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22条是台湾农业转型契机,蔡当局何乐不为?

2021-04-12 09:13评论关闭Views: 64

nongye

大陆国台办、农业农村部、林草局等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农林22条》惠台措施,涵盖土地使用、融资便利、管理与行销辅导等方面,鼓励台湾农民、台商、台企赴大陆发展农林业。

然而,台湾当局却口径一致地以“名为惠台、实为利中”的负面解读回应。其实大陆此举符合其在《十四五规划》中的基本原则,即“保障台商在大陆享有同等待遇,及持续出台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等,蔡英文当局应把这些措施视为善意的体现。倘若绿营走不出“逢中必反”的迷思,则两岸交流将很难恢复正常化,两岸僵局更无法化解。

大陆出台《农林22条措施》,是贯彻2020年19届5中全会的精神及落实2019年《习五点》的讲话精神,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的重要之举。《农林22条措施》与惠台《31条措施》(含台商可参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开放134项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等)及惠台《26条措施》(含为台企、台胞提供同等待遇等)一脉相承,尚且进一步为台胞台企参与大陆农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同等待遇,这些措施也符合《十四五规划》对于内循环农林业发展的要求,对台湾农民也是深具吸引力的。

尤有甚者,《农林22条》对台湾扩大开放的力度逐渐增强,为在大陆的台胞提供同等待遇的领域逐步扩大,针对台企的优惠政策也更加细化。此一新措施将来落实后,台湾业者赴大陆发展农林业,将可获得经营成本更低、融资条件更好、可用土地资源更多等便利。

基本上,《农林22条》有三个主要重点:一是让台资农业企业可取得土地经营权及流转权;二是台资农业企业可发行债券、享有购地和购设备的贷款补助;三是鼓励台资企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及参与农业产品设立标准等。

就第三项而言,有些人会担心,台资企业把农业技术带去大陆,将来大陆这方面的竞争力起来之后,长期下来就可能会“抢走”台湾产品的市场。这种担心很自然,而且很多产业技术之移转确实在全球跨境的投资行为中都可能会出现,因此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是把这些技术移转纳入管理,包括技术保护或是收取技转权利金等等。其实台湾的农业技术在很多层面都相当先进,因此台湾应该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与大陆合作,然后得以享有更多的农业技术利润,而不是仅止于享有农产品出口到大陆的利益而已。

再者,针对前述条例第一个重点,建议有意赴大陆投资者最好组成公司企业的型态较好运作,而且进行农业投资之前,务必与当地村委会密切沟通,若涉及“农村土地的流转”,一定要经当地村委会代表的会议同意,并到当地主管单位做土地流转的登记。《农林22条》的发布,将使台湾农民在大陆正式取得参与“农地流转”的身份,而且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未来耕作合同到期后,农地仍可经由村委会同意再次“流转”,优先继续租赁。这也就是台胞参与大陆的农业投资及相关活动,自此取得正式的法律地位。

一言以蔽之,大陆推出《农林22条》惠台措施,既是为台湾农林业者西进大陆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台湾农民、相关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希望能为大陆农村发展带来新思路与新能量。

再进一步言,若从发布的时机来看,《农林22条》既是大陆在两岸关系僵化之际,主动释出的善意与诚意,也是在《十四五规划》开局阶段推动农业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台湾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在两岸农业合作中具有优势,若能善加利用,将可在大陆乡村振兴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更何况,两岸农业差异化发展空间巨大,台湾在农林产品育种、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强项,可和大陆的土地资源、广阔市场、政策优惠形成优势互补。

总之,蔡当局若一味将大陆的惠台政策做政治化解读,而无视台湾民众的诉求和福祉,则民众将选择到大陆发展的只会更多。尤其,若台当局对大陆递出的“橄榄枝”视而不见,只知要阻挠民众和企业赴大陆探索新商机,则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大陆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日新月异,而错失两岸农业共同成长的机遇。

《农林22条》是改善两岸关系的一个良机,若台方经常把陆方的任何动作都视为敌意或“阴谋”,则要期盼两岸关系能“春暖花开”,将注定是难上加难。
作者:潘锡堂 系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