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冲突,还是密谋反击?之印媒分析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国的可能对策

2020-09-25 16:31评论关闭Views: 207

ydd

中印边境地区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势,目前因两军高层进行谈判而暂处平静。但是,人们不免会心生疑虑,印度是要尽力避免冲突,还是在暗暗蓄势密谋反击?同样,印度人心里也在嘀咕,“中国是要避免冲突,还是秘密策划反击?”而且还以此为题写了长文在《今日印度》官网刊发。虽然,有人说印媒连标点符号都不能信,不过,此文作者辛格是德里政策小组的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又曾在台湾中央大学担任中文研究员,算是一个“中国通”,其分析文章或可以让我们更多地知己知彼。现编译如下:

随着印度在8月29日和30日夜晚占领了班公湖南岸的关键战略高地,以及9月7日至8日在实控线发生的射击事件,标志着中印边境对峙进入新一轮升级,这一冲突自5月初以来一直在持续。

中国政府对事态发展表示不满,改变了自对峙开始以来一直遵循的官方沟通策略,主动发起舆论攻势,首先发布对中印边界事态发展的说法,并以中文名指称实控线争议点 。

中国的官方媒体也发出了一系列的威胁,说印度已经“越过了所有的界限”“它尴尬地站在悬崖边上”“印度军队根本不是解放军的有力对手”,从而敦促印军要么“无条件”撤军,要么准备好在战场上“被歼灭”。

即使北京似乎已在擂响战鼓,还有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印策略不够强硬,其对印度的军事威慑力正日益被证明是无效的。

在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圈中流传的问题是,尽管印度在加尔万谷事件后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进行了“全面攻击”,但为什么中国政府还不对印度采取“均势”“对等”的反制措施呢?为什么中国仍然在谈论“坚决反对”,而不宣布立即反击?为什么两国的外交官仍在互示善意?从趋势上看,一些专家猜测,中国政府要么是在避免冲突,要么是在秘密加紧策划对印度的反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气氛紧张,敌意加剧,但像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的张家栋、林民旺,清华大学钱锋、中国社科院张国庆等中国主要的印度观察家,一直主张“中国不必高估印度的敌意,反应过度”,因为印度“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挑衅姿态“如鸣枪警告”,并不真正意味着夺取中国领土或发动对中国的战争,而是为了在随后与中国的谈判中获得更有利的谈判地位。

印度对中国的战略,他们说,类似“斗而不破,和谐中有分歧”。同样的,中国对美国也是这种战略。

由于中印关系正在摆脱持续不断的边境危机,他们中一些人甚至不排除中印关系会突然出现“转机”。有人认为,无论是1987年边界冲突之后,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1988年访华,并随后开启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或1998年印度核试验之后,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于2003年访华,随后在边界问题上做出重大决定,中印关系总是从战争边缘又变得更加牢固。

他们认为,如果两国领导人通过进一步沟通、解决问题和达成新的共识,将这场“危机”转化为机遇,那么目前的对抗也可能导致之前类似的重大成果。

然而,究竟为什么中国的这些顶级专家仍在谈论和平呢?

除了对国际压力和中国被孤立的担忧,使中国政府不愿意在印度军事压力下“上钩”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中国政府认为在中国西部边境的军事部署方面存在“严重的数量劣势”。

中国的内部辩论和讨论一再提到,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一直将其与中国和巴基斯坦接壤的北部和西北部边境视为最严重的国家安全挑战,并一直在进行细致的布防。而在过去70年里,中国的国防重心从北向南和东南转移,但从未向西南转移。

自2017年洞朗事件以来,许多中国战略专家一直在关注,认为中国可能没有为西南军事冲突做好充分准备,在中印边境仍没有地区军事优势,也无法真正赢得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胜利。

更糟糕的是,中国在西部边疆地区进行更好部署的迫切需求,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危机。“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给中国的人口结构留下了缺口,在战场上大规模部署和其他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年轻人变得严重不足。”红歌会(Honggehui)上一篇文章这样写道,红歌会是一个有着毛派血统的网站。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印度在实控线的大规模军事部署产生了明显的不安。因为印度据说在边境驻扎了20多万军队,印度和中国在实控线的军力部署可能已达到惊人的4:1或5:1,甚至更高。

关于这一点,张家栋进一步解释说,“过去,中国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方面有优势,而印度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优势,双方形成了大致平衡”。

然而,近年来尽管中国在中印边境部署方面尚未取得重大进展,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取得了快速进展。这打破了边境最初的力量平衡,印度现在想利用其战术优势来对抗中国的整体战略优势。
中国互联网上的各种评论都试图缓解这种担忧,认为现代战争都是高科技的,在精确制导武器面前,军队实际上只是“活生生的目标”“炮灰”。在高原作战中,装备、补给和机动性要比人力重要得多。另一些人则对印度进行“卑鄙”的攻击,因为“印度派遣了如此庞大的军队而没有为士兵过冬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谴责印度文化不重视人的生命,颂扬自虐或牺牲,他们说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这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挑战。

一些中国相关文章甚至将印度在边境的大规模兵力部署,以及印度在实控线地区度过严冬的决定,与印度对英国的不合作运动进行了比较。在中国看来,印度人通过自虐来使英国感到“尴尬或相当恶心”而做出让步,最终同意印度独立。“如果这是一场意志力之战”,林民旺警告称,“考虑到印度自由斗争运动的历史记录,以及它如何在锡亚琴冰川上允许其士兵在严寒中呆上几年,来挑战巴基斯坦,中国不应低估印度。”中国战略专家推断,印度军队有数十万士兵要牺牲,他们永远不会轻易放弃的。

印度军队占据了班公湖南岸的重要战略高地,特别是黑顶,似乎触到了中国战略圈内许多人的痛处。他们十分不满的是,1962年,据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这片高地时造成“82人伤亡”,但现在却被印度“不费一枪一弹”地夺回,他们说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也有人认为,鉴于印度军方目前的战备状态,通过肉搏战重新夺回这个高地是非常困难的,而期望印度通过谈判让步也是同样不现实的,因此中国军方呼吁对印度进行强力军事反击的呼声越来越高。

除此之外,印度使用边境特种部队(SFF)在中印边境对峙一直是另一个痛处,中国战略专家在这个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似乎是,“这些仇恨中国的反动势力、印度的奴才只能被消灭。”

一些中国战略专家认为,解放军没有立即作出反应,实际上是在争取时间,建立强大的防御和战地工事,以便在更适当的时候发动更猛烈的反击。

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的谣言:中国将利用美国大选的机会,对台湾或印度进行军事打击。圣诞节也被认为是对印度发起反击的有利时机,因为那时美国会分心,而印度也会因为大雪而行动不便。

具体方法是通过诱使印度军队进入中国领土,实施战术层面的小规模冲突或埋伏攻击。如果这场冲突升级为一场规模更大的军事冲突,前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等将领,提出了一个对付印度的四管齐下的战略:第一,夺取拉达克上空的制空权,同时占领电子控制系统,摧毁印度的指挥网络、防空网络(雷达网)和空中指挥网络。第二,攻击印度的关键基础设施、炮兵阵地、装甲集群、物流仓库、油库等。第三,占领关键战略高地,切断达普桑平地和锡亚琴冰川印军退路,分隔并包围印军。最后,占领从斯利那加到列城的1号公路,从而切断拉达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如果中国愿意的话,就可以在与印度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情况下,占领整个拉达克地区。

同样,中国互联网上也充斥着敦促解放军利用其宣传机器,利用印度军队中基于种姓和宗教的界限,制造官兵之间的裂痕,以打击印度军队士气的评论。

他们还主张与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其他国家组成联合阵线,对印度发起联合攻势,中国收复拉达克、藏南地区(原文称阿鲁纳恰尔)和东北部,巴基斯坦占领克什米尔,尼泊尔获得其声索的领土,锡金独立,孟加拉国获得西孟加拉邦,不丹脱离印度的阴影,所谓的印度君主国时代不再。

目前,不管中国对拉达克地区的紧张局势选择升级还是降级,来直接摆脱当前危机,印度都应该注意到,在2017年洞朗对峙之前,中国战略圈内已开始更多地认识到,西边的印度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综合国力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平均年龄为27岁的13亿人口对中国的崛起构成了更大的威胁,而东边的美国,却是一个相对老龄化的国家,有一支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军队,中国相信对其拥有某种地区军事优势。

因此,尽管战略上轻视印度,中国战略专家认为战术上不能再忽视印度。

事实上,中国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那就是中印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现在,就是在未来,而且很可能早于中美冲突,如果中国处理得好,它将在全球层面上为中国提供更多的利益,但如果它犹豫退缩了,新时代的中印冲突将标志着中国开始衰落。

 

 
编译:言微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