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兰芳先生最后的日子里
2021年,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逝世已整整六十周年。1961年8月8日,闷热难耐,冠状动脉梗塞症夺走了年仅六十七岁的梅先生的生命。巨星殒落,举国悲痛。首都各界举办了由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主持的隆重公祭仪式,郭沫若、田汉、老舍等梅先生的生前好友,第一时间撰文纪念,寄托哀思;国内外热爱梅派艺术的人士也纷纷来电吊唁。梅先生从事舞台艺术五十余年,一生演出的京剧、昆曲达数百出之多,为艺术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他的逝世,是中国艺术界的重大损失。
1961年8月9日晚,郭沫若先生难抑悲伤之情,连夜撰文《在梅兰芳同志长眠榻畔的一刹那》,对这位艺术大师作了由衷赞美:“你虽然长远地休息了,但你的活动是永远不会休息的。你的优美的歌声,你的庄静的姿态,你的娴雅的动作,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扬眉、一吐气,都塑造了美的典型。”
身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还在文中回忆了不久前梅先生到中国科学院,专程为科学家们演出的往事。
“今年5月31日,晚上,你和你所领导的剧团,在西郊中关村为中国科学家们作过一次演出——《穆桂英挂帅》。你把穆桂英真正演活了,大家都为你的高度优美的艺术风格而感到鼓舞,感到忘我的虔诚,感到陶醉。中关村科学院的礼堂实在太小了,但有你在台上演出,使那小小的礼堂成为了无限大的宇宙。在那儿真是充满了光辉,充满了愉乐,充满了肃静,充满了自豪,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美。真的,我们的民族有了你这个儿子,我们的党有了你这个儿子,难道不足以使人们自豪吗?”但谁都不曾想到,这场演出竟是梅先生的最后一场演出,距离他离世只有68天。
京剧《穆桂英挂帅》改编自同名豫剧,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同年10月又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在京公演。1961年5月5日,《穆桂英挂帅》复演,广受欢迎。5月31日晚,梅先生应中国科学院之邀,率领梅剧团到中关村为科学家们表演《穆桂英挂帅》。中国科学院的礼堂不大,挤满了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们和他们的家属。梅先生出场了,虽然已是六十七岁高龄,但这位艺术大师却风采依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后,梅先生率众位演员谢幕,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登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梅兰芳特意与郭沫若挽着手,并肩照了一张合影,成为永恒纪念。郭沫若写道:“是的,你并没有睡,并没有睡!我们是永远地握着手、并着肩,在向自由的王国、艺术的王国、美的王国,飞跃前进!”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也很快完成了回忆文章《和梅兰芳同志最后几次见面》,重温了梅先生“极重友谊”的往事。1961年7月,田汉与梅兰芳共同参加文艺界的会议,田汉告诉梅先生,欧阳老(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因患心脏病已住进北京阜外医院治疗。第二天,梅先生便去医院探望,并在不久与田汉一起参加的宴会上,将探望欧阳老的情形,一一告诉了田汉。时隔几天,田汉听说梅先生也病倒了,患的竟是与欧阳老一样的心脏病。7月29日,田汉来到位于护国寺的梅家探望。见到老朋友,梅先生非常高兴,不仅热情招待,还谈起上次座谈会的情况。怕影响梅先生休息,田汉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梅先生一直送到大门口。田汉先生写道:“我见了他那温厚愉悦的面容,感到很安心。”但田汉不曾料到,一天后,梅先生竟因病情加重,也住进了阜外医院。
因工作忙,又担心影响病人休息,田汉好几天都没有去医院探视两位老朋友。但8月7日那天,他突然生出一种非要去医院探望不可的感觉。此时,欧阳予倩的病情已经平稳多了,征得医生同意,田汉又走进了梅先生的病房。见到田汉,梅先生半抬起身子含笑向老朋友致意,还指着旁边的凳子,请田汉落座。田汉原来答应大夫,看一眼就走,但此时不想扫了梅先生的兴,最终还是坐下来。梅先生说:“放着许多工作,却躺在病院里,真叫人着急。”他用有些消瘦但还温暖的手握着田汉的手,让老朋友多多珍重,并致意关心他的朋友们。忽然,梅先生瞥见门外还站着田汉的秘书,赶忙把他招到床边,拉着他的手说:“谢谢你们。”田汉感慨道:“兰芳同志待人始终这样周到。”临别时,田汉祝愿梅先生早日痊愈。随后,又向大夫询问了梅先生的病情。大夫说,梅先生外心壁梗塞部分较大,入院后一星期了,情况还没有什么好转,梅先生又有些焦躁情绪,不肯完全安静地躺着,因此情况不甚乐观。田汉对大夫说:“党给了您这样一个光荣任务:把中国两位大戏剧家医好,不只是全国人民的祝愿,也是广大国际朋友们的祝愿。希望做最善的努力。”大夫说:“那当然。”不料,这次探望,竟是梅先生最后一次与老朋友见面。第二天凌晨,梅先生病情恶化,连梅夫人也未及诀别就与世长辞了。
田汉感慨道:“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家,梅兰芳同志是一位祖国优秀传统勤奋的继承者,但同时又是一位天才的创造者,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精美空前的表演艺术。”但是,“他的丰富精湛的艺术经验被纪录下来了的真不过十分之一二。我们也有进一步的安排,但已经迟了。”
梅先生平日身体一直不错,7月30日下午,由于胸部疼痛住进阜外医院治疗。经阜外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黄宛教授,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张孝骞、副主任方圻,北京医院内科主任陶桓乐,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龚志贤,中医研究院郭士魁大夫等中西医专家会诊,确定梅先生系患急性冠状动脉梗塞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经过各种治疗,并加强护理后,左心衰竭病况略有好转。但由于心肌梗死范围相当大,情况仍然很严重。
当时周恩来总理正在北戴河开会,闻讯后特意赶到北京,到医院探望。梅先生为自己的病情大热天惊动了总理而深感不安。总理叮嘱梅先生,要听大夫的话,好好卧床静养。梅先生却记挂着梅剧团8月初到新疆参加一条铁路通车典礼演出的事。因突然患病计划不能实现,梅先生十分焦急,便向总理提及此事,希望总理同意等他病好后,再去为兄弟民族演出。总理安慰说:等你病好了,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国内国外都可以去嘛!但是你现在的任务是养病,一定要躺在床上,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我明天回北戴河,下次回来再来看你。走出病房,总理再三嘱咐医护人员,要尽一切努力挽救梅先生。
但梅先生仍按捺不住雄心壮志和强烈的责任感,住院期间,他每天都要刮胡子,还对着镜子叹息:“咳,瘦了!将来怎么扮戏啊?”这位大艺术家直到病危,仍保持着艺术的青春,并愿意将自己的精湛的表演艺术,全部奉献给人民,令人感动。田汉为此事专门赋诗:“梦里天山山下过,壮心如火病难磨。晨来对镜惊消瘦,欲写丰容可奈何。”
梅先生突然离世,举国哀恸,周恩来等61人组成了治丧委员会,陈毅副总理担任主任委员。8月10日上午十时半,首都各界二千余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在首都剧场举行了梅兰芳先生公祭仪式。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了花圈。公祭仪式在哀乐声中开始。主祭人陈毅副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梅兰芳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对梅先生的家属表示慰问,并向前来参加公祭的外宾表示感谢。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介绍了梅兰芳毕生从事戏曲艺术事业的事迹。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在致悼词时说:“梅兰芳同志的艺术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里程碑。他在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中,为同代和后一代艺术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现在,梅兰芳同志离开我们与世长辞了。全中国热爱他的艺术的人,都为失去他而悲痛。国内外接触过他精湛艺术的朋友,也都为这位当代艺术巨星的殒落而悲痛。”短短两天,治丧委员会便收到来自国内外的唁电二百八十余件。
得到梅先生病逝消息时,老舍先生正在大兴安岭游览访问,闻此噩耗,不禁黯然落泪,“许久不能信以为真!”他想起曾与梅先生一起赴朝鲜和苏联访问的两次经历。
1953年10月至11月,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演出,贺龙任总团长,梅兰芳任副总团长。老舍回忆道:“在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在同车时,他总是把下铺让给我,他睡上铺。他知道我的腰腿有病。同时,他虽年过花甲,但因幼工结实,仍矫健如青年人。看到他上去下来,那么轻便敏捷,我常常对友人们说:大师一定长寿,活到百龄是很可能的!”
梅先生自律严谨、一丝不苟处理一切的生活习惯,也给老舍留下了深刻印象。出访期间,不论是在车上还是在旅社,梅先生总是早起早睡,劳逸结合。起床后,他便收拾车厢或房间,被子总是叠得整整齐齐,不许被单上有一些皱纹,也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老舍先生。他到哪里,哪里就必须清清爽爽,有条有理。
每逢有演出任务时,梅先生总是在登台前好几个小时就在旁边静坐不语,即便是演出过不知多少遍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他仍然要用半天时间精心准备,甚至还要琢磨在某个身段或某句行腔上有所改进。演出前,他又总是早早到后台准备,检查各方面有无纰漏。舞台是一幅图画,一首诗,必须一丝不苟!有一次演出《贵妃醉酒》,几位扮演宫娥的演员是临时由文工团调来的。他就耐心地给她们讲解,帮助她们化妆。他发现有一位宫娥,面部妆容很好,但耳后略欠明洁,马上代她重新敷粉。梅先生绝不允许舞台上有任何敷衍对不起观众的地方。
一天傍晚,老舍与梅先生饭后散步,听见一间小屋里传来琴声笑语,走进去一看,一位志愿军炊事员正在拉胡琴,几位战士在休息谈笑。梅先生兴致很高,请炊事员同志操琴,清唱了一段。唱罢,老舍向大家介绍梅先生,屋中忽然静寂下来。待了好一会儿,那位炊事员上前拉住梅先生的双手,久久不放,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连说: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
在朝鲜演出时,有一次原计划演四个节目,但演到第二个节目时突然降雨,战士们在雨中端坐不动,梅兰芳便冒雨清唱了《凤还巢》。事后,梅兰芳动情地说:在我的舞台生活中,雨中清唱,尚无先例,因此也是我赴朝慰问演出最难忘的一件事,然而,这也是作为一个演员所必须具备的应有的戏德。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均先生也回忆起1958年与梅先生一起慰问福建前线解放军的往事。前线演出条件简陋,舞台常常搭在露天甚至野外。但无论什么环境,梅先生始终都是一如既往地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地演出。谢幕后,解放军同志离场,梅先生带着戏装送他们,解放军同志一再辞谢,梅先生仍然坚持送别,有时送出去很远。戏曲界的传统,男扮女装的演员一般不轻易露本相,但为了慰问人民子弟兵,梅先生就不顾这些了。到炮兵阵地慰问,有的战士没看过梅先生的演出,梅先生就表示愿意清唱一段给他们听。可是又没有胡琴和琴师,梅先生就让战士们拿出自己娱乐活动的胡琴来,由一位能拉两段京剧的战士拉着,自己循声而唱。这一次艺术大师与普通小战士的特殊合作,在前线广为流传,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梅先生的学生张君秋先生回忆:当初我到先生家习艺时,先生每次总是迎入送出,直至距今一月前,与先生最后一次会面时,仍然礼待如初。先生崇高的道德品质,永远是我辈的学习榜样。在我们京剧界同行同业中,凡接近过梅先生的人,无不赞扬梅先生宽厚仗义的为人。贫困相求,先生无不援助;很多老前辈只要提起梅先生,异口同声的说:“梅先生一辈子不多说(人之短)、不少道(人之长),只要一开口,就对人有好处。”
1959年3月,梅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张庚回忆:梅兰芳同志平易近人,作风朴素,工作十分认真。解放以来,他经常主动地到农村,到工厂,到矿山,到部队去为工农兵群众演出。他认真地贯彻毛主席的文艺方针,在下去演出的时候,和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毫无架子,有时候一直跑到矿井、国境线的前沿阵地、伙房里去演唱,他的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
文:梅兰芳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