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裁难撼港金融中心地位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决定,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港区国安法”。对于事属中国内政的香港国安立法,美国方面竟然作出一副“友邦惊诧”,威胁要对香港采取制裁措施,引发香港社会及国际投资者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或遭受动摇的担心,但话题没炒热多久就被淡化。概因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非一夕一朝形成并受国际广泛认可,且美国的制裁举措目前仍是虚多实少,即使后续有较强硬的举措,也难以撼动香港的独特地位。
首先,看香港的优势。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因为采取金融机构和市场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策略,是中国内地接轨国际金融最重要的视窗,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地。众多外资企业选择到香港挂牌,主要是因为香港位居中国门户,背靠中国内地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香港扮演中国内地市场“跳板”的角色也更鲜明,成为外商进入中国内地的重要管道。尤其,港府恪守尽量不干预市场运作的原则,并实施低税率政策和推行简单的税则,使各类商业活动在有利的营商环境下,能有更多的主动权及创新空间,并吸引众多的高端国际人才赴港工作及定居,因此跨国投资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都在香港建立业务据点,以便于从事大额的集资并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换言之,香港之所以享有与伦敦、纽约并列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地位的“纽伦港”盛誉,乃市场力量形成,而非美国所恩赐。
其次,看美国制裁的杀伤力。毋庸讳言,美国仍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尤其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一直处在垄断霸权地位,且香港与美国的贸易和金融往来也十分密切,如果美国对香港实施制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及香港整体与金融信心,对香港经济和金融产生负面效应。但制裁是双刃剑,对美国的伤害亦不小。目前在香港营运的美国公司超过1300家,投资香港金额庞大,其中有283个地区总部和443个地区办公室,数量为全球各国或地区中之最;美国金融机构是香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香港获得巨额回报;有8.5万名美国民众在香港居住,是香港最大的外国社群;中国内地金融业正在加速对外开放,这是美国金融机构都无法拒絶的机遇。即使美国采取极端制裁措施,美国商界不一定愿意听从美国政府的政治决定,放弃香港市场未来的丰厚回报,进而损害自身的巨额商业利益。退一步来说,若美国坚持与中国脱钩,愿意付出高昂经济代价,决绝地放弃香港,其他西方国家是否愿意跟随美国,放弃在港庞大利益,以至14亿的内地市场,恐怕不见得。英、日、德、法等美国传统盟友在香港议题上小心翼翼,足以说明问题,即使香港失去了与美国的经贸往来也不会产生致命性影响,增加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足以弥补美国留下的空缺。
第三,香港有国家的力挺。香港背靠中国内地这个正在全方位崛起且对美国呈现赶超之势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要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只要中央继续高度重视香港的特殊地位,继续看重它作为世界与中国内地之间的超级连络人角色和转换器功能,只要中央在国际经济环境困难的时候继续力挺香港,美国任何力度的制裁都无法撼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近期,中概股回归潮持续,包括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短期内吸引了外来资本,对香港金融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中央以此释放出对香港经济“托底”的信号;长期来看,其促进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的融合与对接,也意味着香港从自身的经济和金融方面,积极向服务大中华区经济高品质发展的功能转型,成为中国的最重要国际金融中心。若香港集聚中国内地科企,便足可成为东方纳斯达克,开拓出广阔的金融业新天地。正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指出,中概股回港上巿趋势会持续,更重要的是回来以后,交易量会逐渐大规模向亚洲时段转移,那才是更大的机会。而港交所公布与国际指数公司明晟(MSCI)签订协定,获授权未来10年在香港推出一系列MSCI亚洲和新兴市场指数期货及期权产品,以及uber拟将亚太总部迁香港的消息,都是对香港未来的营商环境投下信心一票,反映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无可替代,依旧是汇聚国际资金的理想市场。
综上所述,对于美国可能采取的任何制裁措施,香港社会和国际投资者都毋须过多担心。相反,国安立法的本意之一,就是让香港社会恢复稳定,净化和提升营商环境,减少金融市场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让投资者对香港经济和金融市场有稳定预期,这才是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最好巩固。
文:唐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