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减甜”事小“投资”事大

2019-04-28 11:06评论关闭Views: 128

xgjj

近年,但凡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出笼,坊间焦点均落在是否“派糖”“派糖”多少等等上,仿佛相关甜品才是“主菜”。今年也不例外,社会上最多人关注的,乃今次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如何“减甜”,包括薪俸税宽免上限少了、差饷宽免也少了之类。的确,今年预算盈余大减,由上年度的587亿元大缩至最新的168亿元,因此政府并无空间再大幅“派糖”;不过,更值得留意的是,未来几年的预算盈余势必进一步减少,中期预测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两个年度,盈余便将减至50亿元左右。届时,莫说“减甜”,就连能否“派糖”也成问题。
税收势减 地价收入尤甚

经济前景转淡,固然是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的主因。受累于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全球各地的经贸表现日趋不明朗,地球每一角落的GDP增长均见放缓,有的甚至滑入衰退边缘。美联储很可能暂停加息步伐,其中“缩表”即减持债券亦料年内叫停,而欧央行更干脆开始“再放水”,去年底才结束的量化宽松(QE)将会重启,就连内地也推出了规模高达2万亿元的减税措施,另外降准以至降息亦恐事在必行。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外向的经济体,自难独善其身,自去年底出口货值已率先连降三个月,GDP增长亦料从去年的3%降至今年的2%,低于过去十年平均2.8%的趋势增长率。

所以,政府财政收入难免同步减少,利得税、薪俸税等等势必首当其冲,尤其地价收入也将在多重打击下显著急降。一来,经济转坏、资金流走,过去数月已进入拐点的楼市,肯定要承受更大的回调压力,发展商难免变得审慎,未必会高价争夺土地。事实上,去年底至今年初已有两幅土地流标,理由正是发展商出价未达政府估算水平。二来,为了解决市民住屋难的大问题,政府决定调整公私营房屋比例,由此前的六比四降至七比三,这不单意味可供出售的私人土地比例下降,还意味着当局要将原来视作“收入”的土地,拨改为福利性质的“支出”。别小看个中变化,因为地价收入从来是政府一大收入来源,一幅“靓地”动辄可以卖出逾百亿元,对照今年盈余的百来亿元肯定不是小数目,就似上述提及的两幅流标地,便分别值约一百亿元和两三百亿元。当土地变作公营用途,就不能再拿出来拍卖,因而大大降低政府的“机会收入”。
投资短期抗压 长期利民

事实上,未来几年预算盈余大减,另一主因乃非经常性的基建开支大增。中期预测显示,今年的基本工程储备基金开支约为850亿元,约同于上一份预算案;但到明年则会增至逾1000亿元,后年更涨至近1300亿元,至2022-2023年度还将达到高峰的近1500亿元。可以看到,往后几年基建开支急增,且增幅连年达百亿元计,难免会令盈余水平大幅萎缩。官方解释,这是多项基建工程届时要“找数”结账所致。

近年,香港面对方方面面供不应求的问题,房屋固然是最严峻的一块,刚提交终极报告的土地供应“大辩论”,就旨在凝聚开拓土地的共识。除了阳宅之外,就连骨灰龛的阴宅供应亦嫌不足,其余医院、护老院、托儿院,以至艺术馆、体育馆、旅游配套、工商办公室等等皆然。故此,即使政府大兴土木大增基建,大方向相信都无人反对。情况跟内地明显不同,因为香港根本不存在供过于求、以至“产能过剩”等问题。

必须强调,相关基建固然属于“支出”项目,但同时也会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本质上实相当于市民的“收入”。的确,增加基建即等于扩大财策,在兴建过程中,可有利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除建造工人外,其他许多不同行业都会受惠;不问便知,“以基建拉动经济”的凯恩斯式做法,有助创造需求并纾缓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并非似反对声音所指“削弱了香港日后抵受经济低潮的能力”。毕竟,当衰退袭来时,还是要诉诸扩大财策。尤其在联汇制度下,香港没有什么币策可言。况且,先发制人早出招应对,亦肯定比临渴掘井好,因为许多基建不是今天决定开工便能翌日马上动工。再加上,当基建落成启用,项目也需要人手持续营运,例如医院要医护人员、护老院要护理人员等等。更重要的是,投资基建的道理正如购买锄头耕田,生产力肯定得以提高;亦如购买床铺,市民生活环境有所改善,由舒适度提升到幸福感,以至投入工作的干劲也必加强。所以,加多房屋、医院等的兴建,甚至加快相关基建进度,岂不合理之至?谁又敢说没有需要、没有逼切性?
新投资项目涵盖经济社会需要

新一份预算案涉及什么新的基建投资?创科即是世界经济未来火车头,陈茂波继于第一份和第二份预算案里,分别预算100亿元及加码500亿元支援发展,包括动用200亿元投资落马州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第一期,以及向香港科技园公司拨款100亿元兴建科研基建和设施等;刚公布的一份预算案,还进一步向数码港预留55亿元作第五期发展。凡此种种,皆充分体现港府如何在创科方面积极投入,并积极配合将“大湾区”建设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发展。

在房屋土地方面,未来5年公营房屋预计建屋量便超过10万个,包括7.4万公共租住房屋及绿置居单位和2.6万个其他资助出售单位,此外亦预留了20亿元支持非政府机构兴建过渡性房屋,还预留了多达220亿元推展首批“一地多用”发展项目,以善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供更多“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

至于医疗,预算案不单预留100亿元作为公营医疗拨款稳定基金,以备突发情况的不时之需,还预留了50亿元推动医管局加快更新或添置医疗设备的工作,而去年提出的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亦正积极推进,涉及额外多约9000张病床,这一数字相当于全港总病床的三分之一。

其余的社福设施,尚包括拨款200亿元购置60个物业作幼儿中心、长者中心、学前康复服务等,未来2年额外提供500个安老宿位、购买300个私营残疾人士院舍宿位和增加5间残疾人士地区支援中心及2间自闭症人士支援中心,设立5间由非政府机构营办的支援离异家庭及其子女的中心等,还会增拨10亿元供政府部门安装可再生能源设施。

凡此种种,均属陈茂波在上一份预算案所提“投资未来”的基建设施,完全针对香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而制订,均是香港所需,亦符合市民利益。

香港未来的重大基建,还包括发展及扩建新市镇和新发展区,其中“明日大屿”无疑是重中之重。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指出,“明日大屿”不单可供最多110万人居住,也是贯通屯门沿海地带、北大屿山、中部水域人工岛和港岛北的“双门户”运输走廊,更可发展为“机场城市”及第三个核心商业区,料涉34万个就业空缺,兼可满足环保、休闲等要求。即使项目造价不低,可能涉资数千亿甚或上万亿元,但无论如何,这也是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单论上述经济民生效益,已堪称“无价”,更莫说填海所得土地亦可招标出售,以补贴相关基建开支。
要计出计入 把握时间因素

说到底,大家看待投资,绝不能够计出不计入。比喻言之,政府就如个人,个人投资既包括金融上的投资,更包括诸如教育、医疗、住屋等的投资,每一项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是钱花了却没回报。当然,有些投资特别划算,有些投资则或有风险,例如买卖股票便是有赚有蚀。个中关键是,预算案里所提措施都切实回应了经济民生所需,有利促进香港方方面面的长远发展。就像“明日大屿”,毋庸置疑,至少定能解决市民居住需要,是故肯定不是所谓的“倒钱落海”。

香港一直有个思考谬误,就是过于放大一个缺点或疑点,继而完全忽视或漠视项目的好处,因此很容易轻率地拉倒一些瑕不掩瑜的方案。

始终,香港目前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方方面面的供应,好像土地一项,就非金钱可以买回来。某程度言,在拓地选项绑手绑脚的前提下,成本开支稍贵一点实属难以避免。举例言之,若然想要食得安心、食得健康,在不吃基因改造食物、不吃激素过多食物等限制下,便难免要选购价钱较贵的有机食材;假若什么都嫌不好、好的选项又嫌贵,岂不注定要饿死了吗?香港相关思考谬误,正正导致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怪圈,这与所谓“宁愿原地踏步,也不行差踏错”的说法一脉相承。举目所见,香港基建发展之所以日趋落后,底因正在于此。始终,世上难有完美方案,好多时候都要取舍。

而且,“时间因素”亦是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今日,香港房屋、医疗等各方面皆供不应求,已令市民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展望将来,谁又希望问题持续下去?忽视时间因素的另一恶果,就是问题势必进一步恶化,而许多市民便正承受愈趋臭坏的恶果——公屋轮候遥遥无期、㓥房单位愈来愈多、愈来愈细,岂不都是土地供应“宁愿原地踏步,也不行差踏错”的恶果?

“派糖”无疑是短视操作,“投资”才是长远建设的应有之义。未来几年,香港虽因投资大增而盈余大减,“减甜”势在所难免,就连能否“派糖”也成问题。不过,毫无疑问,增加“投资”肯定比增加“派糖”更加切合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所以大家诚应乐见其成、予以支持配合,不应反过来只贪小利,甚至为反而反。

 

作者:明生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