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挥金如土,如今吃不饱饭之“疯狂黄金”背后的“极端马里”

2020-09-10 11:40评论关闭Views: 246

jinjia

人类对黄金的渴求,古已有之,不知疲倦。盛世收藏,乱世黄金,这是自古就有的保命之道。可是,这个道理在非洲马里似乎不太好用,当地黄金不少,非洲三大黄金产地之一,全民淘金,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吃不饱饭。

 

曾经的马里帝国挥金如土

马里历史上原本只是尼日尔河上游的一个小部族,西非第一个大帝国加纳帝国的附庸。1230年,穆斯林黑人君主桑迪亚德·凯塔,带领马里人击败了苏苏人,并成功摧毁加纳,建立起了马里在西非的霸权。

马里帝国在鼎盛的时代,疆土向北深入撒哈拉沙漠,向西抵达大西洋,维系西非经济命脉的金矿产地,全部落入马里帝国统治之下。

与之前称霸西非的加纳帝国不同,加纳只是黄金的中转站,而马里是真正的产地。14世纪初,马里的黄金占当时欧亚非黄金出产的一半左右。马里帝国所出产的全部金块,都是曼萨(君主)的专有财产。以此为基础,马里帝国拥有了在当时几乎算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力。

马里帝国鼎盛时期的君主是曼萨·穆萨。据说,他曾经带着六万人的朝圣团队前往圣城麦加。在沙漠地区恶劣的环境下,维持一支六万人的团队,其困难程度以及所需要的花费,必然非常惊人。

除此之外,曼萨·穆萨的朝圣团携带了大量的黄金,一路挥金如土,以致埃及开罗的金价大跌,许久都未恢复。马里帝国的事迹在当时欧洲和中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曼萨·穆萨也因此得名“黄金之王”。

曼萨·穆萨与埃及麻木鲁克苏丹的会面,同样是具有史诗性。当时麻木鲁克人由于消灭十字军并击败蒙古人的事迹,因此被当作是“真主对穆斯林的赐福”,但曼萨·穆萨坚持和埃及苏丹以平等的身份见面,即使如此,两位君主还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攀谈,而埃及的大小官吏,也全部因此得到了曼萨·穆萨赏赐的黄金。

曼萨·穆萨在朝圣的过程中,慷慨地邀请了一大群穆斯林学者、建筑学家来到马里。以此为基础,一座在非洲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城市——廷巴克图屹立起来,并成为著名的穆斯林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14世纪末,由于国内内讧不断,加之周围那些曾经附庸于马里帝国之下的小国纷纷开始试图摆脱马里控制,并且乘机吞并马里帝国的领土,马里帝国走向了衰落。最终在1546年,马里帝国的首都被桑海占领,一直到1670年,因塞古入侵最终毁灭。

 

天天淘金为何吃不饱饭?

现在的马里介于非洲西海岸与撒哈拉沙漠之间,北部是气候炎热的沙漠地带,南部是多雨的草原地带,作为非洲大河的尼日尔河几乎横穿马里全境而过。

尽管马里面积不小,124万平方公里,也有着较丰富的金矿藏量,但金矿开采并没有为大多数马里人带来生活的富足。

不仅不富足,马里还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大部分土地是沙漠,耕地只有国土面积的2%,约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有干净的水源。这里也没有工业,唯一的产出就是蹩脚的本地啤酒。数据显示,马里40%的人口仍处于贫困线之下。

为了带动经济,马里政府批准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生产黄金,可他们真正能挖到的金子实在有限。虽然天天以挖金子为日常,但想吃饱肚子却是奢侈。

为什么会这样?黄金虽好,却不能直接食用,马里人想要吃饭穿衣,就得去找专门的机构进行黄金兑换。而在当地,那些持有金矿者以及军阀才是真正实用物资的持有者。

普通淘金人的黄金一经他们手,就会利润大减。如此一来,淘金人哪还有什么丰厚回报?

有人不解,既然淘金吃不上饭,那就回归自然,去种地呗。这是个好主意,但问题是耕地在哪里呢?前面说了,马里大部分是荒漠,只有2%面积才适宜耕种。

真是种地比淘金还难。

就这样,以淘金为职业的人群,成了边缘人物,上得不到国家的支助,下还有层层关卡的克扣。想要吃饱饭又谈何容易。

当然,马里当地也不乏有钱人,但他们的”豪”都表现在黄金链子、金戒指等装饰品上。据说有的马里土豪还会用黄金打造拖鞋穿在脚上,或者是做成帽子戴在头上。

因此,在马里这个国家,要么就是为着糊口而没日没夜淘金的人,要么就是穿戴黄金招摇过街的人。

但即使有钱人,他们只是有比常人更多的黄金,黄金带来的富足安定祥和,也与他们大都不沾边。

因为马里经常发生内乱,管理者被动下课是家常便饭。

有人分析说,因为马里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稳定的阶层,更多的是部落利益,却完全引用了西方的选举方式。在西方看似成熟的选举方式到了马里,就成了各部落之间争夺利益的工具,反正就是互相拆台。

至于说马里这样的非洲穷国何时能稳定下来?看样子是很难的。一则曰国际大环境不允许马里等国有经济飞速发展的空间,二则曰马里等国的部落风云也似乎难以看到何时结束。

 
文:马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