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中小民企信贷支持是稳增长的必选
尽管经济增长已经减速,为何迄今为止北京的政策放松仍保持谨慎?想要在稳增长和去杠杆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似乎是主要原因之一。平衡这两个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确实不易;但是,中国有一个事实上的双轨经济,以及债务不成比例地集中在其中的一部分,为解决这一矛盾指明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由两部分组成: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部门。 国有企业占公司债务总额的80%、GDP的40%以下,以及专利申请的30%以下活动。沉重的债务负担意味着国有企业将不得不继续去杠杆化。
未来几年。相比之下,私营部门不仅杠杆程度降低,而且更高效和创新。因此,我们认为,将新的信贷分配从高度倾向国有企业和房地产行业向私营部门发展的最佳方式,是降低GDP增长的信贷强度,这是去杠杆化过程的关键。
这次放宽信贷确实主要针对了私营企业部门。北京还实施了一系列混合激励措施,向私营部门提供更多银行贷款。但是,还应更多并应在将来缓解私营部门的信贷约束。例如,为私营中小型企业增加政府支持的信贷担保资金,可以大大支持银行向私营部门企业的贷款,因为目前它们仍落后于其他亚洲国家/地区担保信贷的覆蓋率和规模。这样做,首先是帮助私营部门的中小企业里面一些有发展潜力,但缺乏从金融机构获得财政支持的抵押品机构。其次是分担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使金融机构愿意为私营部门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 以日本为例,在2014财年,约有390万家私营部门中小型企业在运营,其中有36.6%(140万家)获得了政府资助的信用担保公司的担保。而中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0%。
除了增加信贷供应,我们认为恢复商业信心,对于提高私营企业的投资意愿至关重要。扭转投资放缓也是防止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
鉴于贸易战和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采取一揽子政策措施(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降低基于竞争中立原则的公司税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提振企业信心的必选。
作者:屈宏斌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