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是华侨华人永恒的精神

2020-04-09 10:24评论关闭Views: 121

 huaqiao.webp

中国侨联常委、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会长陈进强指出,华侨华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华夏子孙以勤劳、智慧、诚实等优秀品格,在世界各地工作并生活着,大多数华侨华人对祖国感情深厚。

 

华侨华人的血泪谋生路

陈进强说,自古以来的华侨华人要在海外谋生真的是很艰难,这种困难一般人无法想象,路途的艰辛根本不算什么,很多华侨华人客死他乡,真正衣锦还乡的华侨华人不到百分之五。

有资料记载,在秦汉时期,中国沿海一带的居民就已经漂洋过海到各地谋生。

到了明朝、清朝时期,有更多的中国人,成群结队下南洋谋生。他们像华夏民族的“蒲公英”种子,随风播撒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生生不息。几百年来,他们早已融入各个国家,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融合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辈的华侨华人下南洋,主要都选择到印尼、新加坡、爪哇等处,虽然菲律宾群岛离中国大陆相对较近,但是当时殖民政府统治了当地,采用极端排华政策,处处限制华人入境,因此,一直到了清朝,才陆续可以到菲律宾等地区。

当时漂洋过海的方法比较落后,在没有轮船之前,都是用帆船渡海。渡海时,如果遇到风暴,则性命堪忧。老一辈的华侨华人久经磨难,才能侥幸活着到达大洋彼岸。

经过一番折腾总算到了海外,但并不是想象中的遍地黄金唾手可得,当地的殖民者都有极端种族歧视。

满清至民国阶段,有些国人被冠以“猪仔”称号,被卖到海外,承担当地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 生命和财产安全都没有保障,只是为生存而活着,也无任何地位。

海外的华侨华人还要忍受各种排华事件。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制定歧视华人的法律进行排华,也常常煽动极端的民族主义群体进行暴力排华。

当时,东南亚各国依旧是欧洲各国的殖民地,东南亚殖民地的建设很多方面要依靠华人,但是欧洲殖民者又会提防着华人把当地的商业经济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印尼,每隔几年,荷兰殖民者就会煽动土著人发起暴力事件,对华人进行抢劫和屠杀。为了便于殖民统治,不惜用各种手段牺牲华人,削弱华人的经济实力。即使到了现代,印尼还常常发生惨绝人寰的排华暴行。原因是华人勤劳,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占有席位,经济条件相对好。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了修建更多的铁路,美国需要大批劳工,当时,淘金热也正在加利福尼亚兴起,这些又苦又累的活,当地人不愿意做,美国引入了数万中国的廉价劳工修建铁路和参与淘金。

但是有些美国人极度嫉妒并仇视华工勤劳善良,想尽一切办法把华人赶出金矿。于是,很多华人去做洗碗、扫地等低收入工作,忍辱负重,随人打骂。有些州快速制定了排华法案,很多城市发动了暴力排华行动,暴徒冲进华人商店,掠夺一切,拆毁或者烧毁华人住所,许多华人甚至被残酷杀害。

背井离乡,段段凄惨史,华侨华人的出国奋斗史,其实也是一部悲惨的血泪史。

陈进强说,海外华侨华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生死关,除了殖民者的暴力统治、当地的各种排华暴乱,还有战时的全线封锁,每个时期都极其危险。

 

华侨华人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陈进强说华侨华人爱国从来不需要宣扬,他们心灵深处就爱国,说爱国也不是一种时髦,他们的爱国心从小就有。

华侨华人的爱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分支,像长江水、黄河浪连绵不绝。那么源头是什么?是华侨华人对故乡和祖国山河的爱恋。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儿女与自然抗争中凝结的精神产物。

古代中国人以农耕为主,脚下的土地是生命的依托。基于农业,诞生了中华文化。“土地图腾”“立命与土地”“入土为安”等体现了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

中华儿女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抵御外敌、保卫家园,开疆拓土、惊天动地,在历史的影响下,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和茁壮发展。

经过战火洗礼、悲欢离合的中华民族,热爱故土、爱恋祖国的情怀真挚并且源远流长。一旦远离了故土,远离祖国,远离了亲人,成为游子、海外华侨华人,这种感情会更加强烈。

乡亲同族是早期海外华侨华人增进感情、同心团结的基础,早期的华侨华人很多来自农村的同宗族。他们一起漂泊到海外,举目无亲,只有靠乡情、同族宗亲来维系之间的感情,共同缅怀祖国,思念故乡。华侨华人依赖乡土感情和宗族关系作为团结的主要力量,产生了各种同乡会以及侨团。

“唐人街”“唐山”是海外华侨华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傲视全球的鼎盛时代。唐朝以后,“唐山”是华侨华人对祖国的习惯称呼。外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华侨华人也很自豪有这个称号,“唐人街”是早期华侨华人眷恋祖国的一种民族意识。

陈进强回忆说,他的父亲1912年出生于福建龙岩的山沟里,为了更好生存下去,父亲14岁下南洋,历经艰难困苦,奋斗25年后才有经济能力回来看祖父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华侨华人不仅自己倾尽所能为振兴中华、发展家乡做贡献,而且在家庭教育方面,循循善诱,告诫子孙勿忘祖国。

陈进强说,华侨学校的中文课程是他父亲创办的,父亲希望当地的华侨华人都能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中文课的教材与国内教材一样,基本是革命故事。父亲的待人宽和、诚信经商对自己影响极大,父亲不仅言传爱国文化,更注重身教,从小就给他讲祖国情况,并对祖国不遗余力地资助。

像陈进强父亲一样的华侨华人有很多,虽然远走他乡,心依然是中国心,这种精神一直在海内外华侨华人的血液中循环流淌,在心中烙下不灭的印记。

家庭教育是老一辈华侨教育子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从孩子小时候开始,父辈华侨就教他们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汉字,用剪刀剪纸,在操场放风筝等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技能或者活动。

老华侨华人创造机会,让孩子看中国水墨画、中国历史书籍等,很多家庭也教孩子背诵唐诗宋词等,让孩子知道岳飞、文天祥等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给孩子讲中华民族“忠、孝、仁、义”的故事。陈进强说父亲一直热爱祖国,他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从小接受的是红色教育,看的是爱国电影、爱国书籍,例如《红岩》《青春之歌》等等。

 

前辈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怀

陈进强说华侨华人从很多年前来到海外,目睹满清晚期的腐败、北洋军阀的混战、日本残暴侵略中国等中国近代史,希望有一个富强的祖国,老华侨华人在海外体会最深,这是几代华侨的梦想。
一、辛亥革命时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终结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皇帝专制制度,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诞生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海外华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早年成立兴中会时,他举国呼吁推翻封建专制,但是被封建皇帝压迫千年的中华民族,并没有多少回应者,只有两名华侨邓荫南和孙眉支持。

邓荫南慷慨变卖自己的商店及农场作为起义经费,并表示壮士断腕,为国分忧。为了祖国,他从一个富翁跌回贫穷,这其中的爱国情怀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

资料统计,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首批成员20多人都是华侨。兴中会会员后来发展到300多人,海外华侨占70%以上,而其中不少华侨生活富裕,从事革命并不是生活所迫,只是他们不忘中国心。由此可见,华侨对兴中会等革命组织的成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为了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九赴日本、六次访美、六下南洋、六出欧洲,海外华侨为他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均鼎力相助,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起义也都得到了海外华侨的竭力相助。

据统计,革命期间,海外华侨华人捐款总数约达700—800万元,其中大部分是义捐。虽然革命组织发了一些债券,但是持有债券的广大华侨并不要求一定兑现,他们的义捐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经济保障。

还有很多侨胞为了革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在革命党人组织实施的20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中,有10多次的核心参与者是海外华侨。广州黄花岗起义主要力量也是来自海外华侨,在激烈战斗中牺牲的86人中,华侨烈士有31位。
二、抗日战争时期

除了辛亥革命,为了帮助中国抵御日寇的侵略,华侨华人一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据国民党财政部资料统计,约43%的抗日军费来自华侨,捐款额超13亿元(国币,下同),汇回国内约95亿元侨汇;认购公债约11亿元,约占国民政府战时发行公债总额的三分之一。数量繁多的飞机、枪支、弹药、药品、生活用品等各类物资,载着华侨的赤诚爱国心,源源不绝运往中国的抗日战场。战后政府一直未偿还华侨的公债。

除了捐资捐物,很多爱国华侨放弃了优渥的国外生活条件,亲赴战场,不畏牺牲,共御外敌。当时中国的空军极为落后,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地的华侨飞行员先后回国,冒着生命危险,成为中国空军新的作战主力,全国约四分之三的歼击机飞行员均是华侨。

美国军官陈纳德麾下的“飞虎队”,吸引了大批美籍华裔投军从戎。他们远渡重洋,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肩负着穿越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的运输任务,运送了大量物资支持抗战,并成为日本在华空军的主要对手,击落众多日本敌机,消灭了日军大量的坦克、车辆、舰船和地面部队。“飞虎队”自己也伤亡惨重,很多华裔飞行员为国捐躯,长眠在中国战场。

1938年10月后,日军切断了中国东南的海陆交通,中国又新开辟了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抗日物资的唯一一条骨干线路。这条运输线也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日军派出飞机疯狂轰炸,3200名华侨华人机工(占所有司机和修理工的50%以上),用生命保卫着这条“抗战生命线”,很多护路战士长眠在公路两旁。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的抗战,也是华侨华人爱国的最好表现,这种爱国精神也激励着全球的亿万华夏子孙。

 

 

老华侨华人为新中国添砖加瓦

陈进强说华侨华人就算到了80岁,依然爱国。

“红军吃皮带、啃草根翻过雪山、爬过草地,经过人迹罕至的无人区,饥饿、困苦、病痛,部队成员的体力均达到极限。长征漫漫,极其充满危险,完全靠一双腿在高山、大川、沼泽和荒漠之中行走。”

这是描述红军艰苦长征的场景。红军万里长征队伍中也有华侨,有缅甸、菲律宾、新加坡归侨等等,有的成为了各级领导,有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为了祖国的复兴,艰苦奋斗、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他们的贡献一样永垂不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压迫百多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陈进强说大部分老一辈华侨华人被新中国所吸引,非常拥护新中国,在海外都欢欣鼓舞,扬眉吐气,无比地自豪和快乐。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七十年前,在异国他乡升新中国国旗,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甚至要躲避警察的抓捕,那个时候升起五星红旗的人,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当地人,都是爱国华侨华人。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应尽力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

陈进强回忆说在五六十年代,很多升国旗的老一辈华侨已经年老或去世,但是像他这一代的老华侨当时正年轻,他们一直有爱国情怀,所以就回国了。

据统计,建国后5年内,回国参加新中国各项建设的华侨和归国难侨的人数近18万。从1950年到1957年,华侨在国内投资兴办的企业达50多个,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进强回忆说实际上回国的时候,他们很清楚中国物质生活贫乏,很多华侨在国外已经打拼出了一些基础,回国前生活条件也比较好,但是他们宁可舍弃好的物质生活,也要回到祖国。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口号“要把青春献给祖国”,要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他们回国以后,大部分都没有在北京生活,而是分散到祖国各地。

大量海外的爱国华侨回到祖国,在各行各业为国效力。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那一代人的优秀代表,他抛弃美国大好的前程,历经磨难义无反顾回到条件艰苦的祖国。还有像钱三强、钱伟长、卢嘉锡、华罗庚等一大批著名归侨科学家,他们都对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1999年23位“两弹一星”专家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其中有21位是归国华侨或者留学生。除此之外,在归国华侨的主导下,中国在洲际火箭、正负电子对撞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很多归侨人士致力于体育、卫生、教育等领域,成为了奠基人和推动者。这些爱国华侨情系故里,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以实际行动书写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更加繁荣强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进强说:“我们从小就在在海外歌唱祖国,我们就是在歌声中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我们是唱着歌离开自己的出生地,在船上唱歌,唱得泪流满面,船离开了,送行的人也唱歌,非常激动人心。所以我们在长城,我们要歌唱,上山下乡我们也唱歌,不管在青海的高原,内蒙的戈壁,在北大荒的风雪里,在海南岛五指山,福建广东的沿海,湖南的洪灾后坝顶,都有华侨努力工作的身影和嘹亮的歌声。”

 

华侨华人支持祖国改革开放

陈进强谈到改革开放初期,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很多社团主要配合国内招商引资。因为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内很多项目找不到投资,也没有技术及管理经验,很多人想为家乡的建设提供帮助,但是都不知怎么参与,社团这时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广大侨商率先在华投资建厂,并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同时,他们也积极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有一些侨胞爱国爱家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外资的60%以上主要由侨商投资,外商在华投资企业中侨商投资企业约占70%。侨资企业不仅为中国引进了资金,还带来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工业体系在中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新侨在内的留学群体也积极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中国积极引进的海外高端科技人才中,90%至95%是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

从1994年启动引进科技人才的“百人计划”开始,政府在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大批学有所成的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从基础制造业到高端科技的各行各业,华侨华人科学家都积极参与,有力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科技全球化合作与全球产业链的布局,提升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很多海外侨胞通中博西,他们用自己所学促进中外友好合作,强有力地拓展了民间外交,推动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海外华侨华人与广大留学人员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承担起中华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为中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正是通过海外华侨华人这个载体,中华文化得到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国家举办了汉语学校或者汉语培训课程,“学汉语”“中国通”等词语越来越流行,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时期,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不忘初心,牵挂家乡的父老乡亲,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回报祖国。据官方不完全统计,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为慈善事业捐资总额已达1000亿人民币以上,国内众多的教学楼、希望小学等等均为他们所兴办或建设,热心慈善事业的侨界多位企业家入选“中国慈善榜”,中国的慈善事业从侨开始、由侨推进、由侨发展。

陈进强谈到,改革开放时期,社团起了国外华侨华人和国内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关联的纽带作用,现在中国已经开放多年,也是信息化时代了,所以不再需要社团为国外华侨牵线搭桥。我们的社团正在从另外的方面来服务会员,服务社会。

 

祖国七十华诞圆梦北京行

 

2019年,“香港侨界千人访京团”活动在北京圆满完成。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主办的这次千人活动,也是为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

陈进强说,老侨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变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远渡重洋返国学习工作,把青春贡献给了祖国,和新中国一起成长,不少人还是共和国同龄人。他们追梦一生,奋斗一生,不但无怨无悔,还以生逢中华盛世为荣为傲。他们言传身教,殷切寄望儿孙后辈继续奋斗、圆梦复兴。

后来这些老华侨迁居香港,为香港顺利回归和特区稳定繁荣又做出新贡献。陈进强说这些老华侨70岁以上的占近60%,是香港爱国爱港队伍里坚定的中流砥柱。如今这批奋斗了几十年的“港人”老了,他们有个愿望,要到首都北京再看看,老华侨的不忘初心,是真正从内心里面发出的愿望,这是一种情怀。

“香港侨界千人访京团”活动期间,千名老侨胞乘坐高铁展开访京行程,切身感受祖国现代化大工程高科技成就,畅赏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壮丽风光和祖国首都的雄伟风貌。他们参观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等地方,漫步在北海公园和王府井大街,登上长城歌唱祖国……

陈进强说:“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旅行,例如欧洲美国我们都去过,我们很多人也曾经去过北京,但我们依然想再去北京,北京是我们国家首都,对海外游子具有最大的吸引力,我们小时候在《人民画报》里看到北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很深厚的一份感情,小时候种下的感情,是对祖国和北京的深厚感情。”

陈进强介绍,为了举办“香港侨界千人访京团”活动,香港侨总的相关工作人员加班加点。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成立于1993年,由一批在香港的爱国华侨所创办。爱国、爱港、爱乡、爱侨,这“四爱”是侨总创办时立下的宗旨,侨总的会员基本是定居在香港的归侨,他们大多数是上世纪回国参与建设,然后陆续迁到香港。

陈进强介绍说,以前很多中国人如果去东南亚、美国等地,常常会先找侨社团,因为当时的社会没有保障,在侨社团可以得到互利和互相支持,华侨移民到海外都靠自己抱团,华侨社团建设是有历史的原因。香港侨总也是这个角色,有的华侨无亲无故,还靠社团给他送葬,华侨之间有什么纠纷,也是社团出来调和,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了很多社会福利,病了有公立医院,有纠纷可以通过法庭打官司,政府有退休金等,所以社团的福利功能慢慢退化,社团要跟上形势,才有意义。通过举办活动让现在的华侨紧紧团结在一起,也是侨总举办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的华侨华人爱国建港

陈进强回忆,七十年代数十万归侨与侨眷陆续从内地等迁居香港。他们赤手空拳,放下行装,咬紧牙关为生活打拼,他们融入香港社会,共同谱写了香港最辉煌的一段历史,香港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东方之珠有他们发出的一份光彩。过去数十年归侨在香港奋斗的故事,体现了人们经常称颂的自强不息的“狮子山下的精神”。

陈进强表示,新时代的香港侨总会继续为会员做好服务,真正去关心他们,实实在在帮他们,给他们带来好处。一个社团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现在要做的是团结广大的会员,保护香港。

陈进强说,上一辈华侨经历过严重的饥荒,或差点被抓壮丁,或兵荒马乱可能命都保不住,经历过太平洋战争,经历过暴力排华,百年来华侨为了生存,四处飘泊,几代人奋斗就是为了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如今这些华侨很幸运地来到香港,找到了幸福的家园,他们特别珍惜今天的生活。

陈进强强调,坚决反对“港独”及破坏香港的任何行为,反对任何“骚乱”“ 暴动”等危害香港的事件。为了自己的家园,社团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选票支持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侨界永远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柱石,是爱国建港最坚定的力量,将继续为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维护香港社会繁荣稳定贡献更大力量。

 

文:林明宇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