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快钱时代

2019-03-25 11:41评论关闭Views: 53

renminbijiao

似乎每个人都感觉到了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影响,赚钱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前那种轻松赚钱、赚快钱的机会正在远去。有人甚至说现在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却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回顾过去,似乎只要胆子大,就可以走在财富的康庄大道上。只要敢于借钱加杠杆都会赚得盆满钵满,无论是资源密集型的矿产行业、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开发行业,还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行业,都快速进行着造富运动。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们迎来了自己最好的时代,早期做门户网站以及后来做电商、做互联网金融的,甚至做比特币的都涌现出了不少的富豪,赚取了传统行业里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环顾四周,我们已经被这些公司包围,无论是叫外卖(美团)、骑自行车(摩拜),还是打的士(滴滴)、导航(百度、高德),以及旅游定机票、酒店(携程),都能见到新兴行业巨头的身影。这些创业者在资本的加持下几年就完成了传统企业十几年几十年的演变,更有后来者如拼多多仅用三年时间市值就达到了300亿美金。

这些快速致富的案例无形中助长了大家的财富焦虑,不单单是因为那个暴富的案例中没有自己的身影,也害怕赶不上下一波暴富的浪潮导致阶层滑落。从自己养老、父母养老、医疗、财富保值与增值、职业发展到子女教育、财富传承、房产等等不一而足,都可以成为焦虑的中心。2000年前后,京沪市区的商品房价也就每平米四五千元,现在则动辄10万,一线城市房价足足涨了15-20倍。被积累的焦虑助长了非理性投资,放大了泡沫。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贪婪和恐惧都可以促使人做出决策,后者尤甚。在焦虑的驱使下,大家的投资决策就会变得非理性,从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到P2P,所有人都在被投资人的高回报预期驱赶。比如前段时间频频爆雷的网贷平台,投资人动辄要求12%以上的回报,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这个回报是隐含了极高风险的。由于投资人只看收益率,收益率太低的平台很难募集到资金,就会直接倒闭。迎合投资人给高收益的平台则面临没有对应项目可投的尴尬境地。为了把资金投出实现平台的持续运营,很多网贷平台都放松了风控的要求,提升风险去覆蓋更多的项目。但是项目结束的时候,违约率高得惊人,实现不了当初的收益率。如果监管严格,平台只能对投资人违约,但是面对众多平台的竞争,一个违约的平台也会很快失去投资人的青睐,面临倒闭。所以很多平台为了能继续经营,就违规私设资金池,拆东墙补西墙。这类平台一旦事发,基本都是窟窿已经大到捂不住的时候了。所以,若投资人的预期远高于实际投资收益,整个行业出大问题是早晚的事,其他相关机构的监管、各平台自律及风控等措施仅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危机爆发的时点。

正所谓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货币收缩是罪魁祸首么?

从经济原理上来说,各种货币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人为的拉长了解决视窗的时间。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刺激经济本身恢复活力达到自愈的目的。多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资本盛宴让很多人不再去关注经济常识。作为全球最大央行的美联储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未雨绸缪希望为下次危机留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视窗。有人形象地把量化宽松比作镇静剂,本身对治病是没什么用的,而且还有害,主要是为了缓解当前的症状,为治病留出时间。
有人把日子不好过归结于外有美联储加息,内有央行主导去杠杆。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而非原因。收益率下降的根源在于经济环境的改变,而非被人诟病的货币紧缩政策。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远去,很多人已经不记得当时美联储为什么大肆扩张资产负债表了。经济周期一直存在,为了抵御周期中的衰退阶段,央行利用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来缓解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甚至完全对冲。然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过于猛烈,即使降准降息手段尽出也无望挽回经济下滑。于是美联储进行了非常规操作,在零利率的基础上开始购债,扩张本身的资产负债表。然而央行本身并不产GDP,类似的操作只能说是寅吃卯粮,借用未来的资金解决当下的问题。经济周期周而复始,如果在下次经济危机来临之前,央行依然没有储备足够的货币政策空间,那下一次经济危机就会是两次经济危机的叠加,无人敢想象那会是个什么场景。无论是国内国外,政策的制定者都必须平衡当前经济危机与未来经济危机之间的矛盾。只要当前经济能够承受,必须抓紧时间从严从快把经济拉回常态。然而操作常常失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当下的经济,就会直接把经济拉下水。观察美国历史上的历次加息,就发现他们常常拿捏不好这个度。

就中国来说,投资大环境正在改变。2017年中国GDP已经达到了82.7万亿人民币,而1998年全国GDP仅有8.5万亿,期间增长了差不多十倍。再看货币供应量M2在1998年约10.4万亿人民币,到2017年底已经达到了169万亿人民币。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货币发行增速也一直高企,这本质上决定了收益率10%以上的产品在过去并不罕见,也易于实现。得益于房地产的蓄水池作用,同期通货膨胀并没有高企,但是作为蓄水池本身的房价却经历了暴涨。然而受限于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投资的拉动作用在持续减弱,中国也在艰难地寻求转型。2008年我们大概投下去了7万亿货币,拉动了5万亿的增长,根据海通证券的统计,2016年投入了25万亿的货币,也只拉动了5万亿的增长。所以过去很多人之所以可以赚快钱,除了胆子大敢于加杠杆之外,更多的是依托了大环境的经济增长。在大环境改变的当下,如果不能更正自己的认识,依然坚持个人财富的增长是本身勤奋努力的结果,就可能在错误的深渊里越行越远。

 

赚快钱的结束或是良性增长的开始

赚快钱的结束并不等于不赚钱。在货币超发的年代,赚钱确实容易,但是很多套利机会对于经济增长贡献有限。贷款多买几套房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实现财务自由,但是并不能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如果赌钱可以实现国强民富,那么大家都不需要去工厂工作了。这也是为什么赌城澳门都禁止赌场员工赌钱。

创业板最火的时候,从中赚到钱的每个人都在嘲笑那些价值投资者。然而没有利润,企业的价值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持续。创业板的初衷是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方便其扩大生产经营。然而创业板的造富神话使得许多公司老板上市后“不务正业”了,未来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钱只要卖掉股份就可以变现,这种财富冲击改变了不少公司股东的价值观。除了个别有情怀有梦想的的创始人一如既往地工作之外,许多上市公司都开始了频繁资本运作,学习用资本赚钱。全民追捧的创业板经历了大起大落,做播放机的暴风影音最高时股价高达123元,市值高达400亿,现在股价仅为9元钱;教育股全通教育最高时股价99元,市值600多亿,现在股价6.32元;大名鼎鼎的所谓生态缔造者乐视网最高股价44.7元,市值1700亿,现在股价2.8元;更有将被退市的做数字电视业务的金亚科技和已经退市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公司欣泰电气等等。

从创业板到全民创业,从炒房团到万物互联,大概我们从中学到最深刻的经验教训就是,只要还有赚快钱的机会,只要圈了块地、占了个矿、钻了个法律空子的模式不终结,没有什么人愿意去“实业救国、实干兴邦”。如果列个PPT计划就能带来几十亿上百亿的市值或者资金,也很难让人沉下心去搞科研创新。如今在去杠杆及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客观上削弱了大批的套利交易和灰色交易。金融和互联网行业不再居高临下将天下英才揽入囊中,优秀的人才有了更多平等的选择。尽管去杠杆艰难且痛苦,但是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对某个具体的行业,都是利大于弊的。客观上讲,人性趋利,让人们远离急功近利是反人性的,这尤其需要制度上的引导及强力保障。如果说资本市场的造富效应让人得意忘形的话,去杠杆的彻骨之痛或许会让人明白,踏踏实实搞经营、与资本市场保持适当距离也可以远离财富灰飞烟灭的噩梦。这或许是一个良性增长的开始,也是一个与伟大企业共同成长的机会,且耐心等待。

 

作者:王林峰 系前国元资管香港高级副总裁

评论已关闭