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版的魅力能否持续

2020-01-19 09:37评论关闭Views: 48

kechaungban

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新生事物,科创板目前有350余万户投资者参与,还包括了4500家左右的机构参与者。丰厚的打新收益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另一方面提高了后续新股的IPO价格,越来越高的价格导致新股破发的日子似乎越来越近。新股破发会对科创板打新有颠覆性影响么?笔者认为很难。
科创版再引打新潮

自6月27日首只科创板股票招股以来,截止11月21日,科创板上市股票56只。目前在受理的科创板企业(剔除中止、终止审查、不予注册企业包括覆蓋备案登记受理)有150家左右。剔除中国通号(市值较大)的影响,已上市的股票平均中签金额约35万,平均涨幅约151%。按照首日卖出的打新策略来看,则合计获利约2018万,平均单只获利约36万。科创板目前有明显的超额收益,但在逐步下滑。涨幅主要集中在上市首日,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企业的首日涨幅分别为139.6%、298.2%、96.2%。从首发流通市值规模看,规模越小,涨幅越高。随着新股发行的加速,预计后续新股的涨幅会进一步降低,单只中签金额也会下降。

目前来看,一二级市场的套利空间依然存在。传统打新基金由于新股发行的节奏影响,收益已经很微薄。科创板的设立使得沉寂多时的打新基金模式又蔚然成风。从科创板发行至今的表现来看,也确实符合了大家的预期,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人参与。科创板线下发行的合格投资数量从科创板刚开始的1700家激增至4500家左右,反映了投资者对科创板打新的热情。
科创板的历史重任

科创板说白了就是个试验田,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11%,所谓的人口红利已经消耗殆尽。经历了过去2年左右的去杠杆,虽然遏制住了整体杠杆水准的快速上升,但目前债务的压力仍然很大。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银行信用体系加杠杆,推基建、推地产,那么后续系统性风险将被再次扩大。在债务融资受阻的情况下,很多人希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更好地利用股权融资管道。作为注册制发展的“试验田”,科创板将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中国的新股发行经历了诸多阶段,历来是利益纷争最严重的地方。1993年至2001年施行的是审批制度,先是证监会及其他部门分配总额度并选择企业上市,而后变为分配指标,管控一定时间内发行上市的企业数量。2001年到2004年本质上还是管控上市企业数量,只是推荐权力下放到证券公司,证监会负责审核。2004年之后,不再设置明确的新股发行上限,但是IPO排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积压依然严重。新股定价方面也是一变再变,无论是证监会直接定价、还是控制发行市盈率、募集规模等手段,一直维持着一二级市场较大的价差。2014年以后开始施行所谓双限,限制发行市盈率、限制首日涨幅。打新这种无风险套利行为存续至今,注册制某种程度上在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会终结这种打新现象。

科创板的诞生之际恰逢中美贸易纷争,以往中国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手段是政府补贴。过去几年,中央政府广泛采用了产业补贴政策,2011年以来发布且适用的补贴政策共52项,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建筑地产、制造等领域,消费服务业涉及补贴金额较少。另外,针对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补贴政策共有17项,其中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仅新能源汽车产业一项,政府补贴历年金额在60—100亿之间。但是政府补贴政策是欧美等国家与我国存在较大分歧的一个政策。我国已经主动削减了光伏产业的补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有效率的直接融资就迫在眉睫。科创板重点支持的六大领域允许亏损上市,为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打开了通路。从发行情况看,科创板公司募资额、募资成本、募资效率远优于主机板、中小创,比肩海外成熟市场,弥补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短板。
新股破发是否会终结打新模式

科创板久日新材上市第二天就破发,主机板的渝农商行上市后2周破发,主机板的麒盛科技上市后第二天即跌停,上市不到2周,涨幅仅剩下不到5%。所有这些都逼近一个终极问题,什么时候新股上市首日会破发?破发会不会终结打新无风险套利模式?

就目前来说,这种担忧尚嫌过早。新股发行有自我修正机制,这种机制的存在源自维护融资管道畅通的目的。科创板是自主定价,如果打新收益为负,则新股申购的热情会降低,这会促进新股发行价格的向下修正,保障融资管道的畅通。对于主机板来说,由于限制了市盈率进行招股,市盈率较低的一些传统行业风险会增加,其他行业的风险并不高。即便真的出现了数目较多的新股破发,为了维护融资通道的畅通,其本身也可能启动市盈率限制下修正的机制。

至于打新收益是否会被摊薄的问题,在个股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打新收益率确实在走低。特别是科创板争取年底到100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下,个股打新收益可能进一步走低。但是新股申购的收益还取决于另一个因素,即新股的数量。新股的数量很大程度抵消了打新收益摊薄的风险,至于是否可以完全抵消,取决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博弈。随着打新收益的继续摊薄以及注册制的变相开启,新股的定价研究越来越重要,闭着眼睛打新股的时代正慢慢过去。价值研究从二级市场延伸至新股市场,也会抹平一二级市场的套利区间,尽管这一天不会很快到来,相信也不会太远。

 

文/王林峰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