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国际人才循环?

2020-12-28 13:58评论关闭Views: 62

eb

人才流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曾长期被人高度关注。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际交通成本的下降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外流人才的回国或短期回国明显增多,人才循环(Brain Circulation)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更令人瞩目。

在得益于国际人才循环的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最为耀眼。1984年中国允许国民出国自费留学后,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送出国。起初曾出现明显的人才流失现象:2000年前的大多年份,中国的回国留学生人数对出国留学生人数的比率低于10%。但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迎来重大转机。

2001年中国加盟WTO, 引发对华直接投资热潮,既带来大量高薪工作岗位,也增强了众多海外学子对祖国未来的信心。2002年,中国政府正式推出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了以吸引优秀留学生回国为中心的各种人才优待计划。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实现了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持续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也逐年上升。伴随这些变化,回国留学生人数与出国留学生人数的比率逐年上升,近年已高达80%以上。

可以说,以2001年前后为转折点,中国已从一个人才流失大国逐步转换为人才循环枢纽国。归国留学生在高教和科研领域、高科技产业领域、宏观经济决策领域、对外经贸和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等影响中国发展的重要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特别是在高教和科研领域,归国人员(包括短期归国者)的贡献尤为突出。在过去20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从1千多所增加到3千多所,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数均跃升为世界最大规模。不仅数量上高速增长,质量的提高也引人瞩目。据英国《Times Higher Education》杂志今年发表的2021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大陆)共有7所大学进入了全球前200名。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综合排名已上升至第20名和第23名,连续两年独占亚洲前两名。在更为客观的“研究”领域排名中,两校排名也超过了亚洲的传统双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显示了强劲的赶超势头。

必须指出,在最近20来年,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享受巨大的人才循环红利,除了WTO加盟、人才强国战略、归国留学生优待政策、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几大因素,中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良好关系非常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的最大接受国。2018年,逾百万海外中国留学生中,三分之一(33.4万人)在美学习。在海外有大学学历的中国大陆出生者中,一半以上分布在美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期,良好的中美关系维持了中国和发达国家整体的友好关系,也保障了中国和发达国家间的自由学术交流和人才循环。

然而,随着人才循环规模的扩大,有关归国人员知识产权纠纷的报道日益增加。特别是在中美关系恶化的近年,一些个体行为被过度放大。目前,美国及其部分盟国不仅对敏感领域科研人员的赴华交流加强了监管,对部分中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学者的留学和访问申请也实施了前所未有的严格审查甚至禁止。如此以往,国际人才循环的持续性岌岌可危。

过去的实践表明,国际人才循环并非零和游戏。对中国来说,近年从中得益匪浅。对发达国家来说,则获利在先。中国不仅每年对外输送了巨额的国际教育和相关服务业的支出,也为各国提供了优质专业人才。比如,2012—2018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36637位中国留学生毕业后,81.4%选择留在美国。从长远看,大规模人才交流为各国发展对华关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可以说,国际人才循环能够带来双赢,促进国际人才循环值得坚持。

但是,近年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表明,可持续的人才循环需要规则和秩序。为了实现有秩序的人才循环,当务之急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定期举行双边或多边协商,对存在问题及时沟通和调研,加快完善平等互惠的专业人员跨境学习、交流、就业规则。

二、中国社会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倡尊重国内外发明创造,并提醒海外侨民遵守居住国相关法律。

三、发达国家在监管外国出生者遵守法律和企业规章的同时,更应客观评价外国人才的贡献。欲想保持对全球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须努力建立相互信赖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扩散猜疑、增加对立。
作者:戴二彪 系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