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缘何要揽炒?

2019-11-25 14:01评论关闭Views: 263

xianggangbaoluan

香港反修例风波持续,示威者的无底线抗争不断升级,所面对的经济风险愈来愈高。其中,旅游零售行业首当其冲。多达40个国家和地区对港发出旅游示警,旅发局最新数字指8月份访港旅客大挫39%,以过夜旅客计更锐减46%,加上香港市民都担心人身安全不敢外出,港铁更经常受暴徒破坏而无法如常运作;统计处数据显示,最新8月份零售业总销货价值急跌23%,跌幅之多更超越2003年SARS疫情最烈时的15%。而过去不久的“十一黄金周”,内地客更暴泻逾半,期间许多商铺还因应示威活动,不得不提早关门或全日关门,意味此“黄金周”对市场来说只有门庭冷落,并无黄金。展望未来,业界普遍对前景悲观,预料接下来的零售表现难以好转。
市场叫苦连天,以青年为主要力量的黑衣暴徒竟依然乐此不疲,继续推进所谓“揽炒”操作,亦即不惜令全港经济崩溃。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港青如斯择恶固执?难道就不知后果吗?不知道自己正在引火自焚?
赚钱三阶段:拼搏、炒卖、佛系

首先,谚语有谓“针不拮肉不知痛”,生于富裕世代的港青,生活堪称“不忧柴、不忧米”,难免会对经济萧条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狮子山下拼搏精神早就今非昔比,香港已告别山寨工厂时代,人们不再信奉以劳力换取金钱。反之,随着金融业、房地产等大旺,中产阶层大炒特炒,港青也透过门槛较低的炒卖,譬如炒卖新款智能手机、甚至炒卖运动鞋、炒卖模型等等来“揾快钱”。也就是说,刻苦耐劳已非香港核心价值,如何在短时间内低买高估才是生财之道。惟时至今日,拼搏精神、炒卖精神实也相继没落,“佛系”精神才最当时得令。新一代港青虽未至于“嫌钱腥”,但亦在仇富、仇商等心态下,不再如上几代人般看重金钱;或更准确言,他们受益于父辈的积极赚钱,多多少少“含着金钥匙出世”,好大程度已是“不劳而获”。

事实上,许多公司早就抱怨,聘请毕业生时必须小心。首先,在邀请面试时,不少已经“no show”缺席;入职后,可能工作几天亦会“no show”永久消失,由家长代为辞工,或已算稍负责任了。即使留下来稳定上班,港青亦予人一种缺乏斗志、不会争取表现、无意力争上游之感,仿佛根本不珍惜相关工作机会。有的还乐于成为“学霸”,待在大学永不毕业、永不工作,而学费当然由父母支付。若然父母资源充裕,干脆就不工作,安于“家里蹲”。近年“啃老族”愈来愈多,都是窝在家里游手好闲,甚至全日在房间打机;他们未必不曾工作,但大多工作很短时间便提早“退休”,不再揾工或上班。不少还由父母出资远走他国,享受美名为“工作假期”的悠长假期--工作时间远远短于旅游时间。迁出家庭在外居住后,可能亦由父母代缴租金,或由父母送赠一层楼。

凡此种种,正正由于他们的生活太有保障了,既没有上几代人的养家压力,好些还会反过来继续向父母要零用钱、补贴生活费。所谓“佛系”,即指港青对“工作”是随遇而安,“生(有工作)亦何哀,死(无工作)亦何悲”,连自己的工作都不珍惜,又何来珍惜他人的工作呢?经济向来重视生产,以及资源的有无与交易;在港青资源丰饶的前提下,他们固然有条件不事生产,经济二字亦显然“离地”--对没有经济及生产概念的人谈经济、谈生产,无异于对牛弹琴。

尤其是,年纪较轻的港青,亦未经历过2003年SARS疫情以至1998年金融风暴--2008年金融海啸香港仅现短暂衰退;十多廿年前香港人的困乏画面,包括不少人不得不自杀等,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陌生,更莫说有何切肤之痛。
被教育与舆论荼毒

毕了业的港青对“揽炒”毫无感觉、毫不反感,尚处学校、仍未真正接触社会的中学生以至大学生,自然更加不知何谓痛楚。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他们的低层需求已由父母照顾了。但问题是,这情况每个年代的学生皆然,为何独独今日港生却对“揽炒”麻木?这要归咎于为他们塑造赚钱、工作、以及经济等价值的教育和舆论。他们脑海所掌握的资讯,不是来自一手亲身经历,而只能透过相关二手媒介。

首先,反建制的“黄媒”动辄将香港形势描得有多黑,教师由于长年在学校工作、跟外面社会脱节,故亦倚重及倾向相信二手媒介的抹黑描述,眼镜因而渐渐变成“黄色”(其余跟外面社会较少接触的行业,俱是类似处境),堪称“里应外合”。即使香港经济大好,竞争力、自由度等指标均在世界名列前茅,仍无改“黄媒”把香港描述为第三世界般存在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问题。至于相信该些黄媒的“黄丝教师”,亦透过通识科目等,将相关“黄色”材料化为教材,向学生错误灌输了失察的讯息。

当然,楼价居高不下,确然令人望楼兴叹;不过,学生们对此真个感受深刻吗?而事实上,香港人又真个无法安居吗?至少,举目所见便没有露宿者满街。只要有份正常工作,要找个地方栖息,有瓦遮头,绝对不成问题。至于社会流动方面,以今年中的失业率数据衡量,15岁至19岁的失业率为10.2%,20岁至24岁为7.5%,总的15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为7.8%,数字实在难以言高,而且比经合组织去年平均的11.1%优胜得多,更远胜一众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西班牙的34.4%、意大利的32.2%、法国的20.8%,以至欧盟平均的15.2%。再加上,香港24岁至29岁的失业率仅为3.9%,而2016年的中期人口统计更反映,25岁至34岁年龄组有53.5%的月工资超过1.5万元,相对于同期全港工资中位数的1.6万元,显见青年人的工资并没跑输。反过来看,港青只消工作十年左右,基本已够攀升至社会的收入中层。由是观之,谁说青年人缺乏上流机会?

所谓“生于乱世”,正是“黄媒”及反对派经常高喊的口号。然而,事实证明,香港本来一片升平,根本不存在什么“乱世”,市民的工作机会、整体收入等亦随GDP增长而水涨船高。只可惜,相关“乱世”却由港青自己一手促成了……如果说,因为港青缺乏机遇,所以就要革命;那么,环顾欧洲各个民主国家,岂不更应进行乱世革命?这个因果关系显然是不成立的。
不切实际与仇多于爱

把香港描黑之后,反建制的“黄媒”还进一步煽动学生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学生们往往想法单纯,脑海中只有理想世界,底因正是他们没有“包袱”,既未体验现实,也不用管现实。好像儿童的卡通片、青少年的动漫,世界观都只有正邪二元,没有现世那么复杂,此外亦无谈什么经济基础,不事生产都可生活生存,以致破坏经济、打烂市民饭碗之类,就难免不列入港青考虑清单。理想主义不是不好,只是不能不顾现实,并发展到居然否定现实,只知建设理想中的完美世界,而不知自己正在破坏什么。过去,许多学生运动诚令世界进步了,惟此不代表为了追求理想而罔顾一切。始终,任何理想脱离了现实,不过是空想、幻想、妄想罢了。一个经济萧条、生产低迷的新世界,肯定不是理想的、完美的世界。

浪漫主义亦跟理想主义相辅相成。现在“黄媒”将违法暴力行为极尽美化之能事,将暴徒说成是“义士”,他们被捕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理想)云云,背后亦有一幕又一幕“舍己为人”的“可歌可泣”故事。然而,暴徒真个是“为民请命”吗?市民是否同意他们施暴?有否民主授权他们作恶?认不认同他们背后理念?凡此种种,暴徒仿佛都“监人乃后”,假设了市民都支持他们;惟事实上,主流民意却是深表非议,尤其目睹违法暴力手段不断升级,一连串的破坏及捣乱已大大损害经济生产。暴徒一心是浪漫主义,自以为与市民“志同道合”;很遗憾,这实质是强逼市民奉命。毕竟,浪漫主义之下,暴徒所到之处,并未获得市民的夹道欢迎;反之,市民见到黑衣口罩已是避之则吉,由商场到店舖更是提早关门。试问这是哪门子的浪漫?浪漫主义为何砖头横飞、血花四溅?整场运动,没有生产、只有破坏,且仇恨多于爱……真的爱香港,会容让香港变得伤痕累累、继续沉沦下去?

说到底,从回归前开始,“黄媒”已进行了超过廿年的政治宣传及“洗脑”工程。今日香港窘困,不是一时偶然所致,而是“黄营”长年累月的经营结果。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要令港青明白“揽炒”、告别“揽炒”,肯定离不开要令他们明白个中祸害。单靠为港青增辟发展出路,包括为赴“大湾区”发展拆墙松绑等等,纯粹以政策措施入手是不足够的;因为,对尚处求学阶段、未能真正获益的学生来说,亦要做好教育及宣传工作,现实及思想两方面的影响必须双轨并行。

始终,金钱或是万恶根源,但无钱却是万万不能;人要生存生活,肯定不能脱离生产,也肯定不能忍受“揽炒”。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