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正逼近“和”与“战”的临界点

2021-04-23 14:09评论关闭Views: 99

 shiqiping

首先,点题,标题中的“和”指的是“和谈”而非“和平”,虽两者有相近及相关联之处。中美当前关系摊在世人眼前,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外交上,美国合纵,中国连横;科技上,美国尽全力封锁脱钩,中国尽全力自主创新;军事上,美国在西太增强“介入”,中国在西太强化“反介入”;针对台湾,美国不断升级美台关系,大陆则持续加大军事压力……中美双方可谓精锐尽出,短兵相接。

这样的形势,让军事家频频警告(美现任印太司令戴维森说,解放军将在6年内攻台;即将接任的司令阿基里诺则说,台海战争比想象得更为接近);也让战略家感到着急,为中美出谋划策。基辛格呼吁美方应尽快与中国在“国际新秩序”上达成新谅解;最早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竟然翻出中国历史,建议中美双方借鉴北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的历史,双方画定竞争范围,确定合作领域,来保持美中和平。

对于基辛格的双方应就“国际新秩序”进行谈判以达成新谅解的倡议,我认为有可能但不是现在。因为任何国际新秩序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中国目前正在为西太的新秩序积极部署,例如,正在针对美方的“亚太再平衡”,建构出一个由中方实际控制了东海与南海(这是戴维森亲口说出的)的“亚太新均衡”,在这个过程中或趋势下,除非美方愿从过去的利益边界上有所退让,双方不太可能达成所谓的“新谅解”。

至于艾利森教授从“澶渊之盟”得到的灵感,向中美双方作出倡议,用心虽良善,但似乎未看到当年北宋与辽国的关系,与当前中美两国关系在本质上的不同。

“澶渊之盟”签订于公元1005年,当时国势是北宋弱、辽国强,但双方1004年的澶渊之战却是北宋侥幸胜出,双方乃决定议和。宋为避免被辽进攻,乃签订合约放弃燕云16州的国界及承诺每年向辽进贡岁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一合约,让双方获得了120年的和平(1125年辽被金所灭,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

可以看到,北宋与辽国之所以能通过谈判达成了一个双赢协议,是双方在各议题上存在着“非零和”的关系,因而可以通过‘交换’实现双赢,交换内容是北宋以放弃燕云16州、岁币及绢换取辽国给予和平的承诺。这其中,“非零和”是很关键的概念。

回到21世纪的中美关系,方方面面当然也存在着不少“非零和”的领域,可以让双方进行交换,却不能忽视还有两个“零和”矛盾,很难处理。一个是美国拥有的“霸权”地位,一个是中国坚持的“台湾”。

回到半个世纪之前,当时中美建交之时,美国已是全球首席大国,对其霸权地位的唯一威胁是来自苏联而非中国;与此同时,海峡两岸虽尚未统一,但台湾并无走向台独、脱离中国之可能。双方因此可以在更大的战略利益(美国可以联中抗苏;中国可以化解来自苏联的压力及走上和平发展经济之路)上,进行交换,实现双赢。

然而时移势易,现在两个形势都出现了巨大变化。首先,中国崛起势头又快又猛,美国因此深感其世纪霸权地位将被中国挑战、威胁,甚至取代。虽然中国无意,也一再申言不会挑战美国霸权地位,但包括中国自己在内,谁都改变不了中国崛起的势头。现实上,迟早存在着霸权易位的可能,这即是一个“零和”的概念,其中不存在任何交换或妥协的可能,更不用说合作了,这也是为何美国当下在几乎每一个领域把中国往死里打的背景,包括越打越猛的“台湾牌”。

相较于“霸权地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台湾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就是“零和”性质,不存在任何商量或妥协的可能,此即为新世纪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矛盾”最难解甚至可能无解的逻辑。

破解的唯一可能,就是双方要钻出死胡同,不在单一议题上死死纠缠。比如,我曾指出,美国霸权的基础是建立在(1)美元、(2)美债、(3)美军的“三美循环”之上,巧的是,这三者都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来自中国的可能冲击,但任何一项尤其是后两者(亦属“零和”性质)要单独妥协或交换很难,但理论上却不排除与其他“零和”项目(如台湾)进行整体谈判的可能。借用数学概念,这既是联立方程式的求解之道,未知双方战略家有此智慧否。

 

作者:石齐平 系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