当然有点夸大,毕竟迄今并无任何一地能够透过运动科学完全垄断称霸一个项目,但毫无疑问,政府支持对运动员的重要性肯定愈来愈高,由科研到退一步的培训系统、支持系统皆然。

“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李丽珊当年这句夺金豪言壮语,事实多番证明是对的;“政府没有支持运动员”之谓,社会上过去不时有此批评,但今日来说肯定已经不合时宜。奥运场上,好多时“纪录是用来破的”;同一道理,一些昔日成见,也会在赛场里被推翻。

奥运完结后,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马上宣布,政府会进一步支持体育发展,推出五项措施,分别是:加快兴建体院新设施大楼,将计划拨款9.9亿元推进工程,包括会扩展剑击馆,并提供运动医学中心、日间休息中心等;政府会与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各自斥资1.5亿元,设立暂名“能力提升基金”,用于运动科研、运动医学和添置器材;政府会在学校层面强化体育发展,为学界提供更多支持;政府会要求八大院校为全职运动员提供更具弹性的学习安排,成就运动、学茶双轨发展;随着启德体育城2023年落成启用,当局将与商界和体育界探讨有关发展和人力需求,更好发展体育作为事业、职业和产业。

不难预期,体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发展,可在政府扩大投资下更上层楼。最后,也恭贺香港运动员为港为国增光,并祝愿继续为香港为中国带来荣誉!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