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2019年第2期总编手记:架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2019-06-21 09:46评论关闭Views: 87

xian

走进今日西安城,如果来到购物中心,或餐馆酒吧,你体验到的无疑是不亚于中国其他城市的现代性和时尚性;如来到长安塔、大唐芙蓉园和遍布西安的一个个博物馆,你会恍惚在与“大唐盛世”进行时空穿梭。访问西安的中外专家都认为,西安的城市建设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典范。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西安没有失去古都文化的底蕴,依然以盛唐的气派雄姿展示在世人面前。而这一切的实现,杰出的建筑大师张锦秋功不可没,她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西安,也为传承现代建筑的“中国风”树立了标杆。本期《东方文化》有幸采访到极少在媒体露面的张锦秋院士,与读者一起分享她对建筑艺术、对事业追求、对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的现代化进程让中国日新月异,推土机和大吊车成为最典型的城市景象。然而,在改变城市旧貌的同时,许许多多的传统建筑变为推土机下的碎砖瓦,古都古城的痕迹在逐渐消失。摩天大楼、水泥森林、玻璃幕墙成为中国城市风貌的写照。漫步在商业中心,到处流淌著灯红酒绿的现代气息,精致的商品橱窗,五光十色的灯饰,把城市装点得异常妖娆和华丽,迷漫在空气中的酒精味和曼妙的音乐似乎成了中国现代城市的“标配”。在中国,似乎一个城市的“洋气”越足,就被认为越现代,也越受到追捧。

城市化的浪潮还为“建设乱象”提供了实践平台。近几十年来,在中国不少城市,出现了大量怪异建筑,以致有人将中国称之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建筑博物馆”。这些怪诞建筑虽然给人以视觉冲击,但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有的建筑师为了扬名,故意违反普世的审美标准,将建筑设计得丑陋无比,虽然博得了眼球,但却留下了笑柄,也浪费了公共资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砖石的史书。建筑除了能满足实用功能上的需求,如居住、办公、艺术表演、体育比赛等等,还有两大重要功能:一是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好的建筑实际上是一件永恒的艺术品,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水准,标志着一座城市的灵魂。有时,人们能记住一座建筑,却不一定能记住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名称。二是能见证历史,无论是宫殿、园林、寺庙、教堂,还是剧院、博物馆、纪念碑,无不凝聚著不同的历史辉煌或苦难,见证著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

说得严重一点,如果在建筑上不能继承传统,便意味着割断历史。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条老街和几座古老的建筑,犹如一具丧失血肉脉络的躯体。但是,老街和古宅不可能永世长存,好在我们的建筑师们和规划师们可以担当起传承历史的重任。我们一方面在城市改造时不能一味地“破旧立新”,将一切旧的全部推倒,而要做到“能保护的尽量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实施改造。另一方面,在设计新的建筑时,更要将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作为重要元素,并将其溶入到新的建筑之中。

建筑是最直观的文化传播者。如果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能够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么,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统就会世代相传,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不至于失去传统文化的薰染和滋养,国外访客来到中国也不至于分不清身处中国还是西方某国。
文:胡后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