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疫后会反弹吗?

2020-04-02 09:50评论关闭Views: 143

香港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除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还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香港至今确诊感染数约一百多人,对比其他地方来说,疫情并不特别严重,未到一发不可收拾地步。饶是如此,不论消费抑或生产,均受疫情拖累而面临重大打击,不少行业及从业员均手停口停。一般认为,2003年SARS之后,香港由经济到楼市均大幅反弹,不少人至今还自怨自艾当年未有低位入市;若然今次疫情过去,香港又能否重温昔日美梦,守得云开见月明?

 

若无疫情持久战威胁难以月计

须知,2020年与2003年是两个时空,许多事情已不能相提并论。

首先,当时中央政府为了刺激香港经济复苏,放宽了俗称“自由行”的个人游政策,因而大大提振了香港消费市道,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今非昔比,自由行政策在港效益早就高峰已过。

数据显示,来自内地的不过夜游客,2018年尚有近7.5万人次,与2014年最高的7.6万人相差无几;可是,查对旅游消费贡献更大的过夜客,两者分别为不足14万与超过16.6万,换言之,短短几年内香港已流失近20%客源。其中,内地客过去贡献最大的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零售销货总值,已从2013年和2014年逾1000亿元的高位,大幅回落到去年只剩660亿元左右。

毕竟,内地民众出游目的地范围愈来愈广,有条件去美欧等地“血拚”,香港再非他们的旅行首选地,加上早前针对内地客的连串不友好活动,亦进一步损害香港的旅游吸引力,何况香港近年再无什么大型景点,来港购物意欲也随内地开放及削减进口关税而降低……凡此种种,均意味香港再难指望内地客一而再地振兴本地需求及经济。

此外,查2003年的SARS疫情,当时从2月下旬出现首个病例,到6月下旬世卫将香港从疫区除名,一共仅困扰了香港4个月时间。新冠肺炎在1月新春前后开始首发,至今已历3个月了;展望未来,谁又觉得疫情能够短期内结束?

特别是,疫情发展成“全球大流行”,还预示即使香港及内地的疫情好转,也要慎防从欧美等地重新输入。而且,以为疫情会像SARS般在夏季自然消散,已变得不切实际,因为连南半球正值炎夏的澳大利亚、拉丁美洲等,确诊感染人数也愈来愈多;换言之,当位处北半球的香港天气转热,病毒可能因此活跃程度减低,但它们仍将活跃于天气转冷的南半球,继而不排除再从南半球回流香港……所以,在“全球大流行”兼“全年大流行”的夹击下,出入境管制措施不见得可在中短期内放宽,未来的“封关”范围恐怕继续有增无减。

事实上,许多专家早就提醒,新冠肺炎日后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也就是说疫情影响未必是几个月的事;除非,人类自身已能够产生抗体,又或防治疫苗卒之研究成功,系列抗疫措施才有望逐步解除,但这预料至少要花一两年时间。

抗疫形同战争,没有一场战争是完全相同,而愈来愈多经验及证据显示,SARS与新冠肺炎存在很大分别——后者死亡率纵然较低,但传播力却非常之高,尤其对比当年SARS并未攻占南半球而言。可以说,今场疫战,香港未必再获自由行之类强援,更须做持久战的防控打算,且还可能面对“敌人”的南北包围、间歇袭来……

 

旅游、贸易四大支柱损其二

香港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金融、贸易、旅游、专业服务,已有两项在今次疫情受损最深。

旅游业有多凄惨?数字反映一切。随着香港针对境外旅客的“封关”及“检疫”要求愈扩愈阔,先是内地,之后日韩,现在则扩至欧美等地,除了旅客入境方面,港人出游亦大受影响,因港府向多个地方发出旅游警示,市民从相关地区回港亦要接受隔离,故此,可以预期出入境旅客人数会暴跌,。单计1月份疫情尚未“全球大流行”、且香港疫情也未流行时,旅发局数据显示访港旅客已暴泻52.7%,其中内地客跌幅高达54.2%,但吊诡的是,其他短途市场亦视港为“疫区”,韩国客居然跌了77.7%,日本、泰国、新加坡旅客跌幅也逾60%。即使欧美澳等长途客跌幅相对轻微,然而都超过30%,何况其占来港旅客数目的比率并不高,只有大概一成。到了2月份,来港旅客更暴泻96%,只剩不足20万人次,而去年上半年则有超过5000万人,差别实在惊人。至于机管局反映的出入境客运量,2月份亦大减68%,许多航空公司因此不得不削减航班;有鉴于此,员工被逼放无薪假以至停职,实属势所难免。

访港旅客人数暴跌如此,消费市场自然无法独善其身。统计处的零售销货总值反映,1月份录得跌幅21.4%;本来,随着“修例风波”的违法暴力事件已于去年下半年逐渐降温,零售销货跌幅已由10月时高峰的24.4%,逐步回落至11月的23.7%和12月的19.4%。不想疫情忽然来袭,对零售业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值得留意的是,疫情之下市民减少外出,除了超市和燃油之外,衣履、耐用品、百货公司,以至书报、眼镜等等都无一幸免,均录超过20%的跌幅,而前面提到对旅游更加敏感的奢侈品消费,更急挫了41.6%。

可悲的是,香港不单先后受到暴动、疫情两波经济打击,在此之上还有环球贸易纠纷的阴霾。

中美早前卒之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固然是个举世好消息,惟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手掀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所造成裂痕依然尚待修补。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自去年中起,全球贸易总量均呈下跌趋势,创出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长跌幅;根据世贸的货品贸易“晴雨”表,反映今年初仍会继续下跌,即使当中尚未考虑疫情因素。

诸如口罩之类物资,在疫情下理应货如轮转,就似香港也从各地大量采购口罩入境。可是,进入“全球大流行”之后,在贸易保护主义早前构筑的基础上,多国政府亦开始引入“健康保护主义”,陆续禁止口罩出境以优先保障本地人民的健康。对本地人来说,这固然是个喜讯,但对无力生产或未能生产足够口罩的地方,譬如香港及其他落后地区,却绝对是个恶梦。不过,口罩出入口对贸易总量来说,占比之小实如凤毛麟角;真正损害国际贸易的,是工厂、工人停工后的生产链断裂,不单制成品的产出及贸易输出大减,输入原材料的入口需求亦同步受到影响。早前,单单内地的工业停摆,已牵连全球各地不少生产链同时停摆,由汽车到智能手机都要延迟出货;现在,各地为了防控疫情,也仿效中国勒令工业停运,全球贸易岂不雪上加霜?生产面无法货如轮转,贸易面又何来货如轮转呢?

1月份,香港的出入口总值已分别跌了22.7%和16.4%;当然,这颇大程度是因今年春节时间跟去年不同,而导致数据有所扭曲。但问题是,内地春节停工一至两个星期,已令香港贸易大受影响;倘是受疫情影响而停工更长时间,还有可能能2月份数字跟往年一样,在季节性因素消除后大幅反弹吗?况且,时至今日,内地虽开始逐步复工,但复工生产率仍未完全恢复,不少工厂仅仅局部复工,而由于不少城市引入“封城”及“检疫”措施,部分春节时回乡的工人也未重返城市。再加上,全球产业链会进一步地压缩,香港这个国际贸易枢纽难免受到牵连。

 

倒闭裁员如覆水难收

的确,疫情总会消退,但如前所述,疫情不见得会很快消退,更重要的是,企业恐无能力在持久战里生存下来,无法苦苦撑到光明重来之日。

无论有没有生意,收入是不是归零,有些成本企业总要支付,好像人工、租金、以及利息之类。让员工放无薪假,当可纾缓企业困难,但这不过是将压力转移到员工身上,难道员工本身无供楼租楼等生活成本?况且,这个手段知易行难,总要面对道德甚至政治指摘,遭批评为“无良雇主”,而退一步讲也恐损害雇主跟雇员的关系。这个决定,绝对不容易做出。租金方面,不少“良心业主”诚有减租,但完全百分百免租的却少之又少,毕竟业主本身同样有自己的成本考虑。银行方面,多家港银容许“还息不还本”,企业亦可申请紧急融资和提高循环贷款额,但这又涉及谁为疫情埋单的问题,始终银行亦难容许长时间收入大减,尤其“还息不还本”也适用于按揭业主。说到底,长贫难顾,任何减省成本的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当企业没有收入,成本再少又有何用?更莫说减来减去,成本开支总无法归零,这在生意归零的前提下尤其难捱。

坐吃山崩,当企业倒闭了,员工裁走了,即使经济稍后复苏,相关失去了的都不见得会重新归来,就如覆水难收。以航空界为例,早年如雨后春笋的廉航,便恐沦为全球旅客大减的重灾区;当航企倒闭了,由航机到泊位使用权均没有了,它(们)大概很难在疫情退却后东山再起。

事实上,每一次经济萧条,皆导致经济大洗牌。当中有些行业尽管逆势扩张,就似今次疫情下生意大旺的外卖提供者,但更多行业及职位均会消失,失业者难免因此下流,继而不得不退而争做“外卖仔”——所谓争做,意指外卖行业实难吸纳全数失业大军。以最新去年第四季为例,单是贸易战和违法暴力示威,已令进出口贸易的就业人数按年减约10%或近4万人,零售、住宿、餐饮从业员亦减10%或逾5.5万人——试问外卖行业有能力创造10万个新饭碗吗?

按理,如斯庞大的失业大军必然推高本港失业率,但失业率期内仅从2.8%升至3.3%,升幅不算太多,一大主因是劳动人口亦同步减少,不少人干脆退出劳动市场,例如有条件退出或直接退休者;可是,倘若疫情令职位流失问题恶化,就连无条件退出市场的也陆续被裁,届时失业率升势就必更加猛烈,升幅愈来愈陡峭。事实上,贸易、旅游作为香港两大支柱产业,对就业市场贡献尤其巨大,全港现时共聘近100万人,相当于总就业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再有十万计人口失业,失业率以目前劳动人口约380万人计算,即每多3.8万人失业就会推言失业率1个百分点。

总之,我们既应继续做好抗疫工作,不要因为香港和内地的新增确诊数字下跌而掉以轻心;我们更不能低估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打击,必须做好最坏打算及最佳防范。盲目乐观地相信,香港可很快走出疫情阴霾,并如SARS时期一样快速复苏——这种“居危思安”的想法,对健康上抑或经济上的抗疫,均弊多于利。

 

 

文: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