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面变弱,港经济堪忧

2019-08-28 14:40评论关闭Views: 118

 xgjj

美国加息周期提早结束,旋即开启新的减息周期。然而,香港息口又再分道扬镳,继早前美息狂加、港息不变后,现在情况则可能是美息下向、港息反而掉头上升。事实上,最近港元拆息便不断飙高,1个月拆息由年初新春假期后的1厘左右,大幅攀至半年后逼近3厘水平,短短半年间的升幅多达200点子。市场一般相信,即使美国年内减息2次或0.5厘,港息不单止不会追随,更可能于年底前上调最优惠利率(P)。
汇升息升 流入量不敌流出量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和美国的货币政策理应一致。不过,联汇所挂的始终是汇价而非息率,亦即确保每1美元兑港元维持在7.75至7.85范围内;当中,前者是按资金流向而定,后者则视乎银行体系资金多寡。

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放宽币策,导致大量资金涌入香港,既刺激港元升至7.75的强方兑换水平,利率亦在银行水浸下随之调低。2014年美国开始退市,此前来港资金却未见回回流,毕竟香港经济形势较好、投资价值亦比其他地方高,到2015年底美联储进一步重启加息,资金还是选择恋栈香江,半年后港元1个月拆息还是低至0.25厘,出现美息港息不同步现象。直至2017年尾,由于港美息差持续扩大,资金才慢慢从香港流走,港汇逐渐偏向7.85的弱方兑换保证,金管局还不得不入市干预;至此,港元拆息方开始随之上升,惟当时美国已经加息5次。在美国卒之重新减息以前,美息已累加8次之多,亦即上调了200点子,但整个过程里,香港最优惠利率才上调了12.5点子。

近期港元拆息抽升,情况却与2017年尾至2019年初状况不同。最主要的,乃港汇弱势不再,自今年3月金管局连番入市支持港汇之后,港汇从5月底起便偏离7.85的弱方兑换水平,到7月时更升穿了7.8关口,稍稍侧向强方兑换水平方面。理论上言,港汇升值反映更多美元换转港元,但问题是,查银行体系结余数据,却由2017年中多达2600亿港元,锐降至2019年中只剩500多亿港元。换言之,尽管海外资金明显流入了,为何银行体系内的资金却不增反减,以致拆息则反向的不跌反升,出现“汇升息升”异象?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短期和长期因素。一来,7月份是半年结时间,银行须要额外预留扣起更多资金;二来,许多上市公司同月须要派息,也刺激了市场上的资金需求;三来,全球最大啤酒商百威在港上市,这既是今年以来香港最大型招股活动,约700亿元的集资额更是香港史上第五大新股,其冻资程度之深更是可想而知(即使在上市前一刻宣布搁置上市)。其实,这段时间港汇之所以上升,颇大程度与热钱涌入抽新股有关;只不过,资金从银行体系流走的规模,却比游资从海外流入的量更大,是故拆息才会全面上扬。毕竟,如果香港银行体系本身资金充裕,拆息必然不为所动;但当结余减少已成趋势,而资金需求又那么旺盛,拆息就难免大幅抽升了。
大型新股抽水 银行水浸不再

的确,在银行体系结余愈来愈少的基础上,即使IPO活动结束、冻结资金回流市场,港元拆息充其量只会大涨小回,不虞重返旧日低位。尤其是,阿里巴巴计划第三季度来港二次上市,集资额且料高达200亿美元,即是超过1500亿港元,规模可能倍高于百威;不难想象,银行体系届时又必面对庞大资金压力,拆息势将再次大幅攀升。所以,市场人士均预期,今年内1个月拆息难以显著回落到2厘之下;由于资金成本高企,银行甚至可能上调最优惠利率。

银行早为资金趋紧未雨绸缪,争相透过高息定存来吸纳存款,息率且愈来愈高、愈来愈夸张。最匪夷所思的,乃招商永隆银行竟推出1个月5厘的定存优惠--亦即是说,比较同业间1个月拆借成本只消2厘左右,该行居然愿意多付200点子的息差向存户索取资金!再看看3个月定存,招银信银国际的3.8厘息、大新银行的3厘息、以及集友银行的2.56厘,同样亦较同业间3个月拆息为高。另外,星展银行3个月定存息率纵然较低,只有2.25厘,但却高于该行人民币同期定存的2.05厘。凡此种种,均高度凸显了银行港元资金何其短缺,不得不以极高成本来吸纳存款,这尤其见诸中小型银行。事实上,就连汇丰等大型银行,最近也接连提高了定存息率,不过息率不及上述银行丰厚罢了。

息率向上,对香港经济有何影响?根据供求理论,资金成本上升,肯定会压抑贷款需求,继而损害投资意欲及经济增长。金管局最新数据显示,本地贷款及M3增幅自2017年尾拾级而下,按年增幅由此前高约20%,逐步降至5月份少于5%;参照上文的拆息发展,息率趋升的时段刚好跟贷款及M3增长下跌的一致,说明利率提高的确压抑了贷款需求。值得留意的是,贷款虽然减少,但如前所述,银行体系内的存款减幅更大,即使外资流入增多也于事无补。根据金管局统计的贷存比率,港元贷存比率亦由2017年初的75%,升至现时贴近88%;个中原因,正是分母(存款)缩小,而非分子(贷款)增大。不难预期,香港经济的下行压力,将随资金状况而逐步增大。
港楼无理逞强 风险大回报小

吊诡的是,楼市相关贷款却继续逞强,连带楼价租金亦不断向上冲高。香港住宅相关的新取用贷款,过去两年便没什么重大变化,不似整体贷款受累拆息上升而减少。差饷物业估价署的研究亦指,楼价指数自去年下半年的调整之后,今年初已经重拾升轨,甚至创出了新的历史高峰。也就是说,息口趋升几乎没对楼市带来任何压抑作用。

因为,过去住宅按揭多是采取“双轨制”,一方面跟拆息挂钩,息率约为H+1.3厘(H即是1个月拆息),但另一方面,当息率升至封顶上限,按揭供款就不会再增,而这条界线一般订于P-2.65厘(现时P介乎5.125厘至5.5厘)。所以,即使近期1个月拆息(H)不断上升,只要息率达到封顶上限、最优惠利率(P)又始终维持不变,供楼人士的负担都不会增加。随着政府锐意打击投资投机客,香港楼市好大程度已回归用家主导;如果上车客计好数,确保有能力承担首期和供楼,其置业需求就不受拆息上升影响。

然而,息口影响不单在于供楼负担,也会直接影响物业投资价值。如图四示,过去租金升幅明显远远跑输楼价,故官方数字指,把物业放租的回报率已降到2.1%至2.5%。众所周知,风险与回报呈反比关系--当基本零风险的定存都能带来2厘、3厘甚至5厘的年率化回报,试问聪明钱又为何要墨守成“亏”,坚持投资于风险大而又回报小的住宅呢?一旦楼价掉头向下,连升值回报都归零,肯定会形成一股由投资者带动的住宅抛售潮,届时楼价的回调速度或许很快。更何况,市场一般预料,今年内最优惠利率势必上调,意味楼价下行压力难免与日俱增。事实上,当投资恒指的股息收益率已近4%,投资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更逾5%,就连偏爱砖头的香港人,不少亦已放弃香港转投海外房屋市场,从而追求更佳的投资回报……凡此种种,香港楼市又岂会一再“只升不跌”?

税务局较贴市的数据便显示,最新6月份的“辣招”税收全面下跌,针对短期投机炒卖的“额外印花税”、针对非本地买家的“买家印花税”、以及针对第二套房以上的“从价印花税”,均按月大减了两至三成,重返今年初的水平,多少透视物业市场正在酝酿变化,非自住用的投资需求已“舍楼他投”。而土地注册处的统计更指,同期住宅楼宇买卖合约数目且急挫四成之多,6月份数字只有4600多宗,明显低于12个月移动平均数的6300多宗,显示所谓楼价抢高份属“干升”,缺乏成交配合。
联汇缺点:或现“市差息升”

联汇的最大缺点,乃变相令香港放弃本身币策,不能根据经济表现来自我调节。金融危机后资金涌港,楼价如火箭般飙升,当时香港利率理应上调,而非随美息向下;展望将来,当美息又再下调,港息却很可能不跌反升,这势必又为香港经济带来新的挑战。

毕竟,现在香港经济正面临不轻下行风险,置身于中美贸易纠纷的风眼区,不论零售抑或出口都表现疲弱,港大还下调了香港今年经济增长预测,由年初料增2.8%大削至1.8%,增幅远低于去年的3%。若然《逃犯条例》修例风波没完没了,游行示威活动无日无之,则势必令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也莫说美国一旦趁机祭出“香港牌”修改《香港关系法》,更将动摇香港赖以成功的自由港地位……

昔日,资金尚且恋栈香江、觊觎这块宝地的投资机会;倘若投资香港的回报不再诱人,港元跟美元的息差就难再维持,资金回流美元套息的速度势将加快,不排除最优惠利率亦会加快滞后追回。那时候,经济差遇上利息升,若然楼市再有什么风吹草动,香港前途肯定堪虞。当然,美国踏入减息周期,多少能够纾缓香港中长期的加息及经济下行压力,但短期内则难免动荡;至少,要想楼市受惠减息而复制此前升势,机会肯定相当渺茫。

总的来说,香港资金及息口正在酝酿大变,经济也肯定会随之联动。在《逃犯条例》“寿终正寝”的前提下,相关政争内耗亦好应“寿终正寝”,好使大家将焦点回归到经济民生方面--毫无疑问,这才是香港未来的挑战所在。继续费心力于一个“已死”的“假想敌”干嘛?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