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赢不了对华“新冷战”

2019-04-28 10:56评论关闭Views: 130

huawei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政界与媒体都有点失态。副总统彭斯号召与中国打冷战;美国国会两党议员不断发起提案,对中国全面“封杀”;美国政府的各种报告把中俄当作最“可怕”的战略竞争对手,号召再次发动冷战,遏制中俄。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投降”之声,号称是“厉害了,我的国”惹的祸,是当今的政府违背了邓小平先生“韬光养晦”的战略。针对美国发起对华“冷战”的号召,他们感觉天要塌下来了。

其实,我们只有理解了上次美苏竞争中苏联失败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何当今的美国不可能赢得针对中国的“新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刚开始时,苏东集团的工业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集团。而那时候,苏东集团又陷入了某种意识形态的陷阱,一味地批判市场经济,把市场的作用等同于资本主义。单一批判市场作用带来了某种“计划教条主义”,一切都要按计划办,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只能一类一个厂家,以提高生产效率,认为多了就会导致浪费。在缺乏竞争的背景下,工业企业与工业体系的效率低下,产量“傻大黑粗”,没有什么人喜欢,但却没有替代品。

在这种背景下,中苏两个大国又分裂了,最终使东方集团瓦解。中苏的分裂也有历史的原因。苏联实际上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传统,与中国斤斤计较,想把中国纳入俄罗斯控制的轨道。独立后的中国根本不可能接受苏联的“控制”,因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家都想一洗“鸦片战争”以来的耻辱。同样,中国的领导人也不认同苏联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与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均不相信计划能那么完善。即使在完全计划经济的时代,中国也没有跟苏联一样,把所有的工业生产都弄成全国只有一家。至少北京、上海、天津及另外几个大城市还生产差不多的产品,质量与品牌还有一定程度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市场与计划的认识不断深化,政府官员不断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一方面,中国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促进资源的更合理分配,保持市场的竞争性,以促进效率。另一方面,中国采取了开放政策,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通过改革与开放,中国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与技术;同时也规范了国内的经营者行为,真正统一了国内市场,使这一超大市场的规模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开放是真正促成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工厂”。

当然,中国不满足只作“世界工厂”,中国希望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鼓励技术创新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信单一的逻辑,因此社会上各种宗教可以并行。除了少数时代外,以某种宗教的名义迫害其他宗教信徒的大规模社会运动并不多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全凭市场决定一切。反观西方社会,从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一家独大后,“市场原教旨主义”成为对内、对外的教条。

这种理论先毒害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导致它们先后坠入了债务的陷阱。随后,市场原教旨主义也影响到发达国家自己。他们批判产业政策,批判国家干预,鼓吹市场万能……结果,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先后陷入了产业空心化,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萎缩,以致进入经济增长停滞与社会动荡加剧的恶性循环。直到2008年的危机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只好再度使用国家干预的办法直接介入市场,并采取国有化等措施稳定市场;再用“刺激经济”计划促进增长……从那儿以后,一些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也羡慕中国,希望能学习一点儿中国的做法。

中美的竞争本应是一种良性的竞争,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但美国却把“中国崛起”看作是一种威胁,想阻止中国的发展,使用贸易战是一策,禁止技术产品出口是一策,禁止科技人员交流可能是另一策,还有更多针对中国的政策会出台。然而,美国的当政者们大大忽视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那些意图阻止中国发展的做法最终只能损害美国的实力。美国应该明白,没有市场的技术是无法持续的;没有劳动力支持的科研是不可能持久的;没有盟友认同的联盟是无法长久的。因此,如果美国坚持要与中国打“冷战”,最终只能自我孤立,被全球化的潮流甩到外面,衰败得更加迅速。

美国还把中俄都列为“新冷战”中的对手。但正是在美国的推动下,中俄的合作发展迅速。中俄能走到一起,与当年苏中无法合作的逻辑不一样。中国没有想控制谁的文化背景,孔子曰:“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因此,当中华文明复兴时,当中国再度强大时,中俄关系会变得更加平衡,两国合作发展可能更持久。这对想与中俄同时打“新冷战”的美国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兆头。

 

作者:丁一凡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