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何去何从

2021-08-16 13:22评论关闭Views: 70

changsha9 (1)

自去年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来,中国快速出手整顿国内众多行业,引发了全球投资人的高度关注。

远一点的包括对腾讯、阿里巴巴等平台经济一直在推行的反垄断调查,以及早前滴滴无视警告赴美上市而被全面整顿等,近来则有就义务教育推出“双减”并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以及针对如美团等外卖快递行业的劳工福利待遇作出规管。

无可否认,这一系列的措施都针对了一些经济潜在问题及民生痛点,如果不加以规管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不过,连续重拳出击,还是令市场和投资者感到震撼。

 

监管应兼顾市场感受

被视为亚洲议题权威人物的知名经济学家罗奇在接受CNBC采访时说:“谈到中国时,我原本是个乐观主义者。但我发现,这些行动相当令人不安。”

全球最大避险基金桥水基金创办人达里奥近日也在社交媒体发文指出,中国过去40年的良好表现说明,不会轻易打破发展市场经济的承诺,他个人也继续抱持中国绝对还可以再投资的观点,但他也同时提醒,变化发生过快,可能会被误解为反资本主义。

有业内人士表示,西方投资者的误解可以理解,中美在政策制定上不同,美国政策制定过程很透明,有政客站台,媒体报道,国会辩论,有时要历经数年;中国的决策程序则相对不透明,甚至还没有政策,仅仅是来自官媒的“敲打”也能实现政策效果。

比如,8月3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网游对未成年人影响触目惊心 “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狠批网络游戏,港股、A股市场游戏股瞬间暴跌,总市值合计蒸发近3000亿元人民币。尽管4个小时后该文即被删除,但各界对这篇文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仍然有所忧虑。

一篇文章就能引起如此剧烈震荡,资本市场已敏感如是。

资本之所以感到不安,是因为今天看起来好像很有吸引力的公司,也许明天就会成为政策监管和整顿的对象。这无形中提高了投资中国市场的风险。

市场投资者的本质是逐利,而“利”的其中一个成份是可预期性。政策过于频密或突然,会令投资者,尤其是外国资本感到投资中国企业风险太大,因为“不管企业现在有多吸引也好,将来也许会被政策所针对”,那投资者自然会却步。

“过去的周期表明,每一轮新的监管浪潮往往会持续12-18个月。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民营部门信心可能面临下行风险,我们对此保持警惕,”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看起来决策者把大量的重心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上,”他认为国家安全、产业自主、社会公平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难免存在资讯和交流的不对称性,因此要及时回应市场疑虑,正本清源。

中央政府近年一直强调改革开放,还会越开越大,而“开放”必然意味着会用到外国资本。也因此,中国亦不能过于轻视市场对于政策可能的负面反应。在制定、推出、实行政策几方面都应该多花工夫,花更多心思去平衡改革需要和资本情绪两者,避免本来有益的政策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近日已经对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提出新的信息披露要求。中国证监会回应称,中美应就中概股监管问题加强沟通,并表示未来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将“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某些资本亦需反思

互联网经济是中国过去十几、二十年发展的亮点,国家在互联网反垄断监管中一直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催生出一批互联网巨头。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数字平台企业的市场价值总额达2.35万亿美元,市场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平台企业共有30家。

大型互联网平台类企业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不顾成本约束地抢占市场,以补贴、不正当竞争等方式压低行业边际价格,边际成本更高的小微企业被动出清后,其市场份额就被头部平台企业抢占。

而赢者通吃的特性导致行业高度集中进而分生出派系,腾讯系、阿里系、百度系,资本裹挟利益无序扩张,大家在自己的商业帝国中纷纷筑起高墙。

这些行为不但严重影响用户体验,遏制了互联网产业内中小企业的创新路径,更恶劣的是,业内甚至有一种认知,“不站队就没有发展空间”。二选一、掐尖并购、大数据杀熟……套路越来越多,巨头们大有线上线下全产业链覆盖的势头,个别企业的嚣张甚至有些忍无可忍。

就算偶尔有那么一两家巨头能够“不忘初心”,但居于垄断地位的先天优势,在资本逐利的压力下,最终仍会不可避免地走上“补贴-整合-收割”之路。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但随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足、房价飙升等一些非常资本主义的问题相继在国内出现,一度有不少人认为,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有名无实。

但回头检视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可以发现,其实中国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发达的同时,经济发展较先进地区带来的利润不断被投放到发展落后地区。有很多都被认为无法回本的大型基建项目,中国却始终坚定地推行,带动穷困地区也逐步发展起来。曾经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穷省贵州,如今省会贵阳是中国云计算及数据中心;曾经鞭长莫及、土匪横行的新疆,出产的棉花和番茄如今行销全球……

即便市场经济已彻底融入人民生活之中,背后最高指导原则还是社会主义。因此,不管是网络巨兽造成的垄断行为,还是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社会不公现象,都是中央无法接受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加强监管就成为不得不的选择,连带也让社会主义光环更为凸显。

就中央推出一系列的监管政策,《环球时报》近日发表评论,疾呼企业得“铭记自己是社会主义民企”。最近的河南水灾,利润不多的鸿星尔克爽快地捐出5000万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履行了社会主义民企的责任,结果一夜爆红,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这绝非代表中国走回头路、不重视市场经济。事实上,没有一个政府完全不干预市场,包括美国。被称为“托拉斯爆破手”的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我但愿资本家们将来会明白,我正在倡导的一切……实际都是为了财产的利益,因为这将使之免受革命的威胁。”

 

反垄断的终极目标

相比于欧美反垄断机构对Google、Facebook等平台巨头的无力感,中国在反垄断执法上拿巨头来开刀,敲山震虎,很短时间内就树立了执法权威,快速起到了震慑作用。

但也要意识到,整顿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毕竟互联网产业对中国的正面贡献还是主流。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非常需要阳光雨露。

面对疫情严重影响,中国各类市场主体犹如疾风劲草,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最可靠的战略资源。据工信部今年7月的数据,中国的市场主体大幅扩容,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加到1.44亿户、活跃度稳定在70%左右;中小企业数量超过3000万,中小企业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劳动就业,占有了99%的市场主体。这就是中小企业具有的“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

7月27日上午,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线致开幕辞。

刘鹤表示,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保就业的主力军。一个普遍的规律是,中小企业发展得好的地方,经济都很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因此,要坚决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刘鹤还表示,“企业家精神就像鱼一样,水温合适,鱼就会游过来。今天各部门各地方主管中小企业工作的同志都来了,大家要真正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资本市场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目的是保护公平竞争,促进资本健康有序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更好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客观上也为广大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刘鹤称。

言之谆谆,是为了让广大中小企业安心。

而在此后两天,7月30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于反垄断虽没有最新表态,只是再度强调“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并提出要“改进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并且再度将“基础研究”和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放到重要位置,文件里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事实上,从阿里巴巴的达摩院,到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中国的企业日益注重向科技创新进军,也并购和投资了不少创新企业,但在真正的基础科技、核心技术方面,投入比例依然偏低,距离美国的几大科技巨头的差距更是极大。

让掌握着雄厚财力、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硬科技创新上去,投入到海外市场竞争中去,让企业站上价值链顶端,让国家在硬科技上的竞争力、自主性更强,相信也是反垄断的目标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反垄断任重道远。

 

文:马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