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平衡的赤字预算

2021-03-31 16:18评论关闭Views: 78

xianggangyiqing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经济跌入低谷,各地政府不得不采取逆周期措施,透过增加开支来提振市场,惟与此同时,也受累于利得税、薪俸税、印花税等税收大幅减少,故此许多地方的财政均录巨额赤字。

香港当然无法独善其身,上月新一份预算案发表时,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上年度的赤字高达2576亿元(港币,下同),相当于GDP逾10%;本年度赤字虽料收窄,但仍会超过1000亿元,展望最快到2025/26年才会转亏为盈。

 

开支大增遇上收入大减

世纪疫症的袭来,无疑为政府预算带来庞大挑战。

如前所述,一方面必须稳经济、撑企业、保就业、纾民困,若不开仓济民,整体环境只怕雪上加霜,不单许多职位、品牌一去不返,甚至整个产业都恐垮塌。

航空业正是一例,倘无政府出手拯救,过去一年又如何渡过?若然任由相关企业倒闭,到疫情终于过去,经济反弹亦必然受碍。另一方面,赤字问题又始终不能无限恶化,虽曰宽松币策可以支持财策扩张,但做法到底只治标、不治本。有能力印钞的国家,既要面对货币贬值、通胀上升的问题,推高国债借贷成本;而无能力印钞的地方,譬如实施联汇的香港,信贷评级难免会面对下调风险,资金流走更会损耗外汇储备,最终威胁联汇稳定、汇率稳定、以至整个金融及经济的稳定。

陈茂波司长所提交的新一份预算案,如何好好理顺上述矛盾,即在适当扩张财策之时,又同时兼顾赤字不致增加?文章开首所指,来年赤字料较去年大缩一半,已算是不错成绩,至于所谓2025/26年才恢复盈余,其实由2022/23至2024/25的三个年度,期内预算赤字每年仅约100亿元,即相当于GDP不足0.5%,某程度属于平衡预算;事实上,证诸港汇及港债表现,便未见甚么走资情况,反映市场对预算案的肯定。

这主要是归功于,预算案在增减开支和增减收入两方面,两皆调整得宜。

 

利民利消费 将提振效益最大化

首先,政府继续支持企业,推出宽减利得税、非住宅物业差饷、商业登记费、水费及排污费、以及政府场地租金等措施,并扩大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的贷款额和还款期等,好使企业更好渡过今次难关,以迎接疫后经济的来临。

针对纾解民困,宽减薪俸税和入息税、住宅物业差饷,以及代交电费、综援和长者津贴等发双粮,措施都会延续,而在职家庭津贴计划的基本工时要求亦将减半,并新设立百分百担保个人特惠贷款以解决失业者的燃眉之急。

而最吸睛的利民利消费新措,则是向全民派发只适用于本地消费的5000元电子消费券。消费券向来备受争议,教科书上都详列了其好坏,包括可能引发通胀继而蚕食措施效果,或仅替代其他现金消费故无大刺激作用等,至于港府今次建议的电子发放形式,有人亦批评指部分不接纳电子消费的店铺未能受惠、部分市民尤其长者亦恐不懂使用电子消费券等。可是,有鉴八达通电子消费在港渗透率极高,消费券可于八达通发放已可响应绝大部分质疑。至于其他理论上的缺点,多家机构已发表报告指,措施将推高香港GDP逾1个百分点,意味消费券的正面效益获得市场认可。换言之,这是一个有利减轻市民消费负担,同时有利刺激消费意欲与能力的一石二鸟之举。

以上种种,都可望切实有效地提振市场,特别是以派发5000元消费券取代上年度的派发10000元现金,每元公帑所能发挥的乘数效应则更加之大。众所周知,现金比消费券更易变为储蓄,甚至肥水流向别人田变为其他地方的消费——即使现在难以旅游,亦可进行网上海外消费。的确,于此捉襟见肘的困难时期,库房的一分一毫都必须更运用得宜,好将稳经济、撑企业、保就业、纾民困的杠杆放到最大。

 

收窄财赤 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预算案在收窄财赤方面,也下了相当工夫,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经济动力因而减退,反过来损及上述刺激措施效果。的确,如陈茂波言,最简单、最直接、最惯常的增加税收办法,当然是调高利得税、薪俸税之类的税率了,但副作用正是进一步窒息经济;那么,应当如何开源?又应如何节流?

他给出的办法,乃是从股票印花税入手开源,由原来的0.1%上调至0.13%。毕竟,除利得税、薪俸税外,印花税也是香港库房主要收入来源,连同物业印花税共带来920亿元收入;单是上调股票印花税,便料可增加收入100亿元。

表面看来,对比上年度2000多亿和今年度1000多亿元的赤字来说,百亿收入只属杯水车薪,不过,若扣除因应疫情的一次性非经常开支,未来几年香港经营赤字约为200亿至400亿元;由此看来,增加百亿收入便实在不容小觑。

最关键是,上调股票印花税不会过分影响市场,以增幅来看虽达30%,但实际加幅只有0.03个百分点,即每1万元股票买卖仅须额外多付6元(买卖双向征收);陈茂波直言,只要香港股票市场值得投资,投资者于此市场有赚钱,就不会因为区区0.03%的股票印花税增幅而打退堂鼓。

特别是,香港堪称垄断了中资概念股的投资市场,随着美国主动驱走中概股,内地资本市场又未完全开放,海外投资者若然看好中国经济及中国企业,就只能够投资于香港股市,这是其他地方包括新加坡等羡慕不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的确,加价或多或少会减少需求,此乃经济学ABC;不过,若然享有足够竞争优势,甚至已经垄断市场即供应有限,加价就未必会影响需求了,更莫说投资只要有回报,甚么印花税、手续费、存仓费等等俱无足挂齿。

节流方面,陈茂波也准确把脉,要求各政动局及部门压缩本身开支,目标是在2022/23年度把经常开支拨款减少1%,从而节省约40亿元。

事实上,政府开支不少是直接花到市场、市民身上,但行政费用也占相当大比重。譬如去年派发10000元,便额外花了3亿元在行政费用方面。陈茂波并特别提醒,由于公务员开支占政府部门经常开支多约60%,在公务员不减薪的前提下,于余下40%内的压缩空间其实极之有限,故要求所有部门认真检视、调整优次、提高效率,在不影响日常运作及公共服务之下达成目标。

其实是否很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其中创新科技的引入便肯定帮大忙。事实上,依旧倚重前台柜位、邮寄文件等等早就不合事宜,为何不能最大程度地把公共服务网上化、电子化?近月新推的“智方便”手机程序,便为一站式个人化数码服务平台,其中的“填表通”可方便收集市民表格,市民亦无须重复填表,亦可简便报税、交税、退税,以至预约门诊、预约康体设施、还有车辆续牌等步骤,预料到明年中平台上将提供逾百项政府网上服务。

特首林郑月娥在第一份施政报告已提出,由政府带头促进各部门借助科技提升服务质素,而“智慧城市”的打造亦为提高所有公共服务的效率,包括减省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不必讳言,公共服务电子化定须增加研发投放,但长远来说相关投资亦必只赚不赔,尤其此乃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必然方向。

 

财政两难 尽力两相兼顾

香港过去年年盈余,绝非理所当然的事;在今日困难环境里,要理顺收支、力争平衡无疑极难。随着人口老化,医疗、社福等的经常开支势必大增,尤其自回归以来,相关政府开支已累积翻了4倍之谱,远远超过同期GDP所翻的1倍,说明将来要管好库房亦难度不小。

经此一“疫”,香港财政储备已回落到万亿之下,以相当于政府开支月数衡量,已从最高28个月锐减至仅13个月,并从相当于GDP的逾40%降至33%;未来数年,两个数字还将进一步下跌,分别跌至12个月和22%。

总的来说,疫下采取扩张性财策,既是必要的,争取尽量减少赤字,同样有必要。预算案于此两个方面,都已交出功课,尽力两相兼顾、达致平衡。要说预算案完美吗?肯定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要说公帑收支适宜吗?非常时期总难收支平衡,此乃非战之罪,各地政府都面对同样难题。至于一方面埋怨预算案派钱减少,另方面指责财赤大幅增加?此等自相矛盾的说法,还是不要说出来自曝其丑好了。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