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2019年第3期总编手记:从良渚古城申遗成功说开去

2019-09-25 14:31评论关闭Views: 43

 liangzhu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往哪儿去”,被人们称为人类“终极三问”。

1897年,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用这“三问”命名了自己的一幅男女裸画。这位半路出家的三流画家在太平洋孤岛塔西提的热带丛林里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从而诞生的这一作品,终于使名不见经传的他一举成名。而让他出名的并不是其画作有多出色,而是他为该画取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名字。以当今的标准衡量,大有“标题党”的嫌疑。

但是,从高更出名的经历可以看出,“从哪儿来,往哪儿去”这个千古哲学命题,对人类始终有着巨大的探究诱力。它困扰了人类数千年,也依然吸引著各国科学家孜孜以求地为之探索。长期以来,追寻民族起源一直是各国的热门学科,专家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致力于找到本国和本民族远古历史的证据。

今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位居世界首位。良渚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得到了世界认可。长期以来,中国五千年历史并未得到国际上的一致承认。国外认为中华文明应从甲骨文的商代算起,由此也就3500年左右。而良渚古城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确凿的科学支撑。因此,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意义不言而喻。

考古是一门实证性极强的科学,它以“硬碰硬”的出土文物考证“最真实”的历史。它可以证明一个民族的来历、一个国家的起源,再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原貌。人们之所以热衷民族起源的探究,是因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越有利于增强这个民族的统一性、自信心和凝聚力。因此,考古学受到统治者的普遍重视。很多国家把考古发现写入教科书,通过各种方式广泛传播本民族的悠久历史,而这一切的目的正是在于增强民族认同,提高民族意识。

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历史记载,也可以改变历史记载,进而影响人们的历史观。在中国,正是考古发现才使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早已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从此,“史前史”的概念被引入了历史书写,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被称为“史前期”。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为中国人种的本土起源提供了实证依据,揭示了中国历史的悠久。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将中国史前文化拉长了数万年。它让世界了解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可以说,良渚文化为中国民族国家的种族身份提供了一份新的“出身证明”。良渚古城是作为中华史前文明遗址申遗成功,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史前文明的认可,也说明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向前有了大大延伸,并得到世界认可。

良渚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虽然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具有标志性意义,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我们不应以此作为滋生民族主义情绪的理由。正是基于考古发现对提升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助推作用,一些国家曾经出现夸大甚至伪造考古发现的事件,有的相邻国家还为争夺文化遗产而产生争执,有的国家将考古发现用作推行民族主义的工具。这些教训都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中国悠久而古老的历史已被众多考古发现所证实,并得到世界公认,我们没有必要因此而鄙视历史不如我们悠久的民族。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文明理念去打动、影响世界。
文 胡后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