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地摊经济”,是倒退还是前进?

2020-06-08 10:39评论关闭Views: 521

jishi

自从中央定调“地摊”合法化以后,人人都在聊摆摊,人人都在为摆摊跃跃欲试。然而这一调侃话题背后,还有总理提到的“我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3万元人民币,有6亿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的人民生活现实,还有“一位农民工说他50多岁了,在外打工30多年,今年因为疫情没有找到工作,全家陷入困难”的就业难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增至6.2%,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其中,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6个百分点。换句话说,统计数据之外,25岁以下、59岁以上人口就业情况如何也可想而知,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所以,要促就业、保民生,松绑地摊成为渡过当前困难时期的选择之一。

地摊经营,一方面投入成本低,就业门槛低,可以是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副业,也可以是一部分失业人群的职业。另一方面,商品价格低,对于疫情后人们收入降低,支出减少的消费现状,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如地摊上,10来块可以吃一顿,100块可以逛一晚,对于一次性消费50、100的,人们也能够欣然接受。再如近期火起的拼多多,也是这些低端消费庞大需求的印证。

对于大多数摊主来说,小摊点是收入来源之一。正如柳传志当年下海经商时,曾一度因发不起员工工资,在中关村摆起了地摊,毕竟摆地摊成本低,不用交房租,还能赚点小钱。另外,摊点的大部分货源都从本地批发市场直接进货,而批发市场的货源又多来自当地的生产商,有了地摊的渠道,当地生产商能够处理一定滞销的商品,平稳了现金流。

对于小摊点是一种职业来说,更是一种微创业。它要求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对商品的经营、创新、服务等全面综合考虑。如已成地区特色美食的锦州烧烤,80年代末期还只是地摊烧烤。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串街”烧烤开始进入店铺经营,但当时的小店铺很简陋。90年代,锦州有好多自行车厂倒闭,大量的辐条被丢弃。当时锦州的烧烤摊为节约成本,低价买来这些辐条,改成签子,消毒加工,用于串肉烧烤,不想,签子导热性极好,肉熟的更快,味道也好。后来这种自行车辐条的烤串竟成了锦州的特色。

对于各地的地摊来说,不同地区特色各异。例如南方和北方的小吃是不一样的,北方大多是面食制品、腌制干果之类,南方很多沿海城市海鲜和一些烧烤类占多;又比如在四川湖南都是麻辣的,广东很多地方都以清淡居多。各地的饮食特点,在最接近当地生活的交易方式中,种类不断丰富、符合当地饮食习俗,搭配得当又价格实惠,既体现当地特点,又蕴含乡土气息,最终小小地摊成为别具特色的城市美食地图。

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地摊的“朋友圈”也同时开张。如一位店铺经营者兮兮,疫情前她在服装市场里做销售员,但受疫情影响,店铺散伙,她做起了地摊生意。如今她通过网络,一边直播,一边做生意,给顾客穿搭展示商品时,左右的摊主们互相联系,互相帮忙发朋友圈,这种新的经营方式,使现在的她做起来特别的有瘾,她说“线下做生意,还能让线上的人眼馋,不用试穿衣服,只要有顾客来挑衣服,往往就能让网友也想选上几件。”“多传点自己练摊的视频在网上,这浓浓的乡音和真人本色出演,线上线下的销路杠杠的。”

而且,现在的地摊还有年轻人的加入。他们不同于一些摊主追随的大流,销售常见的所谓“牌子货”。他们地摊看作一个平民艺术舞台;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受众面更广。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力与这个城市的生活空间、城市文化融合,在售卖精致手工艺品同时,也展现了艺术。这样的地摊成为一种“创意市集”,把城市难能可贵的新鲜创意力量,以最平民最热闹最亲切的形式,坦然的将生活本来的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创意市集”是建设计师与品质生活领引者之间需求互动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壮大设计人才队伍的成长。而且创意产业结合灵感带来无限的发展潜能与就业机会,也成为许多城市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

过去地摊的“扰民、脏、乱、差”是大家对于地摊的传统印象。如今的地摊重启,很多地方都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同时还要鼓励特色创意,以激发“地摊经济”巨大潜能,使久违的地摊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的生活更具生机和活力。

 

(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