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后的困惑与欣喜

2020-10-09 11:23评论关闭Views: 106

zhanting

去年12月12日至今年3月15日,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由黄笃与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担纲策展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7位艺术家,围绕因全球化引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提出问题,并通过各自的创作进行反思。

此番展览以“缝合”(AStitch in Time)为主题,其英文“A Stitch in Time”源自一句谚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意思是在问题出现端倪时就及时补救,远胜过恶化之后的无穷困扰。“缝合”除了缝纫与外科手术中“缝针”的字面含义,展览还将其引申至阿根廷裔理论家厄内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于社会与语义层面上提出的链接理论(theory of articulation)。“链接”指把各自独立的事与物连接在一起的行为,具体指不相关的语言、观念、意识形态、经验、价值,及渴望;而无论艺术家选取何种媒介与表现手段,他们渴望的都是“缝合”起不同人们的情感共鸣。

展览主海报上呈现的图像来自于作品《1336计划:小巷中的生活》(Project 1336: Life in the Lane)。巨大的展厅中,作品的呈现方式给观者带来鲜活的生命力:颜色艳丽、比手臂还粗的粗绳,从高空垂落,并盘于地面。“我希望大家在看展览的时候,能摸一摸我的作品。”尼泊尔艺术家玛尼·拉尔·斯雷斯塔这样说。他在作品中用加德满都当地的毛线、线绳、棉花织成长1366米的大型织物,隐喻这里遭受生态恶化后,人们仍在努力重拾希望。“我把这些从不同社区收来的旧衣服缝合在一起,做成作品从天花板垂到地上,好比天与地结合,也象征身体和心灵的连接。”

尽管这件作品看起来是纠缠、繁杂的一团,却又仿佛如同生活在小巷中的妇女们在一起编织、交流时那样的自然。“她们编织故事,编织也成为故事的瞬间。”斯雷斯塔如是说。1336这个数字,指的是加德满都的海拔高度。在这样的高度上,人们的生活充满混乱和挣扎,但尽管如此,悲伤依然与欣喜交织。“我发现在参观展览的时候,很多小孩子都在我的作品周围兴奋地跳来跳去,这也赋予了它更加光明、喜悦的韵律。”

中国艺术家沈远的作品《课堂作业》由简单的木制课桌椅组成:几十套小桌椅被悬挂在墙上,给人空间上的错觉;而走近这件作品,会发现桌面上摆放的并非想象中的书本与文具,而是一串串红色的玩具鞭炮;每张桌子的上方还悬吊着一个灯泡——原来,这并不是一间课堂,而是童工们加工玩具鞭炮的厂房。在策展人乔纳森·哈里斯看来,一张张悬挂的桌椅正象征着现代社会的倒置和吊诡——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此精致的玩具背后牺牲的却是一个个贫穷孩童最基本的求学机会。与之相对应,尼日利亚艺术家马克·鲍勒斯(Mark Boulos)的双屏装置影像《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则探讨石油开采——并置的影像中,一个用数字、图表展示石油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可观经济利益,另一个则以纪录片的形式揭露石油开采对当地环境不可遏制的影响。

“以‘缝合’为主题,参展的艺术家能够很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他们的艺术作品是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去链接、去传播、去联合、去建造……这些都是缝合的隐含深意。我坚信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次的展览,就是把不同的主题和见解‘缝合’在一起的一次尝试。”乔纳森·哈里斯谈到。

而真正将“缝合”落实到行动上,也面临挑战,并且困难重重。因此,展览中的一些作品也表现出了“缝合”过程中的困惑。生活在美国的韩国艺术家崔玄周,在《知识性拆解》系列作品中,“剖析”了自己作为东方人在遭遇一连串西方文化冲击后的焦虑——他把一片片绣着短句的棉布附在一幅幅西方名作之下,进行新的注解。“如果我不了解西方艺术史,那么《蒙娜丽莎》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年老的女人而已。”他不无“黑色幽默”地谈到。

关于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化的碰撞,难免有焦虑,但也会有欣喜。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与今日美术馆远隔千万里的南澳大利亚美术馆中,便以文化的交融为策展思路,对馆内大量的收藏进行了重新整理,并进行展出。

不再依循时间顺序、或风格、体裁来展示,而是围绕“天空与海洋”“渴望与归属”“无限旅程”“超现实”等等天马行空的主题组织作品,这也就形成了相当有趣而意外的“缝合”效果——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阿尔伯特·纳玛吉拉(Albert Namatjira)的水彩画旁边,悬挂着澳大利亚艺术先驱塞缪尔·斯塔基(Samuel Stuckey)在印度收集的一条披肩;而印象派画家的室外写生,旁边则是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又或者,澳大利亚印象派画家汤姆·罗伯茨(Tom Roberts)1891年的画作《挣脱》,顺着画面中骑手向右侧倾斜的身体,恰好会发现一尊来自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飞行人物》。“通常人们来到美术馆,会按照分类指示,很快地找到他们偏爱的作品。但是现在的展陈方式,挑战了他们的观赏习惯。”作为美术馆策展人的特雷西·洛克(Tracey Lock)谈及她缘何设计出这些主题,“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审视即便是曾经熟悉的作品,我希望观者可以跨越时间、跨越国别,通过这些组合发现东西方文化间,令人难以置信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除此之外,特雷西·洛克还谈到她特别用心的一处小设计——首次在馆内展出的英国印象派画家埃塞尔·卡里克·福克斯( Ethel Carrick Fox)的《在沙滩上》,与澳大利亚画家贝西·戴维森(Bessie Davidson)的《母与子》并置,两幅作品都描绘的是家庭团聚的场面,平淡却格外温馨;而画作不远处的玻璃柜中还特别展示了贝西·戴维森的颜料盒——这件珍贵的“展品”由贝西·戴维森的教女不久前捐赠给美术馆,它展开的盒盖内还有画家在法国旅行时随手画下的海岸风景——流传于今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创作日常如此巧妙地交相辉映,“当然,这样的惊喜需要你花多一点儿的时间和耐心。”特雷西·洛克补充道。

 
文:张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