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融入七招”意义大

2020-12-18 13:49评论关闭Views: 85

linzheng

作为一年一度的治港蓝图,施政报告令各界关注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如何带领香港走出疫困,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发展;与此同时,施政报告也须兼顾长远,预早筹谋,奠定基础,为香港未来及下一代做好策划。在去年修例风波和今年新冠疫情下,今份报告无疑非常特别,如何撰写报告亦极具挑战性。新发布的施政报告表明,林郑月娥不辱使命,为香港、为国家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没有地方能够幸免,各地经济增长亦大受影响,但唯独一个主要经济体却急速反弹,那就是中国。中国GDP自第二季短暂收跌之后,第三季已受惠疫情受控而迅速恢复4.9%的增长;以全年看待,对比美国GDP料萎缩约4%、欧元区约8%,日、印、澳亦跌4%至10%不等,中国则可望增长2%,出现明显的此消彼长形势。

香港作为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更加积极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肯定是尽早摆脱疫困的不二之选;长远来说,由融入“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发展等等,都可令香港经济发展更上层楼。此所以,林郑月娥不惜押后发表施政报告,也要争取时间北上与中央及各部委交流,从而争取更多有利两地经济合作发展的政策出台。
施政报告特别专章交代相关访京成果,主要分为七个部分:

一、关于推动大湾区发展,中央支持今年底前全面落实早前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原则上通过的24项政策措施,继早前在税务优惠、购买房屋便利、青年创业支持、科技经费“过河”、律师和建筑专业服务开放等已落实的措施,近期将出台的有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放宽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作研究用途、在港珠澳大桥实施“港车北上”的便利和加快落实“跨境理财通”。

上述新措的大方向,乃进一步促进两地的对接互通,所涵盖的除了经济层面,还重视到民生范畴。毕竟,大湾区不是保税区、经济特区等相对小概念,而是关系一个多达7000万人口,大家在区内一起生活、工作、以至退休的大概念,西方谚语称“cradle to grave”,亦即“由生到死”都要兼顾。所以,房屋、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等,区内发展须照料到区内居民的一切需要,以便各市市民可以好好落户。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型交通基建的落成启用,两地两边走的情况亦只会日益普遍。施政报告所提的药物和仪器互认、港车北上、跨境理财通等,正有助两地人脉交流的无缝衔接,为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铺平道路。

二、关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央支持深化两地金融互联互通,逐步扩大“互联互通”合资格股票范围,同意加快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内地科创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纳入标的。

金融是香港经济命脉,纵然所占GDP及就业比率不高,但却由此衍生了大量经济活动和工作岗位,特别是确保了海内外资金的源源流入。单计今年10月份,港股单月成交总额便高逾3.5万亿元,比去年全年的本地生产总值还要高,而最新港股的40多万亿元总市值,亦相当于香港一年GDP的10倍有多。进一步扩大两地股市的“互联互通”,在更多“北水南调”与“南水北调”的同时,香港这个资金及股份集合平台必会更加强大。尤其是,疫下许多新经济股和医疗相关股份都备受追捧,而长远来说相关股份亦甚有前途;现在施政报告提出,将两类新兴股份纳入“互联互通”机制,既是未来必然,亦必愈早愈好。对投资者来说,香港市场的挂牌股份不单愈来愈多、愈来愈优质;对在港上市的股份而言,筹融资能力亦将大幅增强,在港“引进来”的集资所得亦更易“走出去”投资海外。

三、关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中央支持香港国际机场按市场化原则投资入股珠海机场,参与其运营发展,进一步深化合作,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

继金融中心后,航运中心乃香港传统两大中心之一。香港国际机场是亚洲区内重要枢纽,亦是区内国际线与国内内陆线的重要转机站。机管局资料显示,内地旅客便占了整体客运市场的18%,乃第二大的客运来源;至于东南亚、日本、台湾加起来的客流占比,则超过了50%。香港机场与珠海机场得以强强联手,必可进一步加强两者协同效应,一方面内地客可经珠海来港转飞国际线,另方面海外客亦可经香港机场到珠海转飞国内线,从而巩固和提高香港的航空枢纽地位。所谓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单靠一个机场难免事倍功半;在港珠澳大桥启用后,两地陆路直接车程仅约1小时,这对转机客无疑非常便利,势可刺激两个机场的交叉用量同步提升。

四、关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与深圳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实践“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加速了全球创科发展,从网上购物到网上外卖,由遥距教学到遥距会议,疫情下均令人不得不采用继而习惯创科,并明白到创科对生活、对经济的重要性正与日俱长。观乎美国的纳指、以至香港和内地的创科版,更引证了新经济股如何高歌猛进。香港拥有一流的学府、一流的人才,又是东西文化交汇的先进城市,乃创科发展的绝佳孕育场;可惜,受限本地市场始终不大,浅水难免产不出蛟龙。所以,北望神州肯定是打破香港创科樽颈的关键,其中与深圳共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是香港创科产业北上的跳板;事实上,大湾区本是创科产品的一站式生产地与试验场,港深人才加强交流亦有助香港创科成果衔接内地创科文化。过去,港深之间的“前店后厂”合作多集中制造业;今后,两地创科发展更将水乳交融,除了升级转型到高新科技层面,除深圳外整个大湾区更将又是“店”、又是“厂”,而香港则扮演提供创意及筹集资金的大基地。

五、关于完善港深陆路口岸建设,中央支持香港深化与深圳合作,优化落马洲╱皇岗口岸,在位处深圳的新皇岗口岸采用“一地两检”,以释放香港口岸区超过20公顷土地作其他用途,并于稍后进一步共同探讨罗湖口岸的优化。在参考了港珠澳大桥“港车北上”的经验后,研究在港深陆路口岸亦实施“港车北上”政策。

香港地少人多,房屋供应更是矛盾尖锐,寻觅土地已到寸土必争的地步。为了提高香港土地利用效率,新皇岗口岸透过在深圳实行“一地两检”从而减省在港所占土地,日后罗湖亦将作出类似优化,体现了中央对港的高度支持与重视。事实上,香港向深圳租地的建议,过往早就不绝于耳,近年还有声音传出香港可租借桂山岛;现在,有关方面透过更“创新”手法,简单一招已可释出相当于一整个太古城的土地,充分体现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维。更重要是,所涉土地都是官地,既不用额外收地,更毋须移山填海等等,所遇阻力必然细小得多。唯一问题,是香港如何善用“天上掉下来”的土地;毕竟,皇岗附近的新田购物城,不必讳言乃是一个失败例子,由于地段及交通不便,这个预想中的购物区非但达不到分流旅客来港“打酱油”的作用,更因俨如“死城”而爆发退租潮、结业潮。现在所省回的土地,如何避免重蹈新田购物城的覆辙?包括应否与该购物城一并重新规划发展,又或研究方法将购物城的潜力好好发挥出来?总之,千万不要辜负中央及深圳对港的厚爱与特惠!

六、关于港企开拓内地市场,中央支持广东省联同香港贸发局及有关商会,为港企提供政策咨询、培训和企业对接服务,以便港商拓展内销管道和对接电商平台。

CEPA深深利便了两地间的经贸关系,乃铁一般的事实;不过,所谓“大门已开,小门未开”却是箇中瑕疵,这里除涉及制度问题外,跟前述的创科发展一样,两地文化未能无缝衔接亦是一大底因。某程度言,香港和广东的经贸关系已建立了数十年计的超长关系,许多企业已建构了极完善的产业链;不过,却不能因此犯上“以全盖偏”的谬误,因为个别板块的交流及对接仍嫌不足,尤其是新兴的创科企业。打个譬如,一些香港毕业生刚刚在港成立的创科公司,他们尽可藉助对香港市场及文化的了解而成功突围,但若然想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跟其他老牌及传统的企业不同,则肯定没有什么人脉或经验可言了。的确,加强对新兴产业及企业的支持,乃促进两地经贸对接的重点对象。

七、关于防疫抗疫,中央支持并要求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一切“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必要措施,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况下,通过“健康码”互认,逐步有序恢复粤港人员往来,并支持香港确保新冠肺炎病毒疫苗供应,在有需要时,预留一定数量的内地研发或生产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

香港经济要重新出发,摆脱疫困无疑是当务之急。如前文述,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恢复正常贸易、旅游、以及跨境上学上班等往来,乃香港逐步推动经济复常的最大一步及必然一步。遗憾的是,受制于种种原因,香港却始终未能好好控制疫情以致“清零”,所以两地交往复常只能一拖再拖。说到底,无论中央多么支持香港,也不能因此损及内地来之不易的疫后好景,包括损及自身经济和人民健康;所谓“有为才有位”,以香港今日疫症之“为”,又如何理应得到正常通关的“位”?中央肯定支持两地人员恢复正常往来,但于此之前,必先支持并要求香港好好控制疫情。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如何致力争取做好抗疫工作,绝对有目共睹。只怪香港环境复杂困难,好事往往多磨,不少还会胎死腹中。从全民检测一役已表露无遗,多些措施不是港府不愿做,而是在反对派煽惑下社会未有好好配合。还望在终极降服疫情的疫苗事宜上,香港能够摆脱上述宿命,否则的话,香港又怎能够摆脱疫情?并怎能够借力国家摆脱衰退?
文: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