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生政策的成果和不足

2020-08-07 09:32评论关闭Views: 101

riben

1980年代初期,日本的在籍外国留学生数量不到1万人。1983年,有战略眼光的中曾根内阁制定了著名的“留学生10万人计划”,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加强国际友好关系”和“促进日本企业走向世界、推进投资贸易”。这一计划的可行性,曾引发争议。但是,两年后的“广场协议”带来了推进契机。

1985年,为缓解当时日益尖锐的日美贸易摩擦,五大发达国家(美、日、西德、英、法)签署了有历史意义的“广场协议”。此后的1年内,日元兑美元几乎升值一倍。由于日元升值带来国内工资成本大幅上升,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向海外直接投资,对国际业务必要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大。与此同时,日本也跃居为世界屈指可数的高收入国和有魅力的国际人口流动目的地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开始积极实施“留学生10万人计划”。经过近20年的努力,2003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在籍留学生人数首次超过10万人。

2008年,日本政府再接再厉,推出了2020年达成“留学生30万人计划”的目标。该计划虽然更为雄心勃勃,但得到了以教育界、经济界为首的日本全社会的支持。这是因为:一方面,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产业的发展,针对国际性专业人才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少子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日本面临劳动人口减少、大学考生减少、愿吃苦的年轻人减少等人口结构上的深刻问题,留学生扩大政策的重要性已被各界人士理解。在日本全社会的支持下,加上亚洲各国收入水准上升带来的留学热潮,2019年末,在日留学生人数已超31.2万人(包括9万多名语言学校学生),提前一年达成目标!

在规模急速扩大的同时,在日留学生的构成也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一、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
1990年代末之前,在日留学生中,35%—40%为研究生院的博士生、硕士生。进入21世纪后,本科生、专科生、大学预科生以及语言学校学生的人数增长更快。2019年的31.2万留学生中,博士生和硕士生为5.3万人,比例降为17%。如果只看22.8万名高校在籍留学生的结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比例也只有23%。

 

二、专业结构的变化

作为世界科技大国,日本的留学生中,以前有相当高比例选择理工科专业。近年,随着留学目的多样化和年轻人喜文厌理倾向的抬头,在日留学生的专业结构也出现了相应变化。2019年,22.8万名高校在籍留学生中,攻读理工科(含医学、农学)的比例为23.7%,社会科学37.1%,人文科学21.6 %,其他学科17.6%。和日本企业的需求相比,理工科专业的优秀留学生供不应求。

 

三、生源地结构的变化

在日本“留学生10万人计划”时期,在日留学生的75%以上来自东亚,中国大陆、韩国、台湾地区一直是三大生源地。但是近年,随着日本企业对亚洲直接投资从东亚向东南亚转移,东亚学生在留学生生源地结构中的比例已经降至50%左右。与之相对,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急速增加。2019年,在日留学生的5大生源地分别为中国大陆(12.4万人)、越南(7.3万人)、尼泊尔(2.6万人)、韩国(1.8万人)、台湾地区(0.96万人)。

 

从日本留学生政策的实施成果可以看出,作为世界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日本对亚洲学生一直保持相当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尽管日本在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上高居世界第二,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阶段(包括理工科领域),除了一部分名校,日本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或者接受力度并没有显著上升。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日本在语言环境上的先天不足、IT领域的相对落后、指导教授的科研经费不够充沛,以及中韩等传统生源地自身的科研教育水平上升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接受国美国最近频频调整留学生政策。特别是,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化,特朗普政府逐步对最大生源国——中国的理工科学生加强了入学限制。日本是跟风追随,还是借机吸收?这对日本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地缘政治战略的构筑,将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戴二彪 系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副所长 教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