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脱钩”战略的可能结果

2020-10-09 10:47评论关闭Views: 121

shiqiping

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对付中国,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从贸易战到科技战,从打击中国企业在美国的上市或经营,到骚扰美国学术研究机构的华人科学家,再到收紧对中国人的赴美签证,五花八门,但仔细看,就可以看出其中脉络,总的来讲,就是企图切断所有生产要素在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移动,如人员、资本、技术、科技、学术、信息等等,换言之,就是“脱钩”。

为什么要脱钩?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特朗普说,“只要不跟中国做生意,我们就不会吃亏”;(二)几十年下来,全球化的“比较优势原则”效应终于彻底显现出来了。中国有发展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所以全球包括美国的制造业向中国移转,就制造业而言,美国出现了空洞化;美国有发展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所以美国服务业竞争力很强,但却往往受阻于中国循序渐进的产业开放政策,想进中国却不得其门而入。渐渐地,美国发觉中国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它自己不是。所以,决定“反全球化”甚至干脆“脱钩”。

脱钩会产生什么影响,造成什么结果?美国的脱钩战略最终能否成功?美国科技智库信息科技和和创新基金会(ITIF)发布报告《与中国竞争:战略框架》,相当冷静客观地分析了中美产业竞争的复杂性,并梳理了美国对华战略的两难逻辑。

ITIF报告的分析方法很有意思,它把中美之间的竞争区分为四个部分:市场、供应链、商业竞争和地缘政治。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电子产品、智能手机、钢铁等的市场。对于苹果、波音、耐克、通用汽车、英特尔、好莱坞、麦当劳、NBA、高通、沃尔玛等许多公司而言,离开这个市场不仅减少了销售,还会将市场份额让给了中国公司或非美国公司,从而损害美国长期利益。

(二)中国是全球主要供应国。从长期看,沃尔玛、戴尔、惠普、主要制药公司或其他依赖中国制造的跨国公司,或许会支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就短期而言,这些公司需要保持其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三)中国被视为主要的商业竞争对手。诸如电信设备、钢铁、太阳能电池板、玩具、纺织等行业的跨国公司,通常抱怨中国竞争方式是“不公平的”。

(四)中国也被视为是美国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对手,因此美国国防部认为,先进制造业的自给自足与国家安全密不可分。

于是,在逻辑上,将中国视为主要市场或主要供应国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中美融合,而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的公司,通常会支持中美脱钩。

那么实际的情况又如何呢?ITIF进一步对美国总共14个行业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绝大多数行业(10个)将中国视为主要市场,其中至少还有2个(银行、资本市场与保险)正在努力扩大中国市场;此外,对于这10个行业中的5个行业而言,中国也同时是主要的供应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的只有4个,分别是传统制造业、IT、国防和美国政府。

这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目前支持中美融合的行业领域远比支持中美脱钩的要多得多,这是大多数政府和媒体讨论中都未能认识到的基本现实。

再进一步了解,就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在市场、供应商、商业竞争和地缘政治竞争四个领域的角力,必将使美国政策制定陷入困境。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了保护美国钢铁制造商免受中国“不公平”竞争而采取的征税措施,就会提高美国汽车、拖拉机和洗衣机制造商支付的钢材价格,从而使这些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下降。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华为了。其在四个领域中的矛盾困境就不细说了,还要看到的是它在美国及其盟国之间因类似矛盾而产生的扞格与不满。

说到底,一切的脱钩思维与行为,其实都违背了国际经济领域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因此,美国或特朗普如坚持脱钩,理论上不外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因逆反“比较优势原则”而治丝益棼,搞得天下大乱而不得不叫停,承认失败;二是对抗不了市场力量,反而产生反效果,最终逼使一众原本还未必去中国的企业前去中国,从而使全球未必产生美国期待的两个“半球化”,而是发展为最终让美国自身走向孤立的(n-1)全球化。
作者:石齐平 系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