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到不为财,建湾区港须进取

2019-05-15 09:47评论关闭Views: 105

xgbh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月18日正式公布,标志着大湾区建设实现了从战略构想到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和新跨越。在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关于如何尽速落实规划纲要,更好更快推进大湾区建设的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香港作为区域发展的四大核心引擎之一,被赋予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在大湾区绝大多数重大合作平台、各类重大制度和产业创新合作等方面,都被反复提及,显示香港甚受重视。讲得直白一点,说是“大湾区发展规划”,其实目前更多是“配合香港在大湾区发展的规划”,这不单是国家发展战略所需,也是本港突破瓶颈、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契机。但有谓力不到不为财,香港能否把握机遇,善用优势,未来仍视乎各界的实际理解与落实。

自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以来,香港各界给予广泛赞誉,备受鼓舞,但也出现一些反对声音。有人质疑“被规划”,亦有人忧虑“香港被抢资源”,例如《纲要》提出容许本港私家医生到内地执业等,即触动了部分人担心“抢人手争医护”的神经,认为香港未享其利,利益先受损。这种负面心态和思维,若不妥善引导、及时消除误解,是不利于推进大湾区合作的。

事实上,上述的担忧并没有发生。不仅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制定过程中,香港全程参与,中央高度重视吸纳香港各界建议,“被规划”纯属无稽之谈,而且公平地讲,在大湾区发展之下,更多是内地大门对香港更加开放,许多政策是内地单方向香港市民利益倾斜。比如宣布推出8项便利港澳居民的政策,当中包括“港人港税”的特殊待遇,是转由内地城市政府承担与香港税率的差额;又比如允许香港教师到珠三角9市执教,港人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可报考内地公务员,在教育、住房、养老、交通等方面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而香港并无向广东9市作出对等安排。当然,以本港承载力的现实条件也的确无法做到,这里不是苛求香港,仅是说明事实。大湾区建设符合本港利益,而湾区各城市只有摈弃小心眼,放眼大格局,才能精诚合作,共同将大湾区做大做强。

在“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就大湾区建设表示,接下来重点有两大方面,一是要重点推进有利于港澳居民进出内地和到内地发展的便利措施,成熟一项要公布一项。二是在创建国际科创中心方面,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硬件建设方面,香港和深圳靠近的河套地区要加快规划,主要是深圳方面配合香港方面,时机条件成熟以后推进建设。话里话外都是配合香港,方便港人,显示中央希望借助“香港所长”推动大湾区发展,以拉高整体水平,支撑引领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因此形成“内地俾香港着数”的局面,让香港可以在这个占地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达10万亿元的大湾区内大展身手,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互利共赢。

对香港来说,参与大湾区建设,可不是仅为了“攞内地着数”的,享受了权利,就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这一点举世皆然,香港没有特殊,不能例外。在大湾区的整体布局上,香港仍有相对优势,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香港须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即是围绕本港的固有优势和提升竞争力而“量身定做”。然而《纲要》属指导性质,正如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指出,“香港可自行决定做不做、点样做、做得几快。”未来关键还在于落实程度,这关系到香港能在大湾区建设红利中分得多大的蛋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多做多得,少做少得”。

身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要求,粤港澳三地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积极协调配合,确保战略举措落地见效。“切实扛起主体责任”的“切实”和“扛”,意思是不能虚应故事、也不能畏缩不前。作为大湾区的重要一员,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必须深思,在参与大湾区建设时,如何让香港沿着积极有为的方向前进,主动作为,把规划转化成具体行动,深耕大湾区建设,并确立时间表和路线图,藉以检视成效。过去香港的优势和地位都是靠持续打拼出来的,在大湾区建设中,也必然如此,应尽力做多、做好,否则怎么向大湾区发展拿红利?

作者:唐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