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用新理念铸就辉煌

2019-05-29 10:54评论关闭Views: 83

yidaiyilu

在北京隆重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倡议,旨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激活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发展潜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型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改变世界经济低迷、发展失衡以及经济秩序不公平、不合理的现状。“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历史潮流,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早期收获。但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必然削弱世界秩序主导国的全球性垄断利益,加之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暂不具备推进全球性经济合作的足够实力与经验,“一带一路”建设必然遭遇诸多挑战。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贸易畅通成绩斐然

实现贸易畅通、加强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主要方式。“一带一路”建设五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水平逐渐提高,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有7个,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有7个,正在研究建设的自贸区有3个,共覆蓋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大部分国家正在有序有效地推进贸易便利化谈判。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从贸易额和贸易占比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自沿线国家的进口则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呈现波动特征。从贸易结构看,产业间贸易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主要结构特征,显示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分工水平较高。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其中,机械与运输设备的出口额最高,占了出口总额的四成。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份额相当。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已突破10000列,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运输网络覆蓋亚欧大陆的主要区域。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建设稳步推进,跨境公路和桥梁建设总体顺利,这些都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贸易往来打下了硬件基础。

投资规模稳步增长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成就显著,不仅促进了中国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而且拉动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投资结构逐渐优化,直接投资涉及领域趋向立体化和多面化。跨境并购正在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成为“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的主要方式。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建设了113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入区4542家企业,累计投资约348.7亿美元。中国在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沿线国家创造了28.7万个就业岗位,并上缴东道国税费28.6亿美元。中国已经与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这意味着双边投资协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一定的制度共识性,其保障了“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国和被投资国的双向投资契约,进而缓解了投资者的顾虑,营造了相对较好的投资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依然存在空间与产业分布不均衡、跨境并购交易完成率较低、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赢利状况堪忧、双边投资协定保障效力不足等问题。中国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以持续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便利化程度、科学评估国企跨境并购目标、在经贸合作区实施本土化和多样化的经营模式、重构双边投资协定等方式推进中国和沿线国家在投资领域的合作。

产能合作前景光明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规模持续加大,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启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迅速,在“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均有分布,但是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而在亚洲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匈牙利,在地理上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特征。产能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东部地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主力,中西部地区潜力较大。“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与中国—中东欧“16+1”、中非产能合作形成协同发展态势。
当前“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障碍,包括:产能合作层次偏低,境外产业园区开发水平参差不齐,融资难,中国技术标准接受度不高,对外投资风险较大等问题。中国需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完善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强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管理机制;创新产能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创新投融资机制,切实解决产能合作融资难问题;鼓励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国际化战略;强化国别研究,降低产能合作风险;加强合规性能力建设,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由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产能发展经验和产能合作优势,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前景光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将重塑国际分工格局,中国将是新国际产业链“链主”。

民心相通坎坷前行

“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一种“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大家庭已由最初的64国增加为123国。“一带一路”建设已步入一个更为辉煌、也更为艰难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把“一带一路”写入党章,说明“一带一路”建设与党的理想信念高度一致。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8月27日举行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建设由最初的宏伟蓝图变成了拥有四梁八柱的大厦。这座大厦承载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寄托著广大发展中国家改造不公正、不合理世界经济秩序的希望。对这座大厦进行精装修时,需要更好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真正做到尊重国家主权和文明多样性,让每一层楼、每一个房间都能使不同文化背景和利益诉求的国家满意。在重视差异性需求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凝聚共识,让“丝路精神”、新发展观深入人心,使“一带一路”大厦既有整体和谐之美,又有差异多样之妙。
然而,中国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只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奋斗,并且还会遭遇世界经济秩序主导国的滋扰破坏。目前,很多符合“一带一路”建设新理念的优质项目尚未在国内外得到充分宣传,而某些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新理念的项目或某些项目的不完善之处却被国外媒体抓住不放,用以抹黑“一带一路”建设和印证“中国威胁论”。国内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误解与疑虑仍广泛存在,“民心相通”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短板。为解决这个问题,一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广泛的国际动员。“一带一路”已成为我国领导人高访的必谈话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机制化、专题性的主场多边外交盛事,也是一场最高端最成功的“一带一路”国际动员大会。二要解决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作用,把“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与成果研究透、宣传好。三要用新理念衡量实践成果,进而指导新实践。划分好“一带一路”项目的层次,将列入国家规划对接的“一带一路”项目作为重点,确保其真正体现“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与原则,使其发挥好示范作用,引领其他“一带一路”项目朝着正确方向前行。
作者:王晓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秘书长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