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竞渡时,端午话龙舟

2019-06-05 14:34评论关闭Views: 227

longzhou

五月五,过端午。划龙舟,敲锣鼓。江面火热,龙舟艘艘,鸣枪出水,苍龙争流,击鼓奋楫者先,已延续两千多年的龙舟竞渡,今日又将上演。

划龙舟,又称扒龙舟、赛龙舟、龙舟竞渡等等,是我国民间一项传统水上群体娱乐活动。龙舟竞渡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百越龙图腾祭祀,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相传南方百越一族的百越部族以“龙”为图腾,认为龙是自己的祖先。每年天地纯阳正气极盛的重午日,百越人就会举行龙图腾祭祀,认为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龙气旺盛。在《易经•乾卦》中有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习俗,龙舟(隐寓苍龙七宿)、粽子(隐寓主星心宿二)皆与龙有关。

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汨罗江。楚国百姓闻之哀痛异常,纷纷划起船,争先恐后地在江上寻找他的真身,但追至洞庭湖仍不见踪迹。之后,每年的五月五,人们便划起龙舟驱散江鱼,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853年,为抵御太平军,曾国藩赤手空拳组建湘军。建湘军要有陆军还要有水师,有水师就要有战船,对战船毫无经验的曾国藩便找来湖南全省的能工巧匠商议造船,却无人会造。既然无人,曾国藩只好亲自上阵。当时湖南湖北赛龙舟风气正盛,曾国藩认为“最为迅捷”,便命人以龙舟为制,造了一批“曾氏战船”。曾国藩说:“因思两湖旧俗,五日龙舟竞渡,最为迅捷。短桡长桨,如鸟之飞。此人力可以为主者,不尽关乎风力水力也。遂决计仿竞渡之舟,以为战船。” “曾氏战船”仿制成功,但下水后船身容易倾覆,根本打不了仗,曾国藩又费尽周折改造战船。他参考了广东快蟹船和舢板船的大概式样,与工匠反复研究,“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不惮再三更制以极其精”,终于建造出战船,组建成十营水师。虽然“曾氏战船”以失败告终,但龙舟的“短桡长桨,如鸟之飞”,是曾国藩对龙舟制造这门千年来不断改进创新的古老技艺的充分肯定。

在宁波庆安会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它就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沉船——唐代龙舟,被文物部门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龙舟的船身由一条红松木制作而成,总长11.5米、型宽0.95米、型深0.35米,除装饰的龙头、尾部残缺,整体保存相对完整。龙舟船身上还很多间隔均匀的小孔,就是竞渡者船舷划桨的托架安装点。昔日的独木龙舟以轻便著称,追求速度,舟体重量0.711吨,排水量1.862吨。以载重量1.51吨分析,当时的龙舟可以承载17人,每个竞渡者的体重大约是120斤左右,两两交叉相坐,船身还留有一定的储备浮力。这艘龙舟的发现,说明早在唐朝,宁波就已有了划龙舟的民俗。龙船的整体构造,也反映了宁波造船技术的高超。

宁波是古代贸易通商重地,造船业发达,宋朝尤盛。从宋朝开始,这里就设有“造船官”监管船务,船场总部就设在今天的战船街。宁波成为了当时中国建造海船的最重要基地,史称“四明船场”或“明州船场”。

到了清代,造船场仍在沿用,清人徐兆昺撰写的《四明谈助》中记载:“今之船厂,或即宋船场也。大舰陈于江涂,灰、油麻、铁杂作纷营……凡巡洋营船,皆出于此,宁绍台道掌其事。”

今天的战船街,仍依稀残留着旧日的痕迹,诉说着这里曾经发达繁盛的风貌。

龙舟制作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现如今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条龙舟,可以拆解为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一般情况下,龙身先造,并在两侧预留位置安装龙头和龙尾。从造龙舟的开木算起,一条龙舟大约需经选底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转水、做大旁、做横挡、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上桐油灰、刨光、涂清漆等数道复杂工序,同时还要对龙船尺寸、船身最佳弧度、浮力、行船阻力等方面准确把握。

民国之前龙舟制作用料主要是格木,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重,舟行时阻力较大。民国以后到20世纪末龙舟制作用料主要是松木,船身重量减轻,船速有所提高。近十多年来,龙舟由松木又改成杉木,虽然杉木不及松木耐力,但重量更轻,成舟吃水浅,舟速更快。还有的地方传统龙舟多以坤甸木做主材,其木可在水里长年不腐,非常适合常年泡水的龙舟。今天的标准赛龙舟多为玻璃钢化合物为材质,质轻而硬、机械强度高,更耐腐蚀。

龙头龙尾是龙舟的点睛之笔,它的制作在传统木雕手法上,充分结合线条刻画技巧,以营造龙头龙尾造型的立体动感效果,精致雕刻融合艳丽色彩,使龙舟一下子鲜活威猛,中国气派呼之欲出,江面上大放异彩。

“长江百里浓于醅。龙舟两两争喧豗。”五月五赛龙舟经数千年演变,龙舟的龙之化身、民俗艺术之美、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的精神象征,吸引着江边无数观众翘足以待,这一日又是“守定龙舟看不归”。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