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迫切需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1-04-30 10:28评论关闭Views: 185

 xgbh

香港即将迎来二十四周年的回归纪念日,然而,面对国家大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香港尽管近水楼台,但遗撼的是,香港并没有能够充分抓住“中国机遇”,白白流失了大好光阴。

如果按照以前的老路走下去,香港未来的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香港正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如果把眼光局限在自身这个小小的一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香港也注定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只有北望神州,全面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之中,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生机。

 

香港财政给香港敲响警钟

在香港2021-2022年度财政预算案财政预算案公布之前,香港社会甚至传出过一种观点:新的财政预算案将会是一份“派糖预算案”然而,预算案公布后,许多市民大失所望,因为预算案出台的纾困措施不仅远低于预期,所派之糖甚至不如疫情爆发之前,今年派发给市民的5000元消费券对比去年直接派发的10000元真金白银,可以说毫无惊喜。对此,许多市民表示不理解。

其实,特区政府增加派糖不是不可为,而实在是不能为也。这一次的财政预算案之所以出人意料地没有成为一份派糖预算案,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有很多难处。

首先,政府的财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众所周知,去年新冠疫情一波接一波在香港爆发,香港几乎各行各业都面临关门大吉的压力,为了减缓疫情对香港各行各业的影响,特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就业、保稳定等措施,加之用于对抗疫情的相关支出共计高达4000亿港元,原本比较充盈的香港财政储备一下子去掉了一大块,香港财政储备的规模急剧下降,现在只剩下7000多亿港元,如果今年仍然按照去年的规模派糖纾困,香港的财政储备将所剩无几,这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可以说,在当前的背景下,拥有一定规模的财政储备是国际社会对香港信心所在,香港已经到了不能够随意动用财政储备的地步。

其次,未来几年香港的经济都将不容乐观,一方面需要扶助纾困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香港的财政收入来源却越来越窄。只有在香港经济出现实质性好转的情况下,港府才具备扩大财政支出的条件。

再次,当前香港财政预算的当务之急在于尽快控制好疫情,撒胡椒面式的纾困已成为次要目标。2021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年份,如果香港的疫情仍然没完没了,那么整个香港将会跌入深渊不可自拔,香港的财政储备也将消耗殆尽,所谓的纾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新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支出的重点用于防疫抗疫而不是所谓的纾困,方向完全正确。

无论是从香港港财政实际情况出发,还是出于防疫抗疫的需要,以及着眼未来,都不允许香港的财政进行大规模的派糖纾困,这正是今年财政预算案在纾困方面,没有令人惊喜的根本原因所在。香港的财政已经给香港社会敲响了警钟,香港必须尽快恢复经济,否则,香港的财政纾困将难以为继,长此下去香港必然陷入危机。

 

香港与内地隔断后果严重

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对外依赖性极强的小型经济体,一直以来,香港经济都因背靠内地得以不断汲取能量和活力而蓬勃发展,即便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海啸袭来,也因为有内地这棵大树遮风挡雨,香港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考验屹立不倒。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当香港爆发SARS之际,香港经济一片萧条,当时,香港社会对香港未来充满悲观情绪,然而,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由于香港与内地更紧密关系协议(CEPA)的签署,内地开放旅客香港自由行,成千上万内地游客涌入香港,顷刻间,香港市场被启动,香港各行各业很快恢复活力,上半年还是一片萧条的香港经济下半年即出现重大转机,呈现V型大反弹。

2020年新冠疫情虽然最早在内地爆发,但是在没有任何外部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内地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基本恢复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经济逐渐回归正轨,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

紧随内地之后,澳门积极借鉴内地的防疫经验,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并在2020年9月份实现了与内地正常通关。毫无疑问,如果香港也像澳门那样,与内地紧密携手,共防疫情,那么,香港的经济将有可能重演2003年的大反弹格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同样是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却没有能够经受住疫情的考验,2020年整整经历了四波疫情。没完没了的疫情不仅令香港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大乱,而且也令香港几乎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经济出现大幅衰退下滑,失业率大幅攀升,特区政府的财政赤字规模高达3000多亿,创历史最高位。目前,香港的疫情病例每天不断,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021年如果不能够有效控制住疫情并与内地实现正常通关,那香港经济真的难有前途了。香港能不能打破与内地人员往来的隔绝状态,实现与内地正常通关,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香港一边,如果在疫苗全面上市的背景下香港不能够实现全民接种,从而不能够有效控制住疫情,那将是香港的悲剧。

 

香港只有融入国家发展才有出路

随着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香港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一方面,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正在全面走向衰落,在这一过程之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不断爆发各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市场危机,给香港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另一方面,内地特别是与香港密切相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日千里,商机无限。在此大变革的大背景下,香港只有调整发展思路全面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大局之中,才能有效抵御欧美等国家爆发的一系列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市场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同时,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生机。在此,以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对香港的作用为例便可略见一斑。

深圳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奇迹,而且也是世界奇迹。2019年当深圳的GDP规模首次超过香港便引发广泛关注,但是2020年深圳的经济规模与香港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时,人们和舆论都以平常心加以对待,2020年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深圳的GDP仍然保持了3.1%的增长速度,实属来之不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深圳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分强劲和澎湃,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深圳的经济规模虽然超过了香港,但是深圳不是香港的竞争对手,而是香港最好的合作伙伴。深圳与香港在经济结构上互补性强,两地都有各自独特的优势,更为主要的是,两地山水相连,来往十分方便,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圳的大发展正成为香港的重要机遇。

近年来,香港一直致力于经济转型发展科技产业,并立志建设成为亚太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然而,必须承认,香港的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薄弱,科技产业实力不足,要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困难重重。深圳作为中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基地和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完全可以助香港一臂之力。当前,香港与深圳正在合作开发落马洲河套地区创新科技园建设,香港应该积极有为,努力推动相关合作项目的进程,并通过科技创新园的合作,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金融方面,香港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然而,香港的金融业也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香港的金融业缺乏新金融概念和新金融体系,如今的香港金融中心主要体现在传统的股票中心和传统的银行中心两大领域,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则远远落后于深圳。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排名全球第九的国际金融中心,虽然金融实力还与香港有一定差距,但是深圳金融业成长速度十分迅猛,尤其深圳在新兴金融领域拥有独特优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要寻求新的发展增长点,必须在新兴金融领域实现突破,而拥有新兴金融产业优势的深圳则是香港最佳的合作伙伴。

为了给香港提供更大支持,2010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深圳成立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深圳为香港企业和港人到前海发展创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并出台了成龙配套的支持政策。习近平主席对前海的发展高度重视,曾两次到前海视察,并对前海为香港繁荣稳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寄予厚望。如今的前海高楼林立,已经成为香港与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要平台,香港的很多金融企业和服务企业纷纷入驻前海发展,大量的香港年轻人涌入前海创业。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前海作为一个世界级的舞台正渐行渐进,目前国家已经把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人民币等业务的试点安排在前海,前海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深圳的金融核心,并与香港中环形成双子塔格局。对于香港金融服务业来说,前海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潜力,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与前海的合作香港将能够紧紧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数字化的机遇,从而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深圳以科技见长,以创新创业闻名,实体经济强大,这些都是香港的弱项,深圳发展的越好,给香港带来的机遇越大,深圳已经具备了助力香港发展、帮助香港脱困的能力。

 

十四五: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新机遇

其实,不仅深圳是香港的良好合作伙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都拥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都可以在各自优势领域和产业方面与香港展开合作,形成双赢局面,从而为香港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经济动力。大好良机摆在香港面前,关键还是要看香港能不能积极有为,克服自身单赢思维和功利主义,全面把握大湾区的机遇。

眼前,国家最重要的发展蓝图就是“十四五”规划。按照中共19大报告清晰擘画出来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如何起好步、开好局?

“十四五”规划的特别之处在于,今日的中国已经不同以往,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处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恰好处于这两个宏伟目标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上,时机特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十四五”既是国家继往开来的新征程,也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机遇。

 

作者:颜安生 系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