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订《逃犯条例》看香港政治化困局

2019-06-05 14:13评论关闭Views: 93

xgt

香港政府提出修订《逃犯条例》堵塞漏洞,令严重罪犯不能逃避法律制裁。修订草案4月3日已经在立法会完成首读及二读,正式启动修订《逃犯条例》程序。不过有关修订的争议并没有平息,反对的声音不低,而且极有可能会愈演愈烈。当中有对条例内容不清而引发的质疑,也有利益团体从自身角度出发的算计,最主要的,是有些人将之视为发动政治斗争的机会,为反而反,充满“阴谋论”,让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因染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变得错综复杂,社会甚至可能因为修订条例导致再度出现严重的分歧和对抗。事件说明香港政治基本矛盾依然尖锐,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激化,酿成争斗,这对特区政府的管治和施政是极大考验。

此次政府修订《逃犯条例》,是由一宗港女在台被谋杀案引发。案中疑犯潜逃回港,藉空子避过法律制裁,凸显香港存在的法律漏洞需要正视处理,及时将漏洞堵上,彰显法治公义。修订《逃犯条例》兹事体大,且本身涉及非常多技术性细节,大多数人了解有限,引起质疑可以理解。因此,保安局提出修订《逃犯条例》之始,已经多次向市民做出说明,释疑解虑,包括禁止政治目的的移交、必须符合双重犯罪原则、死刑不能移交、一罪不能两审、不能移交到第三地方、可申请人身保护令、可就行政长官的决定提出司法复核,以及所有个案移交的要求会受到行政机关及法院的双重把关等,对移交安排订出了种种限制。同时因应部分商界人士的顾虑,剔除原建议涉及经济部分的9项罪行,并提高移交门坎,争取更多支持。可见,在修例一事上,政府出发点是希望修订草案尽快通过,目的是完善本港司法制度,不让严重罪犯逃避法律制裁,没有其他考虑。

修订《逃犯条例》本来是简单的法律问题,可是因为移交疑犯触及香港与内地制度差异和信心问题,令公众对修例仍存在很多顾虑。本来,市民就此提出的若干疑问,政府可以通过清晰解答来处理,关键是一些人利用市民的担心,将法律问题政治化,夸大香港与内地司法差异,危言耸听,包括修例后香港便成“滥捕政治犯之缺口”、行政长官启动个案移交“只手遮天”缺乏监管、法官没有足够能力把关等不实言论大量出炉,以种种“阴谋论”及上纲上线进行攻击。甚至公然贬损香港法庭的专业能力和公信力,以恐吓市民,误导公众。这些政治动作的一大特点是先入为主,诉诸个人偏见,以揣测或假设来大肆炒作。总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使得政府修订《逃犯条例》无法单纯考虑法律角度,还要妥善处理背后涉及的敏感政治问题,对公众的游说安抚工作进行得尤为艰难。

除此之外,香港的反对力量并不满足在香港内部“发声”,亦积极寻求所谓的“外援”介入。例如有人奔赴美国就修订《逃犯条例》的事宜告状,有人到台湾与绿营政客会面,在台湾营造反对本港修例的舆论气氛。相关举动显然得到回应:美国驻港总领事唐伟康声称,若修订有关条例,美方或会多一重疑虑,更语带恐吓地指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和香港双边协议的实施,意思是此举会影响香港“单独关税区”的地位;美国商会就特区政府拟修订《逃犯条例》,向保安局局长李家超提交意见书,攻击内地司法制度和执法水平,抛出修例损害香港国际声誉论等,公开干预香港的司法独立,客观上形成里应外合的局面,令事件更趋复杂化。

以“阴谋论”看待正常的法律修订,香港反对力量见猎心喜式地挑起政斗,令修订《逃犯条例》成为烫手山芋。相信未来围绕修法的斗争将更加激烈,这考验政府管治意志和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政治手腕。惟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法律有漏洞令严重罪案疑犯可以潜逃香港“避难”,导致行凶罪犯逍遥法外,公义得不到伸张又埋下隐患,威胁本港治安及市民安全,香港岂能视而不见。就算有所谓两地司法 “相当大的差异”问题,解决办法是想办法在制度上作出保障,而不是一刀切否定修订。
作者:唐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