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会不会闹粮荒?

2020-05-22 10:06评论关闭Views: 30

meiguominzhong

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下,粮食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关注点。截至今年4月19日,全球有十余个国家实施农产品的出口限制,包括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和土耳其等国,限制或暂停出口的一些重要农产品有小麦、大米、鸡蛋、土豆、洋葱和荞麦等。另一方面,疫情造成不少国家的农产品,因人手不够和供应链出现问题,无法及时收获并运出,烂在了农田里。

世界是否面临粮荒?4月21日,20国集团(G20)农业部长开了网上临时会议,讨论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及其供应链稳定,会后发布了公报。公报称,G20农业部长一致认可AMIS(农业市场信息系统)的评估结果,即眼下全球粮食供给充足,粮食市场可保持平衡。但农业部长们强调,各国因新冠病毒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必须透明到位,以防止不必要的供应链断裂;不合理的限制性措施,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上的食品价格过度波动,威胁到世界相当数量人口的粮食安全和营养,尤其是生活在粮食安全低下环境里的脆弱群体。

然而,这个公报未能解燃眉之急,各国依旧实行限制出口措施,舆论界的导向,也依旧让世人担心粮荒的发生,下意识地囤积粮食。而囤粮之举,堪比火上加油。

关于粮食,欧洲情况如何?窥一斑见全豹,来看看中欧小国奥地利。奥地利的农产品不少,但数据分析表明,自给自足的并不多。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方面,植物油仅有21%,菜籽油仅达45%,蜂蜜只有41%,自产水果只有27%,蔬菜也只有56%,禽类仅达67%,阿尔卑斯山随处可见的奶牛,只能提供71%的黄油。比较理想的,是豆类和谷类等基本口粮,前者达80%,后者达86%;还有自产土豆,达78%,自产鸡蛋达81%。

作为基本口粮,豆类、谷类和土豆还有较大浮动空间。如果逢到丰收年,或国家宏观调控一下,则基本可以满足100%的市场需求。但奥地利没有自产大米,全靠意大利、泰国和土耳其等国进口。食用油、海产品、水果、鸡蛋、可可粉、咖啡和榛子等,还有很多半成品,也都十分依赖进口,这些不是奢侈品,是奥地利人日常食物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在农产品问题上,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即粮食生产的恶性循坏。在奥地利,只有20%的谷类用于人类口粮,80%用于工业饲料和燃料。这个比例,触目惊心。再看机械化程度超高的德国,其谷类产品的50%,也用于饲料,喂养2亿多头养殖牲口。

德国是欧盟第四大农业生产国,但德国也有很多农产品和食品依靠进口,如牛奶和奶制品、肉类鱼类,以及水果蔬菜等。欧盟国家都有依赖进口的农产品和食品。德国农业部有言:国际贸易是全球优良生活品质的钥匙,没有国际商贸,人们的生活水准会大幅度下降;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会小得多,物价会高得多;而规则越透明,路障越少,商贸则越好。此次的G20网上特别会议,农业部长们也都承诺密切合作,采取具体行动,以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的持续流通。但持续流通造成的环保问题,是当务之急,应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全球化的脚步,对农产品交易很关键,但粮荒是否会有,更多要看农产品的走向。如果工业饲料的需求量一如既往,很多国家的谷类作物,继续小比例留给人类食用,大多数交由工业养殖畜类,则要么人类可能面临粮荒,要么那些可怜的畜类难以为继。现代科技下的农业,谷物丰登,滋养人类,完全没问题,关键看环保是否成为人类活动的坐标。

新冠病毒迫使全球化供应链节节断裂,农民们是遭殃的。但同时,一个问号浮出了水面:人类是否早已走火入魔?商业的贪婪,是否已令人类病入膏肓?驻足回望,人类还能走回“小国寡民”的昔日吗?奥地利是个小国,老子曾建议如此治小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又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但如今“小鲜”里的佐料,或许要进口,否则,其味不平衡,越折腾,越众口难调。

粮荒的话题,还在继续。而改变生活方式,实现环保目标,是最终解决方案。

 

作者:常晖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